电子打击乐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2371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打击乐器,能够将对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鼓边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子打击乐器包括:主体部,在至少一端侧具有开口;面皮,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压圈,用于对所述面皮赋予张力;鼓边,配设在所述压圈的内周侧,并且上端位于比所述压圈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底面经由所述面皮而支撑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的边缘;以及鼓边传感器,检测对所述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并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打击乐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打击乐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对鼓边(rim)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鼓边传感器的电子打击乐器。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其包括保护鼓边免受演奏者的打击的鼓边罩(rimcover)、以及检测对所述鼓边罩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的鼓边传感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其包括与主体部的面皮(head)支撑构件连接并且配设在比压圈(hoop)更靠外周侧的位置的圆环状的外周部,并使鼓边罩嵌入于所述外周部的上端。根据所述电子打击乐器,鼓边罩的上端位于比压圈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可以利用鼓边罩保护压圈免受打击。但是,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嵌入鼓边罩的外周部是一面从主体部的面皮支撑构件向径向外侧突出,一面向上方延伸而形成,检测对所述外周部(鼓边罩)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的鼓边传感器是支撑于面皮支撑构件的内周侧。因此,对鼓边罩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是经由外周部而传递至鼓边传感器,所以存在如下的问题:从鼓边罩到鼓边传感器的振动传递路径(距离)延长,对鼓边(鼓边部)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难以传递至鼓边传感器。与此相对,本申请案的申请人已提出在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中采用将鼓边配设在压圈的内周侧的结构。在这里,参照图3,对所述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1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101的截面图。在图3中的符号120(102)是代表主体部102的筒部120,其他相同标示方式的符号的意思依此类推。电子打击乐器101包括在上端侧具有开口的主体部102、覆盖所述主体部102的开口的面皮103、对所述面皮103赋予张力的压圈104、以及保护所述压圈104免受打击并且配设在压圈104的内周侧的鼓边105。主体部102包括堵塞下端侧的筒状的筒部120、以及从所述筒部120的下端侧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部121。通过使插通于压圈104的贯通孔中的螺栓B旋接在固定部121,而使压圈104紧固固定于固定部121。面皮103包括构成打击面的圆盘状的膜部130、以及与所述膜部130的外缘连接的圆环状的框部131。通过将膜部130连接于框部131的内周侧的上表面,而使框部131的外周侧的上表面露出,并且利用压圈104向下按压所述露出部分(使压圈104紧固固定于固定部121),从而对膜部130赋予张力。鼓边105包括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的圆环状的被打击部150、以及从所述被打击部150的外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被夹持部151,并利用橡胶状弹性体而形成。被夹持部151是在鼓边105的圆周方向上间断地形成,通过将所述被夹持部151夹持于框部131的上表面与压圈104之间,而沿压圈104的内周面对被打击部150进行固定。被打击部150由于其上端位于比压圈104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鼓边105保护压圈104免受打击。并且,由于利用橡胶状弹性体将被打击部150形成为截面U字状(空心状),所以能够减轻对被打击部150的打击所引起的打击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49141(例如,0025、0038、0039,图5(b))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然而,所述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101,虽然在筒部120的内周侧包含面皮传感器S,但是不含鼓边传感器。并且,即便使鼓边传感器支撑于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101的筒部120,也无法将对鼓边105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鼓边传感器。即,被打击部150的内周侧的部位是在比筒部120的上端更靠外周侧的位置上经由膜部130而支撑于筒部120,被打击部150的外周侧的部位是支撑于框部131的上表面。因此,对鼓边105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的一部分经由框部131及膜部130而传递至筒部120,因而无法将对鼓边105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筒部120。并且,对鼓边105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的一部分,虽然是从被打击部150经由膜部130传递至主体部102的筒部120,但是由于被打击部150的内周侧的部位位于比筒部120的上端更靠外周侧的位置,所以对被打击部150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难以直接传递至筒部120。此外,由于利用橡胶状弹性体将被打击部150形成为截面U字状(空心状),所以被打击部150容易因打击而产生弹性变形,使得打击力因被打击部150而缓和。因此,无法将对鼓边105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筒部120。即,在所述各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将对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鼓边传感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对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至鼓边传感器的电子打击乐器。[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子打击乐器包括:主体部,在至少一端侧具有开口;面皮,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压圈,用于对所述面皮赋予张力;鼓边,配设在所述压圈的内周侧,并且上端位于比所述压圈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底面经由所述面皮而支撑于所述主体部所述的开口的边缘;以及鼓边传感器,检测对所述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并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电子打击乐器的截面图。图3是现有的电子打击乐器的截面图。[符号的说明]1、101:电子打击乐器2、102:主体部3、103:面皮4、104:压圈5、105:鼓边20、120:筒部21、121:固定部21a:内螺孔22:第一支撑部23:第二支撑部30、130:膜部31、131:框部40:圆环部40a:收容部41:被固定部41a:贯通孔50、150:被打击部51、151:被夹持部51a:凹部B:螺栓S:面皮传感器S1:鼓边传感器S2:第一面皮传感器S3:第二面皮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电子打击乐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子打击乐器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子打击乐器1是模拟鼓的电子打击乐器,包括筒状的主体部2、覆盖所述主体部2的开口的面皮3、对所述面皮3赋予张力的压圈4、以及保护所述压圈4免受打击并且由面皮3及压圈4夹持的鼓边5。主体部2包括使上下的两端敞开的筒状的筒部20、从所述筒部20的下端侧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的固定部21、从筒部20的内周面向筒部20的轴突出并且上端侧敞开的箱状的第一支撑部22、以及以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22的周围的形态从筒部20的内周面向筒部20的轴突出并且上端侧敞开的箱状的第二支撑部23,并且利用树脂材料(本实施方式中为玻璃强化尼龙)而形成。筒部20是用于对面皮3进行支撑的部位,固定部21是用于利用螺栓B对压圈4进行紧固固定的部位。在固定部2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上下延伸并且在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的内螺孔21a,内螺孔21a是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在第一支撑部22上支撑着鼓边传感器S1及第一面皮传感器S2,在第二支撑部23上支撑着第二面皮传感器S3。并且,在第一支撑部22及第二支撑部23上,支撑着对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的基板(未图示)等。鼓边传感器S1是用于检测筒部20的振动的传感器。鼓边传感器S1构成为在第一支撑部22的底面上经由缓冲性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在至少一端侧具有开口;面皮,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压圈,用于对所述面皮赋予张力;鼓边,配设在所述压圈的内周侧,并且上端位于比所述压圈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底面经由所述面皮而支撑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的边缘;以及鼓边传感器,检测对所述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并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6 JP 2018-0316301.一种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在至少一端侧具有开口;面皮,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压圈,用于对所述面皮赋予张力;鼓边,配设在所述压圈的内周侧,并且上端位于比所述压圈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底面经由所述面皮而支撑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的边缘;以及鼓边传感器,检测对所述鼓边的打击所引起的振动,并且配置在所述主体部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边包括:被打击部,经由所述面皮而支撑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开口的所述边缘;以及被夹持部,从所述被打击部的外缘向主体部侧突出,并且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侧夹持于所述面皮与所述压圈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夹持部是在所述鼓边的圆周方向上间断地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打击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野澄
申请(专利权)人:罗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