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贯穿有气流通道;限流扇叶,所述限流扇叶沿气流方向依次布置有导流板、两个变截面扇叶,所述导流板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延伸一段距离,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均与所述导流板远离气流通道入口的一端铰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可相对与导流板的铰接端展开,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截面;调节机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并使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展开或收缩。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当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可以通过调整减小原有塔底截面,以达到提速而不发生落灰的目的。
Flue gas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absorption t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烟气脱硫的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许多工厂在生产工艺流程中都加入了烟气脱硫技术,从而使环境污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比较典型的为火电厂干法脱硫除尘一体化(LJD-FGD)工艺。该烟气脱硫系统包括预电除尘器、吸收剂制备及供应系统、循环流化床(CFB)吸收塔、物料再循环系统、工艺水系统、脱硫后除尘器、脱硫灰的气力输送系统以及仪表控制系统等。在该装置实际运行中,其负荷会根据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满负荷运行时,干法脱硫吸收塔底部流速能满足不落灰要求,无需补烟气;而在低负荷运行时,吸收塔底部流速较低,循环烟道需补烟气回吸收塔底部,保证塔底部流速较高不产生落灰现象,但补循环烟道的烟气比较耗能,假如由于风速不足,循环物料中较大颗粒物因无法进行流化而在吸收塔底部逐渐沉积,大颗粒物料越积越多,导致烟气通道及物料循环通道堵塞,容易造成塌床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变气流截面的烟道,当锅炉低负荷运行时,可以通过调整减小原有塔底截面,以达到提速而不发生落灰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贯穿有气流通道;限流扇叶,所述限流扇叶沿气流方向依次布置有导流板、两个变截面扇叶,所述导流板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延伸一段距离,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均与所述导流板远离气流通道入口的一端铰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可相对与导流板的铰接端展开,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截面;调节机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并使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在展开或收缩。优选地,所述限流扇叶还具有两个相互铰接并且另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扇叶铰接的密闭扇叶。优选地,所述变截面扇叶的长度大于所述密闭扇叶的长度。优选地,所述变截面扇叶相对气流方向的转动角度不大于24度。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旋钮和与所述旋钮连动的控制件,所述调节旋钮活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变截面扇叶连接,当所述旋钮旋转时,带动所述变截面扇叶旋转。优选地,至少具有两个限流扇叶,所述调节机构还具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连接在相邻两个限流扇叶间。优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具有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活动铰接所述限流扇叶的其中一个所述变截面扇叶,所述下连杆活动铰接所述限流扇叶的另一个所述变截面扇叶,当所述旋钮旋转时,带动所有所述限流扇叶的所述变截面扇叶展开或收缩。优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具有辅助控制件,所述辅助控制件与另一个所述限流扇叶的所述主动风扇叶连接,所述控制件和所述辅助控制件还具有传动的齿轮组,当旋钮旋转时,通过齿轮传动辅助控制件。优选地,所述控制件和所述辅助控制件活动连接转动方向相反的所述变截面扇叶。优选地,还具有将所述调节结构与气流通道隔开的隔离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最简化,方便安装维护,节约成本。2.避免把流体过分集中,设置导流板能最大限度的使流体均匀化,对后续进一步反应产生了积极影响。3.相邻的两个变截面扇叶构成渐缩管结构使流体在管道内自然加速且不会造成流动分离,避免流动分离形成漩涡区流体内摩擦作用加剧,产生较大的机械能消耗等现象。4.在变截面扇叶上方铰接两个密闭扇叶可以防止无风区域灰尘大量落入装置内部,造成限流扇叶无法正常开合。5.把调节机构单独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烟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烟道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烟道局部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烟道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本专利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具体参阅图1-图4,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为贯穿的管道,并在其中界定有气流通道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呈上下贯通的框型结构,并具有4个相互固接的隔板12。所述壳体1还具有隔离板13将由隔板12围成的空间分割成所述气流通道11和隔离空间。所述烟道在所述气流通道11内布置有限流扇叶2,所述限流扇叶2沿着气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导流板21、两个变截面扇叶22和两个密闭扇叶23,所述导流板21固设在所述壳体1内并沿着气流方向延伸一段距离,所述导流板21将气流通道11分隔成不同的分流通道111,并用螺钉锁固至相对的隔板12和隔离板1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气流方向平行,在一些简单替换中,也可以成一定的夹角,并不以此为限。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22均与所述导流板21远离气流通道11入口的一端铰接,所述变截面扇叶22可相对与导流板21的铰接端展开,限制所述气流通道11的气流截面;所述变截面扇叶22与所述导流板21相同,抵接与所述导流板21抵接的隔板12。所述变截面扇叶22的展开时可以控制气流通道11的气流截面,这样所述烟道内的通风面积发生变化,在所述烟道内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气流截面的面积和流体流速成反比,所以在烟气脱硫系统高负荷运行时,可以将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22收缩起来不干扰烟道内流体流动,在烟气脱硫系统低负荷运行时,可以将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22展开一定角度对气流截面的面积进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风速的目的。所述导流板21结合所述变截面扇叶22,所述导流板21可以提前将气流进行分流,使得所述烟道内气流不会因为所述主动风扇叶的阻挡作用产生较大的回流,可以保证所述烟道内气流流动的稳定性。所述两个密闭扇叶23相互铰接并且另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扇叶22铰接,由此所述被动风扇叶可密闭所述变截面扇叶22展开时开合的空间,该开合的空间因为没有气流流入且背对着气流方向,所以可能会有大量的灰尘落入该开合的空间内,造成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22无法正常开合。所述密闭扇叶23密闭了该开合空间,并与所述变截面扇叶22的横截面构成四边形结构,所述变截面扇叶22的长度大于所述密闭扇叶23的长度,而对于落在所述密闭扇叶23上的灰尘也会因为密闭扇叶23的坡度自然落入所述分流通道111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闭扇叶23、变截面扇叶22和导流板21之间的铰接是通过合页的方式铰接,在一些简单替换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所述烟道具有至少两个限流扇叶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三个。因为所述变截面扇叶22可与气流方向成一定夹角,所以相邻的两个限流扇叶2的相邻两个变截面扇叶22会构成渐缩管结构,根据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在渐缩管中,流体的流线不会脱离壁面,流动阻力主要是由沿程的壁面摩擦引起的,经分析计算得出,所述变截面扇叶22相对气流方向的转动角在24°以下时,因流场涡流和壁面摩擦而造成的损失最小,同时流场分布也最均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该变截面扇叶22的最大转动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贯穿有气流通道;限流扇叶,所述限流扇叶沿气流方向依次布置有导流板、两个变截面扇叶,所述导流板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延伸一段距离,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均与所述导流板远离气流通道入口的一端铰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可相对与导流板的铰接端展开,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截面;调节机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并使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展开或收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流化床吸收塔烟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贯穿有气流通道;限流扇叶,所述限流扇叶沿气流方向依次布置有导流板、两个变截面扇叶,所述导流板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延伸一段距离,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均与所述导流板远离气流通道入口的一端铰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可相对与导流板的铰接端展开,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截面;调节机构,所述调节结构连接所述变截面扇叶,并使所述两个变截面扇叶展开或收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扇叶还具有两个相互铰接并且另一端均与所述变截面扇叶铰接的密闭扇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扇叶的长度大于所述密闭扇叶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扇叶相对气流方向的转动角度不大于24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旋钮和与所述旋钮连动的控制件,所述调节旋钮活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控制件与所述变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颖,岳旭锋,杨智超,林炳昌,任晓羽,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