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
本技术属于免疫快速检测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
技术介绍
微流控芯片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具有将常规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功能。利用可控流体在微通道中流动,从而实现生物和化学领域中的检测。近年来以其明显的优势在医学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为即时、现场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提供了新的广阔前景。微流控免疫荧光技术是结合免疫学反应原理与微流控芯片结合的一项用于体外快速诊断试剂的新型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反应速度快。目前用于医学快速检测领域的微流控免疫快速检测芯片大多为单一检测通道。我公司采用的单通道微流控芯片见申请号为CN201110132696.X的中国专利,其目前存在缺点为:无法检测存在免疫交叉干扰的多种目标成分的含量,且单通道对于试剂开发组合不够灵活,如开发多通道微流控芯片,则由于微流控芯片内部高精密度固有需求,会增大重新研发设计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了企业技术开发的时间成本及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固设于底座(1)上的上盖(2),底座(1)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嵌套通道(11),嵌套通道(11)的上部与外界相通,上盖(2)的上表面设有一加样凹槽(21),上盖(2)开设有若干贯通上盖(2)的聚集池(24),聚集池(24)位于加样凹槽(21)的外侧且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插入嵌套通道(11)后,聚集池(24)位于微流控芯片的加样孔的正上方,加样凹槽(21)与聚集池(24)之间连通有液体分流通道(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固设于底座(1)上的上盖(2),底座(1)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嵌套通道(11),嵌套通道(11)的上部与外界相通,上盖(2)的上表面设有一加样凹槽(21),上盖(2)开设有若干贯通上盖(2)的聚集池(24),聚集池(24)位于加样凹槽(21)的外侧且微流控芯片的加样端插入嵌套通道(11)后,聚集池(24)位于微流控芯片的加样孔的正上方,加样凹槽(21)与聚集池(24)之间连通有液体分流通道(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加样凹槽(21)和液体分流通道(23)之间设有样本缓冲区(22),样本缓冲区(22)包括缓冲凹槽(221),缓冲凹槽(221)内设有数个用于减缓样本溶液的流动速度的障碍凸起(222),障碍凸起(222)呈圆柱状,加样凹槽(21)、缓冲凹槽(221)、液体分流通道(23)依次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嵌套通道(11)共有两个,两个嵌套通道(11)并排开设于底座(1)的长边所在侧壁上,聚集池(24)共有两个,两个聚集池(24)到加样凹槽(21)的距离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组合式微流控芯片嵌套装置,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横截面呈正三角形,嵌套通道(11)的个数为三个,三个嵌套通道(11)分别位于底座(1)的三个侧壁上,聚集池(24)和液体分流通道(23)周向均布于加样凹槽(21)的外侧。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昀地,周洪锐,魏华英,李轩,张粲,刘钟泉,马佳奇,王俊水,肖福磊,杨成志,李洲,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