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979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氨吸收罐,尤其涉及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避免氨气直接通过气氨吸收罐的气相排入大气,同时防止排放结束后水倒吸入进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包括气氨吸收罐本体和接入气氨吸收罐本体内部的进气管以及防虹吸管和套管,所述进气管末端连接分布管,分布管上均布分布孔,所述套管底部设有封口板,防虹吸管首端与进气管连通,防虹吸管末端插入套管与套管套装,封口板上设有与套管连通的贯穿孔。

Anti-siphon Tube of Gas Ammonia Absorp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氨吸收罐,尤其涉及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
技术介绍
氨是化学工业中重要的产品,也是制冷系统普遍使用的制冷剂。当装置或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中的氨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中度危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气体(15%~27%)。为防止其直接排入大气中造成污染,通常设置氨吸收罐,用其中盛装的水吸收排放的氨气。装置或制冷系统排放的氨气通过管道进入氨吸收罐,从位于液面之下的分布管的分布孔喷出,与水接触后溶解吸收。当装置或制冷系统排放结束时,管道内仍然充满氨气,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解速率很快,常温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大约700体积的氨气,因此这些氨气会迅速地溶于罐内的水,导致管道内压力迅速下降,将吸收罐内的水吸入管道。为避免液面下进料的管道产生虹吸,通常在容器内进料管的气相段开防虹吸孔,当进料结束时,管道内与容器中气相空间的压力相同,从而避免虹吸现象的发生。氨吸收罐的气相空间通常直接通大气,如果采用普通的防虹吸孔结构,排放的氨气会通过氨吸收罐的气相空间直接排入大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避免氨气直接通过气氨吸收罐的气相排入大气,同时防止排放结束后水倒吸入进气管。本技术所述的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包括气氨吸收罐本体和接入气氨吸收罐本体内部的进气管以及防虹吸管和套管,所述进气管末端连接分布管,分布管上均布分布孔,所述套管底部设有封口板,防虹吸管首端与进气管连通,防虹吸管末端插入套管与套管套装,封口板上设有与套管连通的贯穿孔。所述的,防虹吸管包括依次焊接的连接管、弯头和液封管,所述连接管与进气管连通。所述的,液封管最低端低于分布孔。所述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端与进气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的,贯穿孔直径为2.5毫米。所述的,所述防虹吸管和套管间设置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沿防虹吸管周向均匀分布,定位板一端与防虹吸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内壁抵接。使防虹吸管和套管同心布置。所述的,套管顶部和防虹吸管间对称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端与套管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虹吸管固定连接。工作原理及过程:当气氨吸收罐本体处于备用状态时,套管内的水位与气氨吸收罐本体内水位保持一致,液封管内的水位与分布管内水位保持一致;当有氨气排放时,分布管内气相压力突然升高,液封管内的水位和分布管内水位同时迅速下降,当水位低于分布孔时,氨气开始从分布孔中喷出并迅速被水吸收,由于液封管最低端比分布孔低,此时液封管内仍有水封,因此,氨气不能从液封管下端逸出,排放稳定后,套管内的水位与容器内水位又趋于一致;当排放结束时,进气管内仍然充满氨气,由于氨气迅速溶于水,进气管内压力急速下降,气氨吸收罐本体的水吸入进气管,套管内的水同时进入液封管内,造成套管内的液位迅速下降,气氨吸收罐本体内的水不能通过封口板的贯穿孔及时补充进来,当套管内的液位低于液封管下端时,由于进气管内压力较小,将液封管内的水吸进进气管,此时气氨吸收罐本体内的气相空间与进气管连通,从而避免大量水持续不断的吸入进气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避免氨气直接通过气氨吸收罐的气相排入大气,同时防止排放结束后水倒吸入进气管。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防虹吸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气氨吸收罐本体;2、进气管;3、分布管;4、分布孔;5、防虹吸管;6、套管;7、封口板;8、贯穿孔;9、连接管;10、弯头;11、液封管;12、固定板;13、定位板;14、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包括气氨吸收罐本体1、接入气氨吸收罐本体内部的进气管2、防虹吸管5和套管6,所述进气管2末端连接分布管3,分布管3上均布分布孔4,所述套管6底部设有封口板7,防虹吸管首端与进气管2连通,防虹吸管末端插入套管6与套管6套装,封口板7上设有与套管6连通的贯穿孔8;所述防虹吸管5包括依次焊接的连接管9、弯头10和液封管11,所述连接管9与进气管2连通;所述液封管11最低端低于分布孔4;还包括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一端与进气管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6固定连接;所述贯穿孔8直径为2.5毫米;所述防虹吸管5和套管6间设置定位板13,所述定位板13沿防虹吸管5周向均匀分布,定位板13一端与防虹吸管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管6内壁抵接;所述套管6顶部和防虹吸管5间对称设置连接板14,所述连接板14一端与套管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防虹吸管5固定连接。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安装时,液封管11最低端低于分布孔100mm,套管6最高端高于气氨吸收罐本体1内最高液位100mm,当气氨吸收罐本体1处于备用状态时,套管6内的水位与气氨吸收罐本体1内水位保持一致,液封管11内的水位与分布管3内水位保持一致;当有氨气排放时,分布管3内气相压力突然升高,液封管11内的水位和分布管3内水位同时迅速下降,当水位低于分布孔4时,氨气开始从分布孔4中喷出并迅速被水吸收,由于液封管11最低端比分布孔4低,此时液封管11内仍有水封,因此,氨气不能从液封管11下端逸出;当排放结束时,进气管2内仍然充满氨气,由于氨气迅速溶于水,进气管2内压力急速下降,气氨吸收罐本体1的水吸入进气管2,套管6内的水同时进入液封管11内,造成套管6内的液位迅速下降,气氨吸收罐本体1内的水不能通过封口板7的贯穿孔8及时补充进来,当套管6内的液位低于液封管11下端时,由于进气管2内压力较小,将液封管11内的水吸进进气管2,此时气氨吸收罐本体1内的气相空间与进气管2连通,从而避免大量水持续不断的吸入进气管2。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范围。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包括气氨吸收罐本体(1)和接入气氨吸收罐本体内部的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末端连接分布管(3),分布管(3)上均布分布孔(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虹吸管(5)和套管(6),所述套管(6)底部设有封口板(7),防虹吸管首端与进气管(2)连通,防虹吸管末端插入套管(6)与套管(6)套装,封口板(7)上设有与套管(6)连通的贯穿孔(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包括气氨吸收罐本体(1)和接入气氨吸收罐本体内部的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末端连接分布管(3),分布管(3)上均布分布孔(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虹吸管(5)和套管(6),所述套管(6)底部设有封口板(7),防虹吸管首端与进气管(2)连通,防虹吸管末端插入套管(6)与套管(6)套装,封口板(7)上设有与套管(6)连通的贯穿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虹吸管(5)包括依次焊接的连接管(9)、弯头(10)和液封管(11),所述连接管(9)与进气管(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氨吸收罐防虹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封管(11)最低端低于分布孔(4)。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殿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