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912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座椅靠背及座椅框架。座椅框架具有:第一部件,设有第一卡合爪及第一按压面;第二部件,设有第二卡合爪及第二按压面;及第三部件,设有第一凹处及第二凹处。在第一凹处的内侧配置第一卡合爪,在第二凹处的内侧配置第二卡合爪,且第一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按压,由此第一卡合爪卡合于第一凹处,第二卡合爪卡合于第二凹处。

Vehicle sea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具用座椅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介绍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内部设有构成其骨架的座椅框架。座椅框架具有配置在座椅靠背内的靠背框架和配置在座椅座垫内的座垫框架。如日本特开2015-003645号公报公开那样已知有在组装构成座椅框架的各种部件时,对多个部件彼此利用焊接进行接合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在对构成座椅框架的各种部件彼此利用焊接进行接合的情况下,在对该部件彼此进行接合的工序中难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也另行需要焊接用设备,也需要焊接用的加工费。优选的是能够不使用焊接施工方法来对构成座椅框架的各种部件彼此进行接合。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具备即使不使用焊接施工方法也能够对构成座椅框架的各种部件相互进行接合的结构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基于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及构成上述座椅座垫及上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框架,上述座椅框架具有:第一部件,设有第一卡合爪及第一按压面;第二部件,设有第二卡合爪及第二按压面;及第三部件,设有第一凹处及第二凹处,在上述第一凹处的内侧配置上述第一卡合爪,在上述第二凹处的内侧配置上述第二卡合爪,且上述第一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按压,由此上述第一卡合爪卡合于上述第一凹处,上述第二卡合爪卡合于上述第二凹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从与附图关联理解的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如下的详细的说明而明确可知。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0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座垫框架4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从左斜上前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左斜上后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座垫框架4的座垫板10、后侧框架部20及前侧框架部30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将图2中的VI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三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四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第五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0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座垫框架4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从左斜上前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从左斜上后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2的座垫框架4的座垫板10、后侧框架部20、前侧框架部30及螺丝70L的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将图13中的XVII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从构成实施方式2的座垫框架4的座垫板10、后侧框架部20及前侧框架部30取下了螺丝70L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第一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第二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对于相同的部件及相当部件标注同一参照编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6,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00。[交通工具用座椅100]图1是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10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交通工具用座椅100具备座椅座垫1和座椅靠背2,被作为例如汽车的后部侧座位利用。在交通工具用座椅100的内部设有座椅框架3。座椅框架3构成座椅座垫1及座椅靠背2的骨架。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3具有在座椅座垫1的内部配置的座垫框架4和在座椅靠背2的内部配置的靠背框架5。[座垫框架4]图2是表示座垫框架4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从左斜上前方观察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左斜上后方观察座垫框架4时目视确认到的座垫框架4的外观形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构成座垫框架4的座垫板10、后侧框架部20及前侧框架部30的相互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图4所示,座垫框架4具备:座垫板10、前板40及一对侧框架50L、50R。侧框架50L、50R在交通工具用座椅100的左右方向,即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前板40及座垫板10配置在侧框架50L、50R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座垫板10配置在后侧框架部20的下方。前板40将侧框架50L、50R的前侧部分彼此连接。座垫板10将侧框架50L、50R的后侧部分彼此连接。侧框架50L、50R分别具有后侧框架部20和前侧框架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座垫板10相当于“第一部件”,后侧框架部20相当于“第二部件”,前侧框架部30相当于“第三部件”。侧框架50L所具备的后侧框架部20与侧框架50R所具备的后侧框架部20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侧框架50L所具备的前侧框架部30与侧框架50R所具备的前侧框架部30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前板40)前板40具备:下表面部40A、前端部40B、后端部40C、上表面部40P、中间连接部40Q、弯曲部40R、嵌合槽40G及支撑肋40L,它们都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前板40通过从在与座椅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的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的挤压材料切出来制作。上表面部40P具有板状的形状,从前端部40B延伸至中间连接部40Q。在上表面部40P中的前端部40B与中间连接部40Q之间的位置设有弯曲部40R。在前端部40B与弯曲部40R之间设有嵌合槽40G。嵌合槽40G具有上方侧开放的凹形状,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下表面部40A具有板状的形状,将前端部40B与中间连接部40Q连接,并从前端部40B延伸至后端部40C。中间连接部40Q具有下方侧开放的凹形状,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支撑肋40L从下表面部40A立起,从下表面部40A朝着弯曲部40R延伸。(座垫板10(第一部件))图6是将图2中的VI线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侧视图。主要参照图5及图6,座垫板10(图5)具备:基台部10A、前端部10B、后端部10C及多个肋10D,它们都以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座垫板10也通过从在与座椅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形状的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的挤压材料切出而制作。基台部10A具有板状的形状,基台部10A中的前端部10B与后端部10C之间的部分弯曲(图5)。在前端部10B设有立壁部10E和卡合爪10F(第一卡合爪)。立壁部10E设置于基台部10A与卡合爪10F之间(图6),立壁部10E中的位于后侧的表面构成作为第一按压面的按压面10G(第一相向面)。卡合爪10F设于立壁部10E的上部,以朝向前侧的方式形成。多个肋10D设置在基台部10A上的前端部10B与后端部10C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地并列形成。肋10D及后端部10C都具有在侧视观察下为大致L字状的形状,并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多个中的位于最后侧的肋10D(10Da)与后端部10C相互面对(图5)。(后侧框架部20(第二部件))后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及构成所述座椅座垫及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具有:第一部件,设有第一卡合爪及第一按压面;第二部件,设有第二卡合爪及第二按压面;及第三部件,设有第一凹处及第二凹处,在所述第一凹处的内侧配置所述第一卡合爪,在所述第二凹处的内侧配置所述第二卡合爪,且所述第一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按压,由此所述第一卡合爪卡合于所述第一凹处,所述第二卡合爪卡合于所述第二凹处。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23 JP 2018-031075;2018.02.23 JP 2018-03107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及构成所述座椅座垫及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具有:第一部件,设有第一卡合爪及第一按压面;第二部件,设有第二卡合爪及第二按压面;及第三部件,设有第一凹处及第二凹处,在所述第一凹处的内侧配置所述第一卡合爪,在所述第二凹处的内侧配置所述第二卡合爪,且所述第一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按压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按压,由此所述第一卡合爪卡合于所述第一凹处,所述第二卡合爪卡合于所述第二凹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凹处与所述第二凹处以相互相向的方式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第三部件在所述第一凹处与所述第二凹处之间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按压面与所述第二按压面之间,并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面和所述第二按压面中的至少一个按压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具备插入部件,所述插入部件以与所述第一按压面和所述第二按压面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按压面的至少所述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按压面的至少所述一部分经由所述插入部件而相互按压。5.根据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拓弥布野和信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