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及使用其的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826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包括夹本体,夹本体设置有夹持缝,夹持缝包括流通部和止流部,止流部的侧壁设有正压微渗凹槽。还提供一种使用该止流夹的留置针,使用时,当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流通部时,液体能在导管内自由流动;当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止流部时,止流夹径向抵压导管变形,由于设置了正压微渗凹槽,当导管内有大于预设阀值的正压液体流经时,导管的侧壁能够朝正压微渗凹槽扩张变形从而形成正压微渗通道。与正压装置配合使用能单向补充液体进入,能够有效防止血液的回流而形成血栓,保障患者安全。

A positive pressure micro-seepage stop clamp and its retaining need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及使用其的留置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及使用其的留置针。
技术介绍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人体多个部位的穿刺,同时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但静脉留置针在暂停输液,并留置在静脉血管的过程中,由于有血液回流到软管中并形成血栓,从而堵塞输液通道。近年来,有不少“正压接头”和“防逆流”的专利产品,但始终不能防止血栓的形成,利用现有的留置针完成输液后,为了预防堵塞输液通道,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用肝素钠封管,每6至8小时又要进行重复的封管操作,故工作量很大,另外,使用传统的留置针时,在进行通管的护理程序时,会把大量的血栓冲入人体的血管中,产生非常严重的潜在隐患,而且也会产生急性血管类疾病,如病人的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痛,给患者带来了伤害,存在医疗质量不高的缺陷。再者,上述的护理程序,需要开支冲管液的费用、封管液的费用以及护理的劳动费用,这些费用大大超出了留置针本身的价格,故医疗成本较高。因此现在的留置针的导管上一般都设有一个止流夹,止液夹相当于导管上一个开关,止流夹有一条由宽到窄的夹持缝,夹持缝包括较宽的流通部和较窄的止流部,当留置针的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流通部时,液体能在导管内自由流动;当留置针的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止流部时,止流夹径向抵压导管变形,完全阻隔液体在导管内流动。然而由于人体血管内的血压大于体外的气压,再加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止流夹关闭的瞬间导管的弹性而回吸会有微量的血液进入留置针的导管内,留置时间过长就会形成血栓,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及使用其的留置针,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保障患者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包括夹本体,所述夹本体设置有夹持缝,所述夹持缝包括流通部和止流部,所述止流部设有用于夹持的夹持壁,其特征是:夹持壁设有正压微渗凹槽。其中,所述夹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手持板和止流片,所述夹持缝开设在所述止流片上。其中,所述止流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正压微渗凹槽。其中,所述止流部呈V状。其中,该正压微渗止流夹还包括止液座,所述夹本体可在夹持缝的长度方向滑动地穿设在所述止液座内。一种应用上述正压微渗止流夹的留置针,包括内组件和外组件,外组件包括外针座、导管和前软管,前软管固定于外针座的前端部,导管的前端部与外针座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导管、外针座和前软管依次连通;内组件包括内针座、内软管和硬质的针芯,针芯的后端与内针座的前端部固定连接,内软管的前端部与内针座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内软管、内针座和针芯依次连通;初始状态下,内软管穿设在所述导管内,内针座处在外针座内,针芯贯穿在前软管内且从前软管的前端穿出;输液状态下,内针座、内软管以及针芯后退,以使得针芯脱离所述前软管;导管内有大于预设阀值的正压液体流经时,导管的侧壁能够朝所述正压微渗凹槽扩张变形从而形成正压微渗通道。优选的,所述止液座与所述外针座固定连接,所述止液座开设有供导管穿过的安装孔。优选的,所述止液座设置有与所述手持板并列布置的捏持板。优选的,所述导管的靠近所述外针座之处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夹本体朝前抵住所述限位环。优选的,所述流通部和止流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抵住内针座以限制内针座后退的中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及使用其的留置针,使用时,当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流通部时,液体能在导管内自由流动;当导管位于夹持缝的止流部时,止流夹径向抵压导管变形,由于设置了正压微渗凹槽,当导管内有大于预设阀值的正压液体流经时,导管的侧壁能够朝正压微渗凹槽扩张变形从而形成正压微渗通道。因此能够把回流的血液推回至人体中,能够有效防止形成血栓,保障患者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的一种留置针的立体图。图2为实施例中的一种留置针的初始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的一种留置针的输液状态下的位置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正压微渗止流夹与导管的立体图。图5为实施例中的一种留置针另一结构的立体图。图6为实施例中带有止液座的正压微渗止流夹与导管的在输液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带有止液座的正压微渗止流夹与导管的在止流状态下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中带有中孔的正压微渗止流夹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外针座1、导管2、限位环21、前软管3;内针座4、内软管5、针芯6;正压微渗止流夹7、夹本体71、手持板711、止流片712、夹持缝713、流通部714、止流部715、正压微渗凹槽716、中孔717;止液座8、安装孔81、捏持板8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一种留置针,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和图3为剖视图,其仅是为了表述初始状态和输液状态下,各部件的位置关系,个别部件的形状结构和图1中的有所不同,但原理一致,不影响理解。如图1和图2所示,为初始状态下的示意图,包括内组件和外组件,外组件包括外针座1、导管2和前软管3,前软管3固定于外针座1的前端部,导管2的前端部与外针座1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导管2、外针座1和前软管3依次连通。内组件包括内针座4、内软管5和硬质的针芯6,针芯6的后端与内针座4的前端部固定连接,内软管5的前端部与内针座4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内软管5、内针座4和针芯6依次连通。内软管5穿设在所述导管2内,内针座4处在外针座1内,针芯6贯穿在前软管3内且从前软管3的前端穿出。穿刺时,医护人员推动针芯6与前软管3一起刺入血管中,穿刺成功后,医护人员朝后拉动内软管5,使内针座4、内软管5以及针芯6后退,以使得针芯6脱离所述前软管3,形成如图3所示的输液状态。本实施例中,针芯6脱离前软管3的方式是内组件后退至导管2内,内针座4与导管2之间密封,内针座4被卡紧在导管2的后端部,针芯6容置在导管2内,柔软的前软管3留在血管中,在内软管5的后端部连接输液器,液体依次经过内软管5-内针座4-针芯6-导管2-外针座1-前软管3进行输液。当然,针芯6脱离前软管3的方式还可以是:内组件完全抽离弃置,在导管2的后端部连接输液器进行输液。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留置针的导管2设置有正压微渗止流夹7,其结构包括夹本体71,夹本体71包括一体成型的手持板711和止流片712,止流片712设置有夹持缝713,夹持缝713呈V状,夹持缝713包括流通部714和止流部715,止流部715的两侧侧壁设有正压微渗凹槽716。如图5所示,导管2的靠近所述外针座1之处粘接固定有限位环21,夹本体71抵住限位环21,避免止流夹沿导管2移动,且保持止流夹位于靠近外针座1之处,能够避免导管2折弯所引起的血液回流形成血栓。当导管2位于夹持缝713的流通部714时,液体能在导管2内自由流动;当导管2位于夹持缝713的止流部715时,止流夹径向抵压导管2变形,由于设置了正压微渗凹槽716,当导管2内有大于预设阀值的正压液体流经时,导管2的侧壁能够朝所述正压微渗凹槽716扩张变形从而形成正压微渗通道。因此能够把回流的血液推回至人体中,能够有效防止留置针内形成血栓。以上表述的是单片式的止流夹,需要医护人员双手操作,一只手持住夹本体7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包括夹本体,所述夹本体设置有夹持缝,所述夹持缝包括流通部和止流部,所述止流部设有用于夹持的夹持壁,其特征是:夹持壁设有正压微渗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包括夹本体,所述夹本体设置有夹持缝,所述夹持缝包括流通部和止流部,所述止流部设有用于夹持的夹持壁,其特征是:夹持壁设有正压微渗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其特征是:所述夹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手持板和止流片,所述夹持缝开设在所述止流片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其特征是:所述止流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正压微渗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其特征是:所述止流部呈V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微渗止流夹,其特征是:还包括止液座,所述夹本体可在夹持缝的长度方向滑动地穿设在所述止液座内。6.一种留置针,包括内组件和外组件,外组件包括外针座、导管和前软管,前软管固定于外针座的前端部,导管的前端部与外针座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导管、外针座和前软管依次连通;内组件包括内针座、内软管和硬质的针芯,针芯的后端与内针座的前端部固定连接,内软管的前端部与内针座的后端部连接,以使得内软管、内针座和针芯依次连通;初始状态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达锦李林风陈志强陈爱国王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先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