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8296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薄膜固定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薄膜的卡紧机构和将卡紧机构固定在大棚框架上的固定机构;卡紧机构包括燕尾槽、软质胶条和卡簧,软质胶条安装于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卡簧可拆卸式安装于燕尾槽中,且与软质胶条相抵触;固定机构包括两连接杆、固定板以及与燕尾槽一体成型的固定架,连接杆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连接杆的头部均安装于固定架上,两连接杆的螺杆分别贴靠大棚框架的两侧,并通过螺帽与固定板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大棚薄膜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薄膜固定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高分子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的产生,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农业。我国于1955年引进聚氯乙烯农用薄膜,首先用于大棚覆盖蔬菜,获得了早熟增产的效果。大棚原是蔬菜生产的专用设备,随着生产的发展大棚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大棚已用于盆花及切花栽培,果树栽培,林木育苗、观赏树木的培养等不同的领域。大棚能够充分的利用阳光,有保温作用,可以提高植株的生长速度,减少气候对植株的影响,大棚的框架上通常都覆盖、固定有薄膜,因薄膜具有较好的透光率和保温特性,对大棚内的植株的生长、增槎及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棚等农业设施的建设,专利技术人在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大棚薄膜的固定还存在如下缺陷:(1)、现有的大棚薄膜大都通过细铁丝捆扎或者是通过卡簧和卡槽固定,细铁丝捆扎操作麻烦,且遇到较大风力容易将薄膜扯裂,通过卡簧和卡槽固定,由于卡槽材质硬,薄膜与卡簧和卡槽相接触的地方由于挤压、摩擦容易破裂,造成薄膜损坏;(2)、现有的大棚薄膜在固定时需要先在大棚框架上安装上连接件或者提前打好螺栓孔才能进行薄膜的固定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不方便。因此,开发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技术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所指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技术。具体而言,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大棚薄膜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薄膜的卡紧机构和将所述卡紧机构固定在大棚框架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燕尾槽、软质胶条和卡簧,所述软质胶条安装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所述卡簧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燕尾槽中,且与所述软质胶条相抵触;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连接杆、固定板以及与所述燕尾槽一体成型的固定架,所述连接杆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均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两所述连接杆的螺杆分别贴靠所述大棚框架的两侧,并通过螺帽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接。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设有凹槽,所述软质胶条与所述凹槽滑动配合。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软质胶条与所述卡簧相抵触的一侧呈圆弧形,且分别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两侧边相切。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卡簧呈中心对称的梯形结构,所述卡簧的外侧包裹有软质层,所述卡簧的宽度大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宽度,所述卡簧与所述燕尾槽紧配配合。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所述连接杆穿过的通孔。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固定架上与所述燕尾槽相对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安装于所述固定架的开口处,所述开口的两侧分别安装有朝向所述燕尾槽的方向设置的限位板。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两所述限位板上均相对设置有一短限位槽和一长限位槽。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一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安装于所述短限位槽中,另一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安装于所述长限位槽中。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燕尾槽内腔拐角处安装的软质胶条,大棚薄膜在通过卡簧卡入燕尾槽后,与燕尾槽中的软质胶条相抵触,软质胶条的硬度低,且与大棚薄膜采用相同的材质聚乙烯,材料性质相同,相比于原有的金属材料,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使大棚薄膜更加耐用,延长使用周期;通过固定架、固定板和连接杆,使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到大棚框架,不需要提前在框架上打安装孔或者是提前安装连接件,减少操作步骤,安装更加方便、快捷。综上,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大棚薄膜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图中,各个数字标号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含义、元件和/或部件。图中:1、卡紧机构,101、燕尾槽,102、软质胶条,103、卡簧,104、凹槽,105、软质层,2、固定机构,201、连接杆,202、固定板,203、固定架,204、螺帽,205、通孔,206、限位板,207、短限位槽,208、长限位槽,3、大棚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技术,并非对本技术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如图1所示,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固定薄膜的卡紧机构1和将卡紧机构1固定在大棚框架3上的固定机构2;卡紧机构1包括燕尾槽101、软质胶条102和卡簧103,软质胶条102安装于燕尾槽101内腔的拐角处,卡簧103可拆卸式安装于燕尾槽101中,且与软质胶条102相抵触;固定机构2包括两连接杆201、固定板202以及与燕尾槽101一体成型的固定架203,连接杆201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连接杆201的头部均安装于固定架203上,两连接杆201的螺杆分别贴靠大棚框架3的两侧,并通过螺帽204与固定板20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包括卡紧机构1和固定机构2,卡紧机构1的作用在于将薄膜固定住,固定机构2的作用在于将卡紧机构1方便、快捷的安装到大棚框架3上;卡紧机构1包括燕尾槽101、软质胶条102和卡簧103,通过卡簧103可以将大棚薄膜卡入到燕尾槽101中固定住,软质胶条102安装于燕尾槽101内腔的拐角处,软质胶条102材料软,当卡簧103挤压薄膜与软质胶条102接触时,软质胶条102会产生变形,使薄膜与燕尾槽101之间的接触由硬性接触改为弹性接触,减少挤压力,同时,由于软质胶条102与薄膜都采用相同的材质聚乙烯,材料性质相同,相比于原有的金属材料,减少了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卡簧103可拆卸式安装在燕尾槽101中,方便大棚薄膜的安装;固定机构2包括两连接杆201、固定板202和固定架203,固定架203与燕尾槽101是一体成型结构,连接杆201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个连接杆201的头部安装在固定架203上,连接杆201的螺杆分别贴靠在大棚框架3的两侧,并通过螺帽204与固定板202相连接,将固定架203固定到大棚框架3上,改变了以往需要提前在大棚框架3上打安装孔或者需要提前安装连接件的方式,减少操作步骤,安装更加方便、快捷;基于上述结构,解决了现有的大棚薄膜安装操作步骤多,安装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燕尾槽101内腔的拐角处设有凹槽104,软质胶条102与凹槽104滑动配合,在使用时,燕尾槽101内腔的拐角处设置有凹槽104,凹槽104与燕尾槽101是一体结构,凹槽104近似方形,软质胶条102与凹槽104之间滑动配合,使软质胶条102可以安装到凹槽104中,并且通过凹槽104的侧壁可以限制住软质胶条102,当软质胶条102失效时,可以方便将其取下更换。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软质胶条102与卡簧103相抵触的一侧呈圆弧形,且分别与燕尾槽101内腔的两侧边相切,在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薄膜的卡紧机构和将所述卡紧机构固定在大棚框架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燕尾槽、软质胶条和卡簧,所述软质胶条安装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所述卡簧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燕尾槽中,且与所述软质胶条相抵触;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连接杆、固定板以及与所述燕尾槽一体成型的固定架,所述连接杆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均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两所述连接杆的螺杆分别贴靠所述大棚框架的两侧,并通过螺帽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薄膜的卡紧机构和将所述卡紧机构固定在大棚框架上的固定机构;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燕尾槽、软质胶条和卡簧,所述软质胶条安装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所述卡簧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燕尾槽中,且与所述软质胶条相抵触;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两连接杆、固定板以及与所述燕尾槽一体成型的固定架,所述连接杆具有头部和螺杆两部分,两所述连接杆的头部均安装于所述固定架上,两所述连接杆的螺杆分别贴靠所述大棚框架的两侧,并通过螺帽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拐角处设有凹槽,所述软质胶条与所述凹槽滑动配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棚薄膜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胶条与所述卡簧相抵触的一侧呈圆弧形,且分别与所述燕尾槽内腔的两侧边相切。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守波魏文庆赵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寿光市泰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