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25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该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包括臭氧消毒装置、菌剂施撒器和旋耕机;臭氧消毒装置设置于菌剂施撒器的前方,旋耕机设置在菌剂施撒器的后方;臭氧消毒装置用于向地面的碎秸秆喷洒臭氧水,菌剂施撒器用于将促进秸秆腐熟的微生物菌剂施加到地面的碎秸秆上,旋耕机用于将碎秸秆送入土层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充分利用臭氧水能够氧化杀菌的特性和自然分解的特点,既灭菌清洁秸秆又不影响后续施撒菌剂对秸秆的促腐作用,最后衔接的旋耕机能够迅速把混合菌剂后的碎秸秆翻埋到土中,保证了秸秆腐解所需的水温条件,从而实现清洁秸秆、促腐还田的目的。

Clean straw decay-promoting return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
技术介绍
秸秆还田是农业生产中资源有效利用、肥沃耕地构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始的化肥+卫生田(即秸秆清除)的高产种植模式,使我国获得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惊世成绩。但如影随形的冷峻事实是,多年过量化肥农药的施入造成耕地有机质下降、土质理化指标恶化、土传病害加剧等农田生产力退化的状况,农业与食品安全面临极大挑战。然而,道者万物之奥,秸秆作为人们收获籽实后弃置之物,正是培土育田之宝,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依然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秸秆还田主导技术还是原位直接还田,因为从操作便捷及秸秆消纳量上,秸秆原位直接还田的优势远远超过秸秆离田。常用的还田方式包括作物秸秆粉碎后旋耕/深耕还田或覆盖还田,配套农机有秸秆粉碎机、旋耕机、深耕机和免耕机等,还田效率能够满足大面积快速作业需求。毋庸讳言,秸秆直接还田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秸秆腐解慢,影响下一季作物生长,二是秸秆上附着的病菌虫卵在还田进入土壤后继续存活、伺机繁殖泛滥,危害下茬作物生长。通过对秸秆腐解菌剂或促腐菌剂研究,科研人员已成功开发了多种秸秆促腐类生物制剂产品,并在田间秸秆促腐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秸秆上病菌虫卵仍没有好的处理方法,例如粉碎铺放的秸秆喷打农药不易入灶,大量使用农药反而会提高病虫害的耐药性等。不仅如此,农药或杀菌剂同样会消除秸秆腐解菌剂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利用臭氧水溶液的强氧化性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害虫等,并且残留在水中的臭氧常温下(20℃)半小时内即可被还原成氧气与水,没有污染和残留,更不会出现耐药性。与农药相比,喷雾浓度相同的臭氧对于蔬菜病害如草莓白粉病、番茄青枯病、小麦叶片蚜虫、胡萝卜根蛆等的防治效果更好。可以预见,臭氧技术对于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为破解当前秸秆还田实践中“杀菌-灭虫卵-促腐”的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秸秆促腐还田设备和方案存在的病菌虫卵残留、影响作物生长、使用农药或杀菌剂后降低促腐菌剂的生物活性、降低秸秆促腐效果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包括臭氧消毒装置、菌剂施撒器和旋耕机;所述臭氧消毒设置于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前方,所述旋耕机设置在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后方;所述臭氧消毒装置用于向地面的已粉碎秸秆喷洒臭氧水,所述菌剂施撒器用于将秸秆腐解菌剂施加到地面的已粉碎秸秆上,所述旋耕机用于将秸秆送入土层中。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臭氧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水箱、气液混合装置、气液分离罐和喷头;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端、所述水箱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出口端、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喷头的入口端依次连通;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前方。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与水箱输出的水体在气液混合装置中混合形成臭氧水,然后经过气液分离罐排出尾气后,最后经过喷头喷洒到地面的已粉碎秸秆上。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入口端连通有空气过滤器。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田间地头的秸秆和杂草较多,而臭氧发生器的原料直接来源即为生产现场的空气,所以,设置空气过滤器能够大幅减少杂物进入臭氧发生器,提高臭氧生成的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水泵;所述水箱的出口端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入口端相连通。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水泵用于将水箱中的水输出到气液混合装置中与臭氧混合。需要说明的是,应在水箱和水泵之间设置单向阀,防止水体倒流,影响了臭氧水的制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气液混合装置包括气液泵;所述气液泵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入口端,所述气液泵的入口端分别连通所述水箱的出口端和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气液泵全称气液混合泵,也称臭氧水混合泵,用于将将水体与臭氧气体混合搅拌实现充分溶解,而无需搅拌器和混合器。使用气液混合泵,可以提高溶气液制取效率、简化制取装置、节省场地、大幅降低初次投资、节省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可选地,进一步,所述气液混合装置包括射流器;所述射流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入口端,所述射流器的入口端分别连通所述水箱的出口端和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射流器同样用于气体和液体的混合溶解。射流器工作时,在泵叶轮高速旋转下,液体以高的速度从喷嘴喷出,高速流动的液体通过混气室时,会在混气室形成真空,由导气管吸入大量空气,空气进入混气室后,在喉管处与液体剧烈混合,形成气液混合体,由扩散管排出,空气在水体中以细微气泡上升,在整个过程中形成高效的物质传递。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管式混合器;所述射流器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管式混合器与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入口端连通。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管式混合器设置在射流器的下游,用于连通气液分离罐,能够将臭氧与水经二级混合后通入气液分离罐,增加臭氧的溶解,减少尾气的排放。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臭氧发生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臭氧发生器并联设置。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多个臭氧发生器并联设置,使得整个臭氧的制备工作能够采用间隔进行的方式,减少热量产生,提高设备使用频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菌剂施撒器包括肥料箱和安装框架;所述肥料箱呈漏斗型,开口朝下;所述肥料箱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内,所述安装框架设置在所述旋耕机的前端。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安装框架用于固定肥料箱,漏斗状的肥料箱底部连接有承接菌剂的圆盘,圆盘通过轴销与传动轴的联动作单方向旋转,在重力和旋转离心力共同作用下在行进时向秸秆施撒秸秆腐解菌剂。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旋耕机的前端设置支撑架;所述菌剂施撒器悬挂在所述支撑架上。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支撑架能够将菌剂施撒器支撑在整个旋耕机前端,避免秸秆腐解菌剂在撒播后未均匀分布即被旋耕进入土层。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先利用臭氧消毒装置产生臭氧水给已粉碎秸秆喷洒臭氧水,充分利用臭氧水能够氧化杀菌的特性和自然分解的特点,既灭菌清洁秸秆又不影响后续施撒秸秆腐解菌剂对秸秆的促腐作用,再使用菌剂施撒器往秸秆施加促进秸秆腐熟的微生物菌剂,最后衔接的旋耕机能够迅速把混合秸秆腐解菌剂后的已粉碎秸秆翻埋到土中,保证了秸秆腐解所需的水温条件,从而实现秸秆灭菌、促腐还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中臭氧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消毒装置、菌剂施撒器和旋耕机;所述臭氧消毒装置设置于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前方,所述旋耕机设置在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后方;所述臭氧消毒装置用于向地面的已粉碎秸秆喷洒臭氧水,所述菌剂施撒器用于将秸秆腐熟菌剂施加到地面的粉碎秸秆上,所述旋耕机用于将碎秸秆送入土层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消毒装置、菌剂施撒器和旋耕机;所述臭氧消毒装置设置于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前方,所述旋耕机设置在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后方;所述臭氧消毒装置用于向地面的已粉碎秸秆喷洒臭氧水,所述菌剂施撒器用于将秸秆腐熟菌剂施加到地面的粉碎秸秆上,所述旋耕机用于将碎秸秆送入土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消毒装置包括臭氧发生器、水箱、气液混合装置、气液分离罐和喷头;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出口端、所述水箱的出口端分别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出口端、所述气液分离罐和所述喷头的入口端依次连通;所述喷头设置在所述菌剂施撒器的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器的入口端连通有空气过滤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所述水箱的出口端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的入口端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式秸秆促腐还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