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散热潜水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8201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包括外壳、转子、定子。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定子壳;所述转子之转轴的上侧通过第一石磨滑动连接于上壳,下侧通过第二石磨滑动连接于下壳;定子内置于定子壳中,且有间隙地包围在转子外周。所述上壳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石磨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定子与转子之间有过水通道,所述第二石磨设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下壳设有第二出水通道,由第一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过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依次首尾相通,形成电机的散热流道。藉由电机采用水冷散热,不但散热好,使用寿命长,而且结构简单、造价低。

Self-cooling submersible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散热潜水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
技术介绍
现有密封式潜水电机的结构大多由外壳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定子和转子组成,定子与转子大多密封在外壳内部,但存在以下缺陷:1、电机运转时产生的热量也一同密封于电机内,热量的散发单靠介质的自然传递造成热消耗太大,功率增加,电机会超负荷运行而烧毁。2、由于定子与转子长时间浸于水中工作时定子内胆发热会产生钙化形成污垢,当沉积的污垢过多时容易造成电机散热不良及阻力过大而运转不正常,必须将其污垢清理后才能继续运转,大大减少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普遍生产者只能通过加大电机制造的成本以达到延长电机使用寿命的目的。3、传统的潜水电机转轴伸出电机后,其防水渗进电机线包内是靠密封圈紧套在电机的轴上,其散热主要电靠电机的外壳散热,所以它的散热效果差,功率损耗大,密封圈磨损后容易进水到电机的线包内而烧坏电机。本技术就以上的缺点,进行了有益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其采用水冷散热,结构简单、散热好,造价低,使用寿命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定子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分别盖设于定子壳的两端;一转子,所述转子之转轴的上侧通过第一石磨滑动连接于上壳,下侧通过第二石磨滑动连接于下壳;一定子,内置于定子壳中,且有间隙地包围在转子外周;所述上壳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石磨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定子与转子之间有过水通道,所述第二石磨设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下壳设有第二出水通道,由第一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过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依次首尾相通,形成电机的散热流道。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进水通道是开设在上壳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上壳形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进水通道是开设在第一石磨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第一石磨形成,各第二进水通道与第一进水通道一一对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过水通道是定子与转子之间夹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出水通道是开设在第二石磨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第二石磨形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水通道是开设在下壳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下壳形成,各第二出水通道与第一出水通道一一对应。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子之转轴的上端伸出上壳以外,且伸出部分套设有一用于将外界水打入电机内的叶轮。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叶轮的外径小于上壳的直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采用内部通入水实现散热的方式,水冷效率佳,有效防止电机长时间受热,从而延长了使用年限。此外,本方案的水冷通道结构简单,相比传统潜水电机,正是由于它的散热效果好,因此电机整体可以制作得体积小,重量轻,并且能提供同样的动力,且造价低。与传统相同动力的电机,本产品的体积更小,且造价只有原来的1/4。解决了原有电机防水使用密封圈,新的专利潜水电机不需要防水密封圈,并且利了水通过电机内部而散热,大大提高了电的工作效率,也防止水渗入电机内而烧坏电机的可能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仰视图。图4是图3中A-A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应用例(螺旋桨)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外壳11、上壳111、第一进水通道12、下壳121、第二出水通道13、定子壳20、转子21、过水通道30、定子40、叶轮50、第一石磨51、第二进水通道60、第二石磨61、第一出水通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包括外壳10、转子20、定子30和叶轮40。其中,所述外壳10包括上壳11、下壳12和定子壳13。所述上壳11和下壳12分别盖设于定子壳13的两端,这样便在内部形成封闭的腔室。所述转子20之转轴的上侧通过第一石磨50滑动连接于上壳11,下侧通过第二石磨60滑动连接于下壳12。所述定子30内置于定子壳13中,且有间隙地包围在转子20外周。所述上壳11设有第一进水通道111,所述第一石磨50设有第二进水通道51,所述定子30与转子20之间有过水通道21,所述第二石磨60设有第一出水通道61,所述下壳12设有第二出水通道121,由第一进水通道111、第二进水通道51、过水通道21、第一出水通道61、第二出水通道121依次首尾相通,形成电机的散热流道。藉此,水可以进入电机内部,再流出,将电机内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通道111是开设在上壳11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上壳11形成。所述第二进水通道51是开设在第一石磨50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第一石磨50形成,各第二进水通道51与第一进水通道111一一对应。所述过水通道21是定子30与转子20之间夹缝。所述第一出水通道61是开设在第二石磨60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第二石磨60形成。所述第二出水通道121是开设在下壳12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下壳12形成,各第二出水通道121与第一出水通道61一一对应。进一步的,所述转子20之转轴的上端伸出上壳11以外,且伸出部分套设有一用于将外界水打入电机内的叶轮40。由于叶轮40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将水打入,因此,只需要做得很小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叶轮40的外径小于上壳11的直径,这样阻力小,不会对电机的正常使用造成干扰。本技术的自散热潜水电机的工作原理如下:电机运转时,定子30以及外壳10不动,转子20旋转,使转轴转动,从而带动叶轮40转动,叶轮40将外界水通过第一进水通道111、第二进水通道51打入电机内部,再经过过水通道21给电机散热,最后经第一出水通道61、第二出水通道121流出到电机外面,如此源源不断地给电机注入流动的水,再流出。本技术的自散热潜水电机可以应用于多种水下环境中,例如可以用在潜艇、救生艇、飞艇、救生船、救生圈等工具上,使用时,在这种自散热潜水电机的转轴上安装螺旋桨,再套上外罩,即可形成各种水上和水下工具的动力源。如图6所示,是自散热潜水电机的其中一种动力源应用示意图。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采用内部通入水实现散热的方式,水冷效率佳,有效防止电机长时间受热,从而延长了使用年限;解决潜水电机长期未能解决水渗入电机线包内的问题;此外,本方案的水冷通道结构简单,相比传统潜水电机,正是由于它的散热效果好,因此电机整体可以制作得体积小,重量轻,并且能提供同样的动力,且造价低。与传统相同动力的电机,本产品的体积更小,且造价只有原来的1/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定子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分别盖设于定子壳的两端;一转子,所述转子之转轴的上侧通过第一石磨滑动连接于上壳,下侧通过第二石磨滑动连接于下壳;一定子,内置于定子壳中,且有间隙地包围在转子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石磨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定子与转子之间有过水通道,所述第二石磨设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下壳设有第二出水通道,由第一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过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依次首尾相通,形成电机的散热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散热潜水电机,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下壳和定子壳,所述上壳和下壳分别盖设于定子壳的两端;一转子,所述转子之转轴的上侧通过第一石磨滑动连接于上壳,下侧通过第二石磨滑动连接于下壳;一定子,内置于定子壳中,且有间隙地包围在转子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设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石磨设有第二进水通道,所述定子与转子之间有过水通道,所述第二石磨设有第一出水通道,所述下壳设有第二出水通道,由第一进水通道、第二进水通道、过水通道、第一出水通道、第二出水通道依次首尾相通,形成电机的散热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散热潜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通道是开设在上壳的多个孔,由孔上下贯穿上壳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散热潜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武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众隆泵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