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强专利>正文

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666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桩头为锥形状,桩头外壁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桩头螺纹,桩头上部和桩体下部固定一体设置,桩体上部固定抗震组件;抗震组件包括下抗震基板、抗震外筒、抗震内筒和上抗震基板,上抗震基板上开设有上抗震基板凹槽,上抗震基板凹槽在上抗震基板上呈圆环状,上抗震基板凹槽底部贯通开设有上连通槽,上连通槽在上抗震基板上呈圆环状;下抗震基板上开设有下抗震基板凹槽,下抗震基板凹槽在下抗震基板呈圆环状并且下抗震基板凹槽截面为圆形,上抗震基板和下抗震基板之间固定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包括上减震头、连接杆和下减震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合理,抗震效果较好。

Seismic Building Pile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震型建筑桩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
技术介绍
CN203514304U公开了“一种建筑桩,包括木桩和底座,所述的木桩底端设有螺旋状凹槽,所述的底座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和锥形头,所述的连接部内设有木桩连接腔,木桩连接腔上设有螺旋状凸台,锥形头与连接部的结合处还设有倒刺,底座插入地面内,木桩拧合在底座上”。上述技术方案虽然使得建筑桩与地面结合牢固稳定,并可有效延长建筑桩的寿命,但是其抗震性能较差。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并且进行了非有限次数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办法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包括桩头、桩体和抗震组件,桩头为锥形状,桩头外壁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桩头螺纹,桩头上部和桩体下部固定一体设置,桩体为圆柱状,桩体上部固定抗震组件;所述抗震组件包括下抗震基板、抗震外筒、抗震内筒和上抗震基板,抗震外筒底部与下抗震基板上部固定连接,抗震外筒内设有抗震外筒腔,抗震外筒腔内设有抗震内筒,抗震内筒与抗震外筒之间形成抗震间隙,抗震间隙环绕抗震内筒与抗震外筒一周,抗震内筒上部与上抗震基板底部相固定连接,上抗震基板为圆形金属板;所述上抗震基板上开设有上抗震基板凹槽,上抗震基板凹槽在上抗震基板上呈圆环状,上抗震基板凹槽底部贯通开设有上连通槽,上连通槽在上抗震基板上呈圆环状;所述下抗震基板上开设有下抗震基板凹槽,下抗震基板凹槽在下抗震基板呈圆环状并且下抗震基板凹槽截面为圆形,上抗震基板和下抗震基板之间固定有减震杆,减震杆穿过抗震间隙;所述减震杆包括上减震头、连接杆和下减震头,上减震头和下减震头均为金属圆球状,上减震头和下减震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上减震头匹配设置于上抗震基板凹槽上,下减震头匹配设置于下抗震基板凹槽内;所述抗震内筒内部固定有金属钢板,金属钢板为圆形中空结构,金属钢板内部设有金属钢板内腔,金属钢板内腔内均匀焊接固定有金属圆柱杆,金属圆柱杆两端与金属钢板内腔上壁和下壁均焊接固定,金属圆柱杆均匀固定于金属钢板内腔之间。所述金属钢板从上至下均匀固定于抗震内筒内壁上,相邻金属钢板之间均匀固定有钢板减震弹簧,钢板减震弹簧均匀固定于相邻金属钢板之间。所述上抗震基板和抗震外筒上部之间固定有基板减震弹簧,基板减震弹簧均匀固定于上抗震基板和抗震外筒之间。所述下抗震基板为圆形金属板,下抗震基板与桩体上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合理,抗震效果较好,抗震组件的抗震外筒和抗震内筒配合下抗震基板和上抗震基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抗震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下抗震基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上抗震基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减震杆运动状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技术,并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4所示的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包括桩头1、桩体2和抗震组件3,桩头1为锥形状,桩头1外壁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桩头螺纹11,桩头1上部和桩体2下部固定一体设置,桩体2为圆柱状,桩体2上部固定抗震组件3,抗震组件3包括下抗震基板31、抗震外筒32、抗震内筒33和上抗震基板34,抗震外筒32底部与下抗震基板31上部固定连接,抗震外筒32内设有抗震外筒腔321,抗震外筒腔321内设有抗震内筒33,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之间形成抗震间隙322,抗震间隙322环绕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一周,抗震内筒33上部与上抗震基板34底部相固定连接,上抗震基板34为圆形金属板,上抗震基板34上开设有上抗震基板凹槽341,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底部贯通开设有上连通槽342,上连通槽342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下抗震基板31上开设有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在下抗震基板31呈圆环状并且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截面为圆形,上抗震基板34和下抗震基板31之间固定有减震杆35,减震杆35数量为八个,减震杆35穿过抗震间隙322,减震杆35包括上减震头351、连接杆352和下减震头353,上减震头351和下减震头353均为金属圆球状,上减震头351和下减震头353通过连接杆352固定连接,上减震头351匹配设置于上抗震基板凹槽341上,下减震头353匹配设置于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内,在建筑桩受到外力冲击产生倾斜时,减震杆35在上抗震基板34和下抗震基板31上滑动,此时上减震头351在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内运动,下减震头353在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内运动,八个减震杆35集中于倾斜方向处(重点参照图4所示),提高建筑桩抗外界力的能力,避免建筑桩轻易发生折断,抗震内筒33内部固定有金属钢板331,金属钢板331为圆形中空结构,金属钢板331内部设有金属钢板内腔332,金属钢板内腔332内均匀焊接固定有金属圆柱杆3321,金属圆柱杆3321两端与金属钢板内腔332上壁和下壁均焊接固定,金属圆柱杆3321均匀固定于金属钢板内腔332之间,金属圆柱杆3321起到在金属钢板331受到外界力作用时起到支撑缓冲分散外界应力冲击的作用,金属钢板331从上至下均匀固定于抗震内筒33内壁上,相邻金属钢板331之间均匀固定有钢板减震弹簧333,钢板减震弹簧333数量为若干,钢板减震弹簧333均匀固定于相邻金属钢板331之间。钢板减震弹簧333可选用市场上常见的压缩弹簧,上抗震基板34和抗震外筒32的上部之间固定有基板减震弹簧36,基板减震弹簧36均匀固定于上抗震基板34和抗震外筒32之间。基板减震弹簧36可选用市场上常见的压缩弹簧,基板减震弹簧36可以缓冲上抗震基板34和抗震外筒32之间所受到的外力,下抗震基板31为圆形金属板,下抗震基板31与桩体2上部通过螺栓311固定连接。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所示”、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包括桩头(1)、桩体(2)和抗震组件(3),桩头(1)为锥形状,桩头(1)外壁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桩头螺纹(11),桩头(1)上部和桩体(2)下部固定一体设置,桩体(2)为圆柱状,桩体(2)上部固定抗震组件(3);所述抗震组件(3)包括下抗震基板(31)、抗震外筒(32)、抗震内筒(33)和上抗震基板(34),抗震外筒(32)底部与下抗震基板(31)上部固定连接,抗震外筒(32)内设有抗震外筒腔(321),抗震外筒腔(321)内设有抗震内筒(33),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之间形成抗震间隙(322),抗震间隙(322)环绕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一周,抗震内筒(33)上部与上抗震基板(34)底部相固定连接,上抗震基板(34)为圆形金属板;所述上抗震基板(34)上开设有上抗震基板凹槽(341),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底部贯通开设有上连通槽(342),上连通槽(342)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所述下抗震基板(31)上开设有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在下抗震基板(31)呈圆环状并且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截面为圆形,上抗震基板(34)和下抗震基板(31)之间固定有减震杆(35),减震杆(35)穿过抗震间隙(322);所述减震杆(35)包括上减震头(351)、连接杆(352)和下减震头(353),上减震头(351)和下减震头(353)均为金属圆球状,上减震头(351)和下减震头(353)通过连接杆(352)固定连接,上减震头(351)匹配设置于上抗震基板凹槽(341)上,下减震头(353)匹配设置于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型建筑桩组件,包括桩头(1)、桩体(2)和抗震组件(3),桩头(1)为锥形状,桩头(1)外壁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桩头螺纹(11),桩头(1)上部和桩体(2)下部固定一体设置,桩体(2)为圆柱状,桩体(2)上部固定抗震组件(3);所述抗震组件(3)包括下抗震基板(31)、抗震外筒(32)、抗震内筒(33)和上抗震基板(34),抗震外筒(32)底部与下抗震基板(31)上部固定连接,抗震外筒(32)内设有抗震外筒腔(321),抗震外筒腔(321)内设有抗震内筒(33),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之间形成抗震间隙(322),抗震间隙(322)环绕抗震内筒(33)与抗震外筒(32)一周,抗震内筒(33)上部与上抗震基板(34)底部相固定连接,上抗震基板(34)为圆形金属板;所述上抗震基板(34)上开设有上抗震基板凹槽(341),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上抗震基板凹槽(341)底部贯通开设有上连通槽(342),上连通槽(342)在上抗震基板(34)上呈圆环状;所述下抗震基板(31)上开设有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在下抗震基板(31)呈圆环状并且下抗震基板凹槽(3111)截面为圆形,上抗震基板(34)和下抗震基板(31)之间固定有减震杆(35),减震杆(35)穿过抗震间隙(322);所述减震杆(35)包括上减震头(351)、连接杆(352)和下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强王鹏
申请(专利权)人:陆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