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721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包括多个支腿,每个支腿的下端安装有减振脚垫,所述减振脚垫设置有与所述支腿匹配的安装孔;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与支腿过盈配合;所述减振脚垫具有减振厚度,其减振厚度与无人机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具有取材方便、制造成本低的特点,有效减少了无人机着陆时地面对无人机的冲击,延长了无人机的使用寿命。

A Kind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hock Absorbing Landing G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
技术介绍
多旋翼无人机起飞和降落方式为垂直起降,而在降落时大部分飞手操作时,会在无人机离地面有一定高度时收油门,导致无人机降落时受到地面冲击力较大,久而久之会导致无人机机体受到损坏或降低使用寿命,因此设计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非常有必要,这样降落时可以减少地面对无人机的冲击,从而保护机体不受损坏,提高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能够吸收无人机着陆时的振动,减小地面对无人机的冲击,提高无人机的寿命。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包括多个支腿,每个支腿的下端安装有减振脚垫,所述减振脚垫设置有与所述支腿匹配的安装孔;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与支腿过盈配合;所述减振脚垫具有减振厚度,其减振厚度与无人机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地,所述支腿设有支腿内孔,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底部设置有与支腿内孔匹配的锥台,所述支腿的下端抵触在所述锥台的侧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锥台的中心设有中空部。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的深度大于所述减振脚垫的减振厚度。进一步地,所述支腿为中空圆柱,相应地,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为圆形孔,所述锥台为圆锥台。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的直径与所述支腿的外径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的材料为硅橡胶,其硬度与无人机的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本技术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无人机起落架而言,具有取材方便、制造成本低,有效减少了无人机着陆时地面对无人机的冲击,延长了无人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无人机减振起落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无人机减振起落架的分解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减振脚垫的第二种实施例与支腿的装配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减振脚垫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剖面图。在以上图中:1支腿;11支腿内孔;2减振脚垫;21安装孔;22锥台;221中空部;D支腿外径;A减振脚垫安装孔内径;B减振脚垫外径;H减振脚垫安装孔深度,T减振厚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出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包括多个支腿1,每个支腿1的下端安装有减振脚垫2,减振脚垫2设置有与支腿1匹配的安装孔21;减振脚垫的安装孔21与支腿1过盈配合;为了防止减振脚垫2与支腿1配合太松易脱落,减振脚垫2与支腿1需要设置一定的过盈量。如图2所述,以支腿1为圆柱,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为圆孔为例,设支腿1外径为D,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内径为A,则根据经验,支腿1与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内径需满足:0.1mm<D-A<0.25mm。减振脚垫还必须有一定的减振厚度,其减振厚度与无人机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设减振脚垫2的减振厚度为T,无人机的自重为M,为了确保减振脚垫2的减振效果,根据经验减振脚垫2的减振厚度与无人机的自重需满足如下关系:M≤6Kg时,4mm<T≤6mm;6kg<M≤12Kg时,6mm<T≤8mm;M>12Kg时,8mm<T≤10mm。无人机的重力传递到支腿1上,通过支腿1与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传递给减振脚垫,减振脚垫2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掉一部分无人机向下的行程,并延长无人机速度降至零的时间,从而实现减振吸振,起到对无人机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增强减振脚垫2的减振作用,支腿1设有支腿内孔11,减振脚垫的安装孔21底部设置有与支腿1内孔匹配的锥台22,所述支腿1的下端抵触在所述锥台22的侧面上。参考图3,在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内设置有锥台22,支腿1的下端抵触在锥台22的侧面。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减振脚垫2的底部对支腿1的下端部也产生一个反向作用力,提高减振脚垫2的减振效果。当无人机着陆时,减振脚垫2底部优先接触地面,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的侧壁首先对支腿1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抵触在锥台22侧面的支腿内孔11也接受到向上的反作用力。由于锥台22具有斜侧面,在无人机着陆的过程中锥台22向支腿内孔11内进入了一段距离L,形成对无人机的减振作用。当无人机再次离开地面后,减振脚垫2受到的压力消失,由于锥台22的侧面为斜面,硅橡胶具有恢复为自由状态的能力,其在着陆过程中进入到支腿内孔11中的一段距离L在硅橡胶的恢复过程中又退出支腿内孔11,为下一次无人机着陆减振做好了准备。参考图4,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所述锥台22易于变形易于吸收无人机的振动,锥台22的中心设有中空部221。减振脚垫2变形越大,减振效果越好,无人机受到的振动也就越小,因此,在锥台22的中部设置中空部221,能进一步提高减振的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的深度大于所述减振脚垫2的减振厚度。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减振脚垫2能稳固的附着在支腿1上,支腿1与减振脚垫2的配合长度需大于减振脚垫2的减振厚度T,设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的深度为H,作为优选的,通常取如下的经验值:H>T且2.5D<H<3.5D。进一步地,所述支腿1为中空圆柱,相应地,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21为圆形孔,所述锥台22为圆锥台。作为优选的,圆柱形具有选材方便,受力均匀等优点,本实施例优选支腿1为中空的圆柱,相应地,所述减振脚垫的安装孔21为圆形孔,所述锥台22为圆锥台。安装后,支腿1的下端抵触在圆锥台的侧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2的直径与所述支腿1的外径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情况下,无人机的自重越大,相应地,其支腿1的外径越大,为了减小其对减振脚垫的单位面积的压力,减振脚垫的接地面积需相应增大,设B为减振脚垫2的外径,D为支腿的外径,根据经验,通常需满足以下的关系:2D<B<3D。进一步地,所述减振脚垫2的材料为硅橡胶,其硬度Q(ShoreA)与无人机的自重M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按如下经验值选择硅橡胶的硬度:0<M≤6Kg时,80A<Q≤90A;6<M≤12Kg时,90A<Q≤100A。虽然,本说明书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腿(1),每个支腿(1)的下端安装有减振脚垫(2),所述减振脚垫(2)设置有与所述支腿(1)匹配的安装孔(21);所述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与支腿(1)过盈配合;所述减振脚垫(2)具有减振厚度,其减振厚度与无人机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支腿(1),每个支腿(1)的下端安装有减振脚垫(2),所述减振脚垫(2)设置有与所述支腿(1)匹配的安装孔(21);所述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与支腿(1)过盈配合;所述减振脚垫(2)具有减振厚度,其减振厚度与无人机自重保持设定的对应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1)设有支腿内孔(11),所述减振脚垫(2)的安装孔(21)底部设置有与支腿内孔(11)匹配的锥台(22),所述支腿(1)的下端抵触在所述锥台的侧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减振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文龙尹永辉姚飞飞田洋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航远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