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539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该摄像模组包括支承座;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分别设于支承座的两端;感光组件,活动设于支承座内;以及光学防抖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与所述感光组件之间,光学防抖元件用于带动感光组件移动,以使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双摄像模组的制作工艺、降低了制作成本、集成度更高,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支承座内的光学防抖元件带动感光组件移动实现光学防抖,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在防抖过程中镜头移动而造成镜头的外凸,有利于减少摄像模组的厚度。

Camera Module and Intelligent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本技术涉及摄像头
,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是分开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分别采用基于音圈马达驱动镜头移动的光学防抖技术,在制作工艺上,为了实现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的光学防抖,需要在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分别安装音圈马达,加工工序复杂、成本较高,集成化低。另外,在利用音圈马达驱动镜头移动的光学防抖过程中,会因镜头的移动而造成镜头的外凸,镜头的外凸将增加摄像模组的厚度,不利于摄像模组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加工工序复杂、成本较高、集成化低以及镜头外凸的问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支承座;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设于所述支承座的两端;感光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支承座内;以及光学防抖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与所述感光组件之间,所述光学防抖元件用于带动所述感光组件移动,以使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在上述摄像模组中,第一镜头(例如:前置摄像头)和第二镜头(例如:后置摄像头)共用一个支承座(例如:镜座或音圈马达),相比现有技术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分别设置一个音圈马达而言,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制作成本、集成度更高。另外,支承座内的光学防抖元件能够带动感光组件移动,抵消第一镜头或第二镜头在拍摄过程中的位置偏移,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实现光学防抖,相比现有技术基于音圈马达驱动镜头移动的光学防抖技术,本技术基于支承座内的光学防抖元件带动感光组件移动实现光学防抖,可以避免现有技术在防抖过程中镜头移动而造成镜头的外凸,镜头的外凸将增加摄像模组的厚度,不利于摄像模组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防抖元件包括环绕所述感光组件设置的多个磁性单元,每一所述磁性单元包括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的内壁,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设于所述感光组件的外周缘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正对,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中的至少一者为电磁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够依靠两者相互排斥力或吸引力作用于所述感光组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移动,使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如此,当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发生抖动时,通过控制流经第一磁性元件和/或第二磁性元件的电流方向和大小,即可以生成抵消摄像模组抖动方向位移量的磁场力,从而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控制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防抖元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设于所述感光组件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片设于所述感光组件靠近所述第二镜头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外壁皆与所述支承座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皆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正对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面。如此,感光组件的上下两端与弹片弹性连接,从而使得光学防抖元件断电后,感光组件在上下弹片的作用下能够回到初始位置。另外,感光组件固定于两块弹片之间,避免当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的磁场力较弱或消失时,感光组件发生位置错动而影响成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电路板、第一感光芯片以及第二感光芯片,所述第一感光芯片设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端面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感光芯片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镜头的感光面,所述第二感光芯片设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二镜头的端面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感光芯片具有面向所述第二镜头的感光面。如此,第一感光芯片与第二感光芯片共用一个电路板,从而可以将第一感光芯片接收的图像信号以及第二感光芯片接收的图像信号通过同一个电路板的数据传输排线传输到外界(例如终端的主板接口上),减少了摄像模组与终端的主板的接口数量,提高了摄像模组的集成度,降低了故障风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还包括第一滤光片以及第二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一感光芯片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端面,所述第二滤光片设于所述第二感光芯片靠近所述第二镜头的端面。如此,可以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第三感光芯片,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三感光芯片设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三感光芯片具有面向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的双面感光面。如此,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共用一个电路板和一个感光芯片,节省了用材成本,且感光芯片的双面感光面能够接收透过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的光束,并通过同一个电路板的数据传输排线传输到外界(例如终端的主板接口上),减少了摄像模组与终端的主板的接口数量,提高了摄像模组的集成度,降低了故障风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还包括第一滤光片以及第二滤光片,所述第一滤光片设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端面,所述第二滤光片设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二镜头的端面。如此,可以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承座为镜座,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与所述镜座的两端螺纹连接。如此,可以使得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与镜座牢固连接,避免拍摄时晃动而影响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而且,通过控制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的旋紧深度,可以方便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对焦的调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承座为音圈马达,所述音圈马达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沿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移动,以实现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的自动对焦。如此,通过一个音圈马达即可以实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的自动对焦。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终端本体;以及上述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终端本体内。上述智能终端,由于摄像模组具有制作成本低、集成度高的特点,且能够避免现有技术在防抖过程中镜头移动而造成镜头的外凸(镜头的外凸将增加摄像模组的厚度,不利于摄像模组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从而具有上述摄像模组的智能终端也具有制作成本低、集成度高、厚度薄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Ⅱ-Ⅱ剖面线的剖面视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设于所述支承座的两端;感光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支承座内;以及光学防抖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与所述感光组件之间,所述光学防抖元件用于带动所述感光组件移动,以使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承座;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设于所述支承座的两端;感光组件,活动设于所述支承座内;以及光学防抖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与所述感光组件之间,所述光学防抖元件用于带动所述感光组件移动,以使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抖元件包括环绕所述感光组件设置的多个磁性单元,每一所述磁性单元包括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二磁性元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设于所述支承座的内壁,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设于所述感光组件的外周缘并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正对,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中的至少一者为电磁体,所述第一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能够依靠两者相互排斥力或吸引力作用于所述感光组件,以带动所述感光组件移动,使所述摄像模组在拍摄过程中实现光学防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抖元件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设于所述感光组件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片设于所述感光组件靠近所述第二镜头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的外壁皆与所述支承座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皆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正对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组件包括电路板、第一感光芯片以及第二感光芯片,所述第一感光芯片设于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第一镜头的端面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海林
申请(专利权)人:欧菲影像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