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5310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7:58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电装置,通过设置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在实际的充电装置的应用过程中,当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需要对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用户抽取电池模组中的某一个充电电池,将需要充电的移动设备与充电电池连接即可;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充电电池时,用户再将充电电池复位回充电底座上。由于充电模组与电池模组采用的是分离式设计,电池模组中有多个充电电池,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只需要将某一个电池模组中的充电电池抽取使用即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充电宝无法同时对处于不同位置处用户的移动设备充电的问题。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充电宝是指可以直接给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储电单元的装置。目前市场主要品类多功能性充电宝,基本都配置的标准的USB输出,基本能满足目前市场常见的移动设备手机、MP3、MP4、PDA、PSP、蓝牙耳机、数码相机等多种数码产品。充电宝其实就是方便易携带的大容量随身电源。它是一个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充电宝自身的充电插头直接通过交流电源可以对移动设备充电且自身具有存电装置,相当于一个充电器和备用电池的混合体,相比备用电源而言可以简化一个充电插头的装置,而相比于充电器它又自身具有存电装置,可以在没有直电源或外出时给数码产品提供备用电源。当用户需要使用充电宝对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将移动设备与充电宝进行连接即可。但现有的充电宝,充电宝采用的是内置电池的设计,亦即充电宝与电池是一体式设计,无法分离,充电宝只能在处于同一个位置处的多个用户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而无法对处于不同位置处的多个用户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造成现有的充电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分离式设计的且能够同时对处于不同位置的用户使用的充电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充电底座、正极充电连接端及负极充电连接端,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分别与所述充电底座电连接;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充电电池,在一个所述充电电池中,所述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正极充电插接端、负极充电插接端、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二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电连接,剩余的所述充电电池顺序堆叠,形成并联连接结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充电电池中:位于下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本体上开设有电源输出端口。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电池承载面板、第一抵持面板、第二抵持面板和线路板,所述第一抵持面板和所述第二抵持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池承载面板上,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电池承载面板内,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分别设置所述电池承载面板上,并且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分别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持面板或者所述第二抵持面板上开设有电源输入端,并且所述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线路板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承载面板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持面板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抵持面板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临近所述第一抵持板设置,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临近所述第二抵持板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临近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临近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充电装置,通过设置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在实际的充电装置的应用过程中,当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需要对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用户抽取电池模组中的某一个充电电池,将需要充电的移动设备与充电电池连接即可;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充电电池时,用户再将充电电池复位回充电底座上。由于充电模组与电池模组采用的是分离式设计,电池模组中有多个充电电池,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只需要将某一个电池模组中的充电电池抽取使用即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充电宝无法同时对处于不同位置处用户的移动设备充电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充电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的充电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充电装置10包括充电模组100及电池模组200;充电模组100包括充电底座110、正极充电连接端120及负极充电连接端130,正极充电连接端120及负极充电连接端130分别与充电底座110电连接;电池模组200包括多个充电电池210,在一个充电电池210中,充电电池210包括电池本体211、正极充电插接端212、负极充电插接端213、正极充电插接口214及负极充电插接口215,正极充电插接端212及负极充电插接端213均设置于电池本体211的第一侧面上,且正极充电插接端212及负极充电插接端213分别与电池本体211电连接,正极充电插接口214及负极充电插接口215均设置于电池本体211的第二侧面上,且正极充电插接口214及负极充电插接口215分别与电池本体211电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其中一个充电电池210的正极充电插接口212及负极充电插接口213分别与正极充电连接端120及负极充电连接端130电连接,剩余的充电电池210顺序堆叠,形成并联连接结构,符合并联电路的原理设计;在相邻的两个充电电池210中:位于下方的充电电池210的正极充电插接端212、负极充电插接端213分别与位于上方的充电电池210的正极充电插接口214及负极充电插接口215电连接。如此,在实际的充电装置10的应用过程中,当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需要对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时,用户抽取电池模组200中的某一个充电电池210,将需要充电的移动设备与充电电池210连接即可;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充电电池210时,用户再将充电电池210复位回充电底座110上。由于充电模组100与电池模组200采用的是分离式设计,电池模组200中有多个充电电池210,处于不同位置处的用户只需要将某一个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充电底座、正极充电连接端及负极充电连接端,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分别与所述充电底座电连接;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充电电池,在一个所述充电电池中,所述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正极充电插接端、负极充电插接端、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二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电连接,剩余的所述充电电池顺序堆叠,形成并联连接结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充电电池中:位于下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电连接;所述电池本体上开设有电源输出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模组及电池模组;所述充电模组包括充电底座、正极充电连接端及负极充电连接端,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分别与所述充电底座电连接;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充电电池,在一个所述充电电池中,所述充电电池包括电池本体、正极充电插接端、负极充电插接端、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一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均设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第二侧面上,且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电池本体电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分别与所述正极充电连接端及所述负极充电连接端电连接,剩余的所述充电电池顺序堆叠,形成并联连接结构;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充电电池中:位于下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端、所述负极充电插接端分别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充电电池的所述正极充电插接口及所述负极充电插接口电连接;所述电池本体上开设有电源输出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圣旺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惠锋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