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体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50781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楼体模型,属于模型制作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一般楼体模型的结构强度低、稳定性差以及浪费制作材料浪费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地基件,所述地基件与地面接触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地基件侧面的面积,所述地基件内设有第一空腔;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一支撑杆;若干设置在所述地基件远离地面一端的楼模件,所述楼模件内设有第二空腔;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二支撑杆,达到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以及节约制作材料的目的。

Building mod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楼体模型
本技术涉及模型制作
,特别涉及一种楼体模型。
技术介绍
现阶段楼体模型分为分体加工成型的模型和整体加工成型的模型两种,分体加工成型的模型是将整个模型分成多片单一规则矩形小片,然后通过胶水拼接起来,这种模型的制作步骤比较繁琐拼接时间较长,在外观上容易出现拼接痕迹,而且由于片面过多质量不可控而导致拼接不上或者某些部件强度不够的问题。整体加工成型的模型是利用数控机床将整个楼体模型一体加工成型的,这种模型制作过程往往会浪费较多制作材料。因此现在人们制作的楼体模型多为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的,这种楼体模型相对于传统方式加工的楼体模型,具有更改好的结构强度以及更少的制作材料,但是由于3D打印技术的制作材料较贵,人们为了节省楼体模型的制作成本,往往会将楼体模型的壁厚设计得较薄,但是薄壁的楼体模型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又会比较低,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楼体模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具有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以及节约制作材料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楼体模型,通过3D打印制作而成,包括:地基件,所述地基件与地面接触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地基件侧面的面积,所述地基件内设有第一空腔;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一支撑杆;若干设置在所述地基件远离地面一端的楼模件,所述楼模件内设有第二空腔;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二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基件靠近地面的一端的面积大于其侧面的面积,使得地基件的重心在地基件靠近地面的端面上的投影能位于地基件靠近地面的端面上,地基件不容易因重心的偏移而出现倾倒的现象,地基件和楼模件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空腔和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减少了相同的外形体积情况下的地基件和楼模件的制作材料,节约了楼体模型的材料成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抵接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提高了地基件和楼模件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地基件包括:底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靠近所述底板四周边缘位置的第一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一端的第一顶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地基件是由底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一顶板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减质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放置在楼体模型底部,对楼体模型的整体展示效果影响较小,进而使得在底板上开设的减质孔对楼体模型的整体展示效果影响较小,减质孔减小了底板的面积,进而减少了底板的制作材料,进一步节约了楼体模型的制作成本。进一步的,所述楼模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二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第二顶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楼模件由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抵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等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顶板之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第一支撑杆将底板和第一顶板连接成整体,使底板和第一顶板之间的距离能保持稳定,第一顶板不易相对底板凸出或者凹陷,使第一顶板与底板能相对保持平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为圆柱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二支撑杆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二空腔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结构的第一支撑杆与第一空腔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二支撑杆与第二空腔之间的连接更紧密,连接的牢固性更高,进一步提高了楼体模型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二顶板的厚度处于1毫米至1.5毫米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种厚度的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二顶板能减少楼体模型整体的制作材料,节约楼体模型的制作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地基件靠近地面的一端的面积大于其侧面的面积,使得地基件的重心在地基件靠近地面的端面上的投影能位于地基件靠近地面的端面上,地基件不容易因重心的偏移而出现倾倒的现象,地基件和楼模件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空腔和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减少了相同的外形体积情况下的地基件和楼模件的制作材料,节约了楼体模型的材料成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抵接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提高了地基件和楼模件的结构强度;其二,第一支撑杆将底板和第一顶板连接成整体,使底板和第一顶板之间的距离能保持稳定,第一顶板不易相对底板凸出或者凹陷,使第一顶板与底板能相对保持平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其三,底板、第一侧板、第一顶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二顶板的厚度处于1毫米至1.5毫米之间,节约楼体模型的制作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仰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俯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B—B面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地基件;11、底板;111、减质孔;12、第一侧板;13、第一顶板;2、第一支撑杆;3、楼模件;31、第二侧板;32、第二顶板;4、第二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楼体模型,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这种楼体模型通过3D打印制作而成,包括:地基件1、第一支撑杆2、楼模件3以及第二支撑杆4。地基件1主体呈平板状,地基件1的横截面呈矩形状,地基件1与地面接触的端面的面积大于地基件1侧面的面积,地基件1内设有第一空腔。多根第一支撑杆2安装在第一空腔内,第一支撑杆2布置在第一空腔内远离第一空腔的腔壁的位置,第一支撑杆2的轴线与抵接在第一支撑杆2一端的腔壁保持垂直。五个楼模件3设置在地基件1远离地面的一端,四个楼模件3的横截面呈矩形状,剩下的一个楼模件3的横截面呈梯形状,楼模件3内设有第二空腔。多根第二支撑杆4安装在第二空腔内,第二支撑杆4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支撑杆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地基件1靠近地面的一端的面积大于其侧面的面积,使得地基件1的重心在地基件1靠近地面的端面上的投影能位于地基件1靠近地面的端面上,地基件1不容易因重心的偏移而出现倾倒的现象,地基件1和楼模件3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空腔和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减少了相同的外形体积情况下的地基件1和楼模件3的制作材料,节约了楼体模型的材料成本,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4分别抵接在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提高了地基件1和楼模件3的结构强度。第一支撑杆2抵接在底板11和第一顶板13之间,第一支撑杆2的长度等于底板11与第一顶板13之间的距离。这种结构的第一支撑杆2将底板11和第一顶板13连接成整体,使底板11和第一顶板13之间的距离能保持稳定,第一顶板13不易相对底板11凸出或者凹陷,使第一顶板13与底板11能相对保持平整,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4均为圆柱状。这种结构的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支撑杆4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楼体模型,其特征在于,通过3D打印制作而成,包括:地基件(1),所述地基件(1)与地面接触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地基件(1)侧面的面积,所述地基件(1)内设有第一空腔;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一支撑杆(2);若干设置在所述地基件(1)远离地面一端的楼模件(3),所述楼模件(3)内设有第二空腔;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二支撑杆(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体模型,其特征在于,通过3D打印制作而成,包括:地基件(1),所述地基件(1)与地面接触的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地基件(1)侧面的面积,所述地基件(1)内设有第一空腔;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第一支撑杆(2);若干设置在所述地基件(1)远离地面一端的楼模件(3),所述楼模件(3)内设有第二空腔;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二支撑杆(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件(1)包括:底板(11);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的、靠近所述底板(11)四周边缘位置的第一侧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远离所述底板(11)一端的第一顶板(1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体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上开设有若干减质孔(1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体模型,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增佳唐永平熊大吉
申请(专利权)人:港基创意模型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