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世江专利>正文

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454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5: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内外管之间留有环形间隙,所述内管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用于位于其下方的连接抽油杆或者抽油杆连接杆,进而驱动抽油泵,所述内外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螺栓和下螺栓,所述上螺栓的上面设有用于连接液压动力系统的接头,所述下螺栓的下面设有活塞杆密封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助于减少抽油杆失效,且能够较好地适应于含蜡井和斜井。

Pump Driving and Well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属石油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设备,主要包括地面抽油机、抽油杆(或称抽油杆柱)和抽油泵组成,抽油泵位于油管的下端,其工作动件(柱塞或泵筒)通过抽油杆连接地面抽油机,由地面抽油机通过抽油杆带动其工作动件上下运动,将油沿油管提升出来,其中抽油杆是抽油系统的一个关键部件,由于现有技术要求抽油杆具有从地面延伸到油管底部的长度,且不同部位的受力和运动方式复杂,抽油杆强度是制约下泵深度和排量的主要因素,抽油杆失效是有杆抽油系统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石油开采还涉及含蜡原油的开采和斜井开采,其中含蜡井需要清洗及药物辅助或电热等辅助设施才能正常开采,使开采成本,斜井会造成了油杆或油管偏磨损坏,严重时偏磨造成躺井重新作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由此导致现有采油设备难以很好地适应于这些油井,需要设置若干相应的辅助设备,导致采油成本明显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这种装置有助于减少抽油杆失效,且能够较好地适应于含蜡井和斜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其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留有构成介质通道的环形间隙,所述内管内设有与其内壁滑动且密封配合的活塞,由此使得所述内管和所述活塞组成液压缸结构,所述内管构成与所述活塞配合的缸筒,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的管腔(管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且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的体积(或轴向尺寸)随所述活塞的上下运动而变化,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下端设有下螺栓,所述下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下端分别旋接在所述下螺栓的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的外侧,可以通过下螺栓侧面上的环形阶台结构实现对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在下螺栓上最大旋进程度的限位,所述下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并设有一个或多个径向通孔,所述下螺栓的径向通孔的内端口连接其中央通孔,外端口位于其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之间,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活塞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所述活塞杆用于位于其下方的连接抽油杆或者抽油杆连接杆,进而驱动抽油泵,所述下螺栓的下面设有活塞杆密封装置,用于实现与所述活塞杆之间间隙的密封,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上端设有上螺栓,所述上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外管连接段,所述外管的上端旋接在所述上螺栓的外管连接段的外侧,可以通过上螺栓侧面上的环形阶台结构实现对所述外管在上螺栓上最大旋进程度的限位,所述上螺栓的下端面与所述内管的上端端口压力接触,通过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实现了对内管的装配,避免因外管遮挡或在内外管下端旋接到位后,内外管不能同时在上螺栓上旋接的装配困难,所述上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以及一个或多个轴向的侧位通孔(所称侧位为不再轴线上的位置),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的下端口连通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由此,在本装置上形成了两条液压介质通道,一条主要由相互连通的所述内管的管孔、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和所述上螺栓的中央通孔组成,可称为第一介质通道,另一条主要有相互连通的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与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组成,可称为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的底部通过所述下螺栓上径向通孔连通,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内管的管孔内,通过第一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输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液压介质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同时下腔体体积缩小,液压介质从第二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回流到液压动力系统,通过液压动力系统改变液压介质的流动方向,通过第二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输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液压介质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同时上腔体体积缩小,液压介质从第一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回流到液压动力系统,由此通过液压动力系统,可以控制和驱动抽油泵工作。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可以采用任意适宜的现有技术,并可以设有相应的控制装置,例如,现有液压系统中的液压动力系统及其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这种装置可以设置于油管内的下部,明显地减少了抽油杆的长度,且简化了抽油杆的工作环境,有助于降低对抽油杆强度的要求,有助于制备和装配出更高强度的抽油杆,进而减小或消除抽油杆对下泵深度和排量的制约,减小抽油杆失效的可能性或频率。同时,该装置自身外管及配套的液压介质管道相对于油管静止不动,即使用于斜井,也不会像现有抽油杆那样出现与油管之间的运动磨损或偏磨,而地面液压动力系统可以方便地设置液压介质加热装置,且液压介质在油管内循环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都能够使油管升温,对经油管输送的采出液加热,避免或减轻蜡组分对油管的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包括内管10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20,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留有构成介质通道的环形间隙18,所述内管内设有与其内壁滑动且密封配合的活塞70,由此使得所述内管和所述活塞组成液压缸结构,所述内管构成与所述活塞配合的缸筒,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的管腔(管孔)12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且所述上腔体和下腔体的体积(或轴向尺寸)随所述活塞的上下运动而变化,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下端设有下螺栓30,所述下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例如,环形阶梯状的柱形,并允许带有部分锥面),设有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下端11、21分别旋接在所述下螺栓的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的外侧,可以通过下螺栓侧面上的环形阶台结构实现对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在下螺栓上最大旋进程度的限位,所述下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32,并设有一个或多个径向通孔33,所述下螺栓的径向通孔的内端口连接其中央通孔,外端口位于其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之间,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活塞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活塞杆71,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连接有抽油杆或者抽油杆连接杆75,所述下螺栓的下面设有活塞杆密封装置,用于实现与所述活塞杆之间间隙的密封,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上端设有上螺栓40,所述上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外管连接段,所述外管的上端25旋接在所述上螺栓的外管连接段的外侧,可以通过上螺栓侧面上的环形阶台结构实现对所述外管在上螺栓上最大旋进程度的限位,所述上螺栓的下端面与所述内管的上端端口15压力接触,通过这种固定方式,可以实现了对内管的装配和固定,避免因外管遮挡或在内外管下端旋接到位后,内外管不能同时在上螺栓上旋接的装配困难,所述上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42以及一个或多个轴向的侧位通孔43(所称侧位为不再轴线上的位置),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的下端口连通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由此,在本装置上形成了两条液压介质通道,一条主要由相互连通的所述内管的管孔、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和所述上螺栓的中央通孔组成,可称为第一介质通道,另一条主要有相互连通的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与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组成,可称为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的底部通过所述下螺栓上径向通孔连通,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内管的管孔内,通过第一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输入具有一定压力的液压介质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同时下腔体体积缩小,液压介质从第二介质通道的上方接口回流到液压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留有构成介质通道的环形间隙,所述内管内设有与其内壁滑动且密封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的管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下端设有下螺栓,所述下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下端分别旋接在所述下螺栓的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的外侧,所述下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并设有一个或多个径向通孔,所述下螺栓的径向通孔的内端口连接其中央通孔,外端口位于其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之间,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活塞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所述下螺栓的下面设有活塞杆密封装置,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上端设有上螺栓,所述上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外管连接段,所述外管的上端旋接在所述上螺栓的外管连接段的外侧,所述上螺栓的下端面与所述内管的上端端口压力接触,所述上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以及一个或多个轴向的侧位通孔,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的下端口连通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抽油泵驱动及油井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套在所述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留有构成介质通道的环形间隙,所述内管内设有与其内壁滑动且密封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的管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下端设有下螺栓,所述下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的下端分别旋接在所述下螺栓的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的外侧,所述下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并设有一个或多个径向通孔,所述下螺栓的径向通孔的内端口连接其中央通孔,外端口位于其内管连接段和外管连接段之间,连通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所述活塞连接有向下延伸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下螺栓的中央通孔,所述下螺栓的下面设有活塞杆密封装置,所述内管和外管的上端设有上螺栓,所述上螺栓呈不等径的柱形,设有外管连接段,所述外管的上端旋接在所述上螺栓的外管连接段的外侧,所述上螺栓的下端面与所述内管的上端端口压力接触,所述上螺栓设有轴向的中央通孔以及一个或多个轴向的侧位通孔,所述上螺栓的侧位通孔的下端口连通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环形间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密封装置包括填料函,填料函外筒呈柱形,内腔呈上大下小的锥形,设有密封填料,所述填料的上方设有压紧弹簧,所述压紧弹簧的上端抵靠在所述上螺栓的下端面上,下端压在环形填料压板上或者压在填料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函内的填料采用盘根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函外筒的下端为缩径段,设有外螺纹,旋接有上密封管,所述上密封管的上部管孔为扩径管孔,设有用于与所述填料函外筒旋接的内螺纹,所述填料函外筒的缩径部的下端面与所述上密封管的扩径管孔的孔内端面之间设有上密封圈,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江
申请(专利权)人:刘世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