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制剂领域,特别是涉及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经皮给药治疗各种疾病可追溯到上古。经皮给药的理念源于中国,在大约公元前就已有其记录。传统的经皮给药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凝胶剂、涂膜剂、硬膏剂、巴布剂、涂剂、气雾剂、喷雾剂、泡沫剂和微型海绵剂等。而现代经皮递药系统则是贴剂。现代经皮给药系统的实施起源于美国,1979年上市的第一个贴剂产品——东莨菪碱贴剂一经出现,就以独特的优点备受医药界的关注。贴剂是指原料药与适宜的材料制成的供粘贴在皮肤上的可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的薄片状制剂。贴剂的应用,使得皮肤可以作为一个全身给药的器官,在药物传递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贴剂经皮给药具有无首过效应、可持续释药、给药方便且随时可以中止给药、患者顺应性好等优势,较传统的经皮给药制剂更为方便、高效。然而贴剂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皮肤角质层强大的屏障作用。受该作用制约,贴剂对于很多药物的经皮递送效率极差,生物利用度不高,且递药速率较慢。这也导致贴剂适用药品范围较窄,发展缓慢,至2015年,仅有20余种药物的贴剂获准使用。尤其针对生物大分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背衬层;位于所述背衬层之上的贴剂层;位于所述贴剂层之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包括有若干个微针,若干个所述微针均具有针柱端和针尖端,所述针柱端均固定于所述贴剂层,所述针尖端均远离所述贴剂层;所述贴剂层包括以下原料组分:第一药物、压敏胶和第一辅料;所述微针包括以下原料组分:第二药物、基材和第二辅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剂,其特征在于,包括:背衬层;位于所述背衬层之上的贴剂层;位于所述贴剂层之上的微针阵列,所述微针阵列包括有若干个微针,若干个所述微针均具有针柱端和针尖端,所述针柱端均固定于所述贴剂层,所述针尖端均远离所述贴剂层;所述贴剂层包括以下原料组分:第一药物、压敏胶和第一辅料;所述微针包括以下原料组分:第二药物、基材和第二辅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剂层和微针阵列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层,所述隔离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针柱端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贴剂层连接;所述隔离层主要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备而成;所述生物相容性材料选自葡聚糖、卡波普、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右旋糖酐、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壳聚糖、蔗糖、淀粉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药物选自抗关节炎药物、瘢痕治疗药物、美白活性成分;所述第二药物选自抗关节炎药物、瘢痕治疗药物、美白活性成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药物选自双氯芬酸钠、维生素C、熊果苷、水杨酸钠、二氟尼柳、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吡罗昔康、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对苯二酚类、甲氧苯酚、α-硫辛酸、维生素C、维生素E、熊果苷、维甲酸及其它维生素A衍生物、人参总苷、黄芪甲苷、雷公藤总苷、青藤碱、雷公藤新碱、姜黄素、丹参酮、积雪草甙、喜树碱衍生物、甘草萃取物、果酸;所述第二药物选自双氯芬酸钠、水杨酸钠、二氟尼柳、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吡罗昔康、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丙酸倍氯米松、蜂毒肽、IL-1拮抗剂、IL-6拮抗剂、B细胞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阿贝西普、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对苯二酚类、甲氧苯酚、α-硫辛酸、维生素C、维生素E、熊果苷、维甲酸及其它维生素A衍生物、人参总苷、黄芪甲苷、雷公藤总苷、青藤碱、雷公藤新碱、姜黄素、丹参酮、积雪草甙、喜树碱衍生物、甘草萃取物、谷胱甘肽、果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选自聚丙烯酸酯压敏胶、聚氨酯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聚甲基丙烯酸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清,杨伟汉,马涛,刘浩,董智勇,李莹莹,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