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2118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特别涉及锅炉余热换热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换热腔、保温层、导气管、集气室、支座,换热腔的左侧上方设有自然水接管,换热管的入气一端通过固定座安装在集气室中,换热管上的导气端头也设在集气室内部,换热管的出气口设在换热腔腔体下方外侧,换热腔的外侧上方上设有旋转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炉产生的高温尾气不加利用容易造成热源浪费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导气管将锅炉内产生的尾气导入集气室中,集气室中设置一根穿过换热腔上端并设在换热腔内部的换热管,将热蒸汽集中通过换热管和换热腔中的自然水交换热量,起到加热自然水的效果,实现尾气的利用,减少能源损失。

A Boiler Exhaust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锅炉余热换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或是有机热载体。在燃烧设备部分,燃料燃烧不断放出热量,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热的传播,将热量传递给给锅炉受热面,本身温度降低,最后由烟囱排出。在使用锅炉后,会产生高温尾气,其中尾气主要以热蒸汽的形式被排出,该热蒸汽中含有大量热能可以回收利用,现有技术中很多工厂直接将尾气经化学处理后排放,并没有考虑到将热能回收利用,导致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炉产生的高温尾气不加利用容易造成热能浪费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利用锅炉尾气热能的余热换热装置。(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腔、保温层、导气管、集气室、支座,所述换热腔为卧式腔体,所述换热腔设在所述支座上方,所述保温层设在所述换热腔的腔体的外侧,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和锅炉排气口相连,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集气室内部,所述集气室设于所述换热腔左侧上方,所述换热腔的左侧上方还设有自然水接管,所述换热腔的右侧下方设有出水管,所述换热管的入气一端通过固定座安装在所述集气室中,换热管上的导气端头也设在所述集气室内部,所述换热管的出气口设在所述换热腔腔体下方外侧,所述换热腔左右两侧还设有用于加快能量传递的管板,所述换热腔的外侧上方上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通过联轴器和所述换热腔内部的旋转轴相连,所述旋转轴上设有旋转杆,所述旋转轴的轴杆最低点高于所述换热管的最高点。优选地,所述的出水管上设有控制阀。优选地,所述的换热管为螺旋式导热性不锈钢管,其螺旋部分设在所述换热腔腔内。优选地,所述的管板上设有用于增加自然水流动的圆形透孔。优选地,所述的出水管的封头处设有法兰。(3)有益效果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炉产生的高温尾气不加利用容易造成热源浪费的缺点。本技术通过将锅炉产生的热的尾气导入集气室,再通过集气室内设置的换热管,将热蒸汽和热尾气导入带有自然水的换热腔中,通过热蒸汽和热尾气的热量传递给换热管,再通过换热管将热量传递给自然水,从而起到自然水加热,达到利用尾气余热换热的目的,本技术中换热管设置为螺旋式的换热管是为了更好的和自然水接触,使热量传递的更彻底,在换热腔上还设有旋转杆,为了更好的混合自然水,起到一个均匀加热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换热腔,2-保温层,3-导气管,4-集气室,5-自然水接管,6-管板,7-换热管,71-导气端口,72-固定座,8-旋转电机,81-联轴器,9-旋转轴,91-旋转杆,10-支座,11-出水管,111-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竖直”、“水平”、“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腔1、保温层2、导气管3、集气室4、支座10,所述换热腔1为卧式腔体,所述换热腔1设在所述支座10上方,所述保温层2设在所述换热腔1的腔体的外侧,所述导气管3的一端和锅炉排气口相连,所述导气管3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集气室4设于所述换热腔1左侧上方,所述换热腔4的左侧上方还设有自然水接管5,所述换热腔1的右侧下方设有出水管11,所述换热管7的入气一端通过固定座72安装在所述集气室4中,换热管7上的导气端头71也设在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换热管7的出气口设在所述换热腔1腔体下方外侧,所述换热腔1左右两侧还设有用于加快能量传递的管板6,所述换热腔1的外侧上方上设有旋转电机8,所述旋转电机8通过联轴器81和所述换热腔1内部的旋转轴9相连,所述旋转轴9上设有旋转杆91,所述旋转轴9的轴杆最低点高于所述换热管7的最高点。为了更有效的提高锅炉余热换热效果,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出水管11上设有控制阀111,用于控制水的进出;所述的换热管7为螺旋式导热性不锈钢管,其螺旋部分设在所述换热腔1腔内,用于增大加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所述的管板6上设有用于增加自然水流动的圆形透孔;所述的出水管11的封头处设有法兰。工作原理:本技术先将自然水通过自然水接管5导入换热腔1中,再将锅炉产生的热的尾气和热蒸汽通过导气管3导入集气室4中,通过一端设在集气室4的换热管7将热的尾气和热蒸汽顺势导入,换热管7的主要部分设在换热腔1内部,利用导入的热的尾气和热的蒸汽对换热腔1中的自然水加热,此时将旋转电机8打开,使得旋转轴9带动旋转杆91旋转,从而带动换热腔1内的自然水相互混合,使得自然水能均匀加热,设在管板6上的透孔的作用也是便于腔内的自然水相互混合,便于温度均匀分散的目的。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对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本技术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未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所为的任何改进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腔(1)、保温层(2)、导气管(3)、集气室(4)、支座(10),所述换热腔(1)为卧式腔体,所述换热腔(1)设在所述支座(10)上方,所述保温层(2)设在所述换热腔(1)的腔体的外侧,所述导气管(3)的一端和锅炉排气口相连,所述导气管(3)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集气室(4)设于所述换热腔(1)左侧上方,所述换热腔(1)的左侧上方还设有自然水接管(5),所述换热腔(1)的右侧下方设有出水管(11),所述换热管(7)的入气一端通过固定座(72)安装在所述集气室(4)中,换热管(7)上的导气端头(71)也设在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换热管(7)的出气口设在所述换热腔(1)腔体下方外侧,所述换热腔(1)左右两侧还设有用于加快能量传递的管板(6),所述换热腔(1)的外侧上方上设有旋转电机(8),所述旋转电机(8)通过联轴器(81)和所述换热腔(1)内部的旋转轴(9)相连,所述旋转轴(9)上设有旋转杆(91),所述旋转轴(9)的轴杆最低点高于所述换热管(7)的最高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尾气余热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腔(1)、保温层(2)、导气管(3)、集气室(4)、支座(10),所述换热腔(1)为卧式腔体,所述换热腔(1)设在所述支座(10)上方,所述保温层(2)设在所述换热腔(1)的腔体的外侧,所述导气管(3)的一端和锅炉排气口相连,所述导气管(3)的另一端设于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集气室(4)设于所述换热腔(1)左侧上方,所述换热腔(1)的左侧上方还设有自然水接管(5),所述换热腔(1)的右侧下方设有出水管(11),所述换热管(7)的入气一端通过固定座(72)安装在所述集气室(4)中,换热管(7)上的导气端头(71)也设在所述集气室(4)内部,所述换热管(7)的出气口设在所述换热腔(1)腔体下方外侧,所述换热腔(1)左右两侧还设有用于加快能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鹰赵晓彬陈卫群程祥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南平三元循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