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刚专利>正文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2068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控制组件、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底壳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分隔成电热区、电源区以及散热区,所述发热组件安装在电热区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内,控制组件、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内;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散热区连通,出风口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风扇组件的进风端与散热区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本实用工作时,风扇组件工作为发热区、电源区吹风散热,发热组件、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避免控制组件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

A Multi-head Furnace with Side Inlet and Outlet Air for Heat Dissip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炉具,具体是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文件号CN105805793A公开了一种电陶炉结构,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陶瓷烤盘,本体内位于陶瓷烤盘的下方分别设有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发热区域内设有发热盘,电路区域内设有电路元器件,发热区域及电路区域之间设有双层隔热挡墙,双层隔热挡墙之间形成空气隔离带。现有技术中,电陶炉的散热孔(出风口)都开设在本体(底壳)的底部,由于本体(底壳)的底部通常要承托在桌面上,因此,其散热孔(出风口)可供气流流通的空间非常小,导致其散热效果非常差。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其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和面板,所述底壳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控制组件、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所述底壳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分隔成电热区、电源区以及散热区,所述发热组件安装在电热区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内,控制组件、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内;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进风口与散热区连通,出风口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风扇组件的进风端与散热区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电源区连通;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散热区,再通过风扇组件进入电热区、电源区,最后从出风口排出。所述散热区位于底壳的前侧,电热区、电源区分布在底壳的后侧。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竖向围设在发热组件的外围,其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以内的区域为电热区,第一隔板以外的区域通过第二隔板分隔成电源区和散热区,第二隔板上端与面板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风扇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下部位置,控制组件安装在散热区的上部位置,风扇组件的进风端朝上。所述电热区、电源区分别与风扇组件成组设置。所述底壳开口的外缘环设有向外凸起的支撑台阶,进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左右两侧壁上,出风口分布在支撑台阶的后侧壁上,支撑台阶的的内侧还设有支撑条,面板盖合在支撑条上。所述发热组件为电磁炉发热组件、电陶炉发热组件、光波炉发热组件、金属盘发热组件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在底壳内设置隔板,把底壳分隔成放置发热组件的发热区、放置电源组件的电源区、以及放置控制组件及风扇组件的散热区,多头炉工作时,风扇组件工作为发热区、电源区吹风散热,发热组件、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外界的空气先流经散热区为控制组件散热,再流经发热区、电源区为发热组件、电源组件散热,避免控制组件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可提高散热气流的流通空间及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通过隔板的不同组合,可以按需分隔出多个与发热组件成组的发热区、与电源组件成组的电源区及与控制组件、风扇组件成组的散热区,风扇组件可针对性散热,散热效果更佳。隔板还可提高底壳的机械强度,避免底壳变形。底壳设置支撑台阶的结构,使多头炉可嵌入台面上,适用场合更广泛,嵌入台面后,支撑台阶外露于台面,不影响散热。本技术可适用于各类发热组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装配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分解图1。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分解图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3,本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1和面板2,所述底壳1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风扇组件5,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风扇组件5分别与控制组件4电连接,电源组件提供电力来源,控制组件4控制发热组件3、风扇组件5的工作,发热组件3为两组以上,需要配备大功率电源,大功率电源往往体积较大,也需要独立的散热,以保证其使用寿命,有见及此,本实施例在所述底壳1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电热区11、电源区12以及散热区13,所述发热组件3安装在电热区11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12内,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内,底壳1内部集成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图中未画出)以及风扇组件5,结构十分紧凑,发热组件3具有独立的电热区11,电源组件具有独立的电源区12,控制组件4及风扇组件5也具有独立的散热区13,散热区13内的风扇组件5能够独立对电热区11、电源区12吹风散热,更具体是,所述底壳1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14、后侧设有出风口15,进风口14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口15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图中无标号)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端(图中无标号)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所述风扇组件5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散热区13,再通过风扇组件5进入电热区11、电源区12,最后从出风口15排出。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放置发热组件3的发热区11、放置电源组件的电源区12、以及放置控制组件4及风扇组件5的散热区13,多头炉工作时,风扇组件5工作为发热区11、电源区12吹风散热,在循环气流作用下,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的热量难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区13,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后先流经散热区13为控制组件4散热,再流经发热区11、电源区12为发热组件3、电源组件散热,然后再从出风口15流出外界,整个散热过程在风扇组件5的作用下呈单向流动状态,有效避免控制组件4处于高热环境下工作,提高工作寿命,进风口14、出风口15均设置在底壳的左右侧部及后侧部形成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整个空气流通过程没有遮挡,侧进风、后出风的方式可提高散热气流的流通空间及流通速度,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区13位于底壳1的前侧,电热区11、电源区12分布在底壳1的后侧,方便消费者从多头炉前侧控制其工作、从后侧烹饪的使用,也有助于底壳1内部形成右前至后的散热气流。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竖向围设在发热组件3的外围,其上端与面板2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1的内底抵靠连接,所述第一隔板61以内的区域为电热区,电热区形成仅与风扇组件5出风端及出风口15连通且与电源区12、散热区13隔离的空间,第一隔板61以外的区域通过第二隔板62分隔成电源区12和散热区13,第二隔板62上端与面板2抵靠连接,下端与底壳1的内底抵靠连接,电源区12和散热区13彼此之间也相互隔离,通过隔板的不同组合,可以按需分隔出多个与发热组件3成组设置的发热区11、与电源组件成组设置的电源区12及与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成组设置的散热区13,风扇组件可针对性散热,散热效果更佳,隔板还可提高底壳的机械强度,避免底壳变形。进一步地,所述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的下部位置,控制组件4安装在散热区13的上部位置,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朝上,风扇组件5吸入空气时,空气将从散热区13的上部吸入,此时,空气先流经控制组件4,在控制组件4周围形成单向流动的气流,对控制组件4的散热效果好,且控制组件4附近形成风幕,可有效避免发热区11、电源区12的热量直接传递至其上,散热效果更佳。进一步地,所述电热区11、电源区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1)和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5);所述底壳(1)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电热区(11)、电源区(12)以及散热区(13),所述发热组件(3)安装在电热区(11)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12)内,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内;所述底壳(1)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14)、后侧设有出风口(15),进风口(14)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口(15)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所述风扇组件(5)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散热区(13),再通过风扇组件(5)进入电热区(11)、电源区(12),最后从出风口(15)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包括相互盖合的底壳(1)和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设有至少两组发热组件(3)、控制组件(4)、电源组件以及风扇组件(5);所述底壳(1)内设有隔板,隔板把底壳(1)分隔成电热区(11)、电源区(12)以及散热区(13),所述发热组件(3)安装在电热区(11)内,电源组件安装在电源区(12)内,控制组件(4)、风扇组件(5)安装在散热区(13)内;所述底壳(1)的左右两侧设有进风口(14)、后侧设有出风口(15),进风口(14)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口(15)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风扇组件(5)的进风端与散热区(13)连通,出风端与电热区(11)、电源区(12)连通;所述风扇组件(5)工作时,外界的空气从进风口(14)进入散热区(13),再通过风扇组件(5)进入电热区(11)、电源区(12),最后从出风口(15)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区(13)位于底壳(1)的前侧,电热区(11)、电源区(12)分布在底壳(1)的后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刚
申请(专利权)人:谢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