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869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进水前池以及出流池;所述的进水前池、出流池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主要包括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隔墩以及上部结构;所述的隔墩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布置在隔墩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依次连接并布置于底板、隔墩组合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施工方便快捷,能有效地将泵、闸结构优化组合布置,避免了一般泵、闸分离布置下投资大、管理复杂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缺点。

Pump-gate combined draina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大流量的挡排水建筑物结构,具体涉及泵闸结合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水闸通常设在河道、河口以及出海口等位置,通常具有挡潮、排涝以及防止水体倒灌等作用,当外河水位高于堤内水位时,关闸挡水;当堤外江河水位低于堤内涝水位时,开闸排水,减免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当堤内农田有蓄水灌溉要求时,根据需要可关闸蓄水或从外河引水,因此水闸常具有双向挡水和双向过流的特点。排水泵站是用于排除洪涝渍水和降低区内洪水位的泵站,排水泵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泵房和集水池,泵房中设置由水泵和动力设备组成的机组。目前一般的泵闸工程通常采用一旁修建水闸而另一旁相邻位置再修建泵站,导致整体建筑物庞大,浪费大量工程建设投资,并且泵站仅仅在台风暴雨期间偶尔使用,利用率不高,导致浪费大量工程管理及维修资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即将泵站结构兼并、结合到水闸结构中,将水闸进口流道与泵进口流道合并为一个流道,通过控制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进水前池以及出流池;所述的进水前池、出流池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包括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隔墩以及上部结构;所述的隔墩体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布置在隔墩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的侧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包括进口闸、进口闸启闭设备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包括竖井空间结构、排水泵、泵升降设备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包括出流挡排闸、挡排闸启闭结构、闸出流胸涵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所述的隔墩包括进口闸门槽、挡排闸门槽以及隔墩体;进口闸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与进口闸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布置在进口闸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竖井空间结构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内腔内,泵升降设备布置在排水泵正上部,泵升降设备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与排水泵的下游面连接;出流挡排闸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与竖井空间结构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与出流挡排闸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布置在所述的隔墩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布置在所述的底板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布置在出流挡排闸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内,泵出流管固定段布置在闸出流胸涵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布置在隔墩的两侧面之间;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的下游面与泵出流管固定段的上游面连接。进口闸门槽和挡排闸门槽均布置在隔墩的侧面上,隔墩体布置在底板的顶面上,进口闸门槽与进口闸的侧面连接,挡排闸门槽与出流挡排闸的侧面连接。所述的竖井空间结构包括竖井侧壁、竖井底板梁以及竖井孔洞;所述的排水泵包括泵井筒结构、排水泵设备、支耳以及横向出流岔管;所述的泵出流管固定段包括横向出流管、出流控制阀、出流拍门以及出流管支墩;竖井底板梁与竖井侧壁的底面连接,竖井孔洞布置在竖井底板梁的中心位置,竖井侧壁的上游面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的下游面连接,竖井底板梁的下游面与出流挡排闸的上游面顶部连接,竖井底板梁和竖井侧壁的侧面均与隔墩的侧面连接;排水泵设备布置在泵井筒结构内部,支耳布置在泵井筒结构的底部侧面外壁上,横向出流岔管与泵井筒结构的外壁下游侧面连接;支耳与竖井孔洞的顶面连接,横向出流岔管的下游端与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的上游端连接;出流控制阀布置在横向出流管的中间位置,出流拍门布置在横向出流管的下游末端,横向出流管布置在出流管支墩顶面上,横向出流管的上游端通过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与排水泵的横向出流岔管连接。所述的进水前池包括前池主体、前池岸墙、拦污栅以及交通桥;所述的出流池包括消能结构和出流岸墙;前池岸墙布置前池主体的侧面上,拦污栅布置在前池主体的顶面上,拦污栅的两端与前池岸墙侧面连接,交通桥的两端与前池岸墙的顶面连接;前池主体的下游面与所述的底板的上游面连接;出流岸墙布置在消能结构侧面上,消能结构的上游面与底板的下游面连接。所述的进口闸控段、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底板以及隔墩设置个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优化取消,而将泵进口流道与水闸进口流道合并为一个流道,通过控制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该新型泵闸结合结构精减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而将泵闸结合布置,从而大幅度减少工程建筑投资及平时运行管理费,且降低工程投资约45%以上,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优化了工程投资及运行管理维护费用。(2)本技术通过泵闸结合布置,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大幅度减少永久工程投资和临时工程费用,且具有结构简单实用、节省施工人员劳力、施工方便快捷、管理维修方便等优点,且能大大加快工程建设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泵排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闸排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竖井泵调控段、泵闸出流调控段的立体结构示意详图。图中:1-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2-进水前池;3-出流池;11-进口闸控段;12-竖井泵调控段;13-泵闸出流调控段;14-底板;15-隔墩;16-上部结构;21-前池主体;22-前池岸墙;23-拦污栅;24-交通桥;31-消能结构;32-出流岸墙;111-进口闸;112-进口闸启闭设备;113-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21-竖井空间结构;122-排水泵;123-泵升降设备;124-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31-出流挡排闸;132-挡排闸启闭结构;133-闸出流胸涵;134-泵出流管固定段;151-进口闸门槽;152-挡排闸门槽;153-隔墩体;1211-竖井侧壁;1212-竖井底板梁;1213-竖井孔洞;1221-泵井筒结构;1222-排水泵设备;1223-支耳;1224-横向出流岔管;1341-横向出流管;1342-出流控制阀;1343-出流拍门;1344-出流管支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技术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14)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进水前池(2)以及出流池(3);所述的进水前池(2)、出流池(3)分别布置在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共用流道的泵闸组合结构(1)包括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泵闸出流调控段(13)、底板(14)、隔墩(15)以及上部结构(16);所述的隔墩(15)布置在底板(14)的顶面上,所述的上部结构(16)布置在隔墩(15)的顶面上,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底板(14)顶面,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竖井泵调控段(12)以及泵闸出流调控段(13)按从上游到下游次序依次布置在隔墩(15)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结合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口闸控段(11)包括进口闸(111)、进口闸启闭设备(112)以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所述的竖井泵调控段(12)包括竖井空间结构(121)、排水泵(122)、泵升降设备(123)以及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所述的泵闸出流调控段(13)包括出流挡排闸(131)、挡排闸启闭结构(132)、闸出流胸涵(133)以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所述的隔墩(15)包括进口闸门槽(151)、挡排闸门槽(152)以及隔墩体(153);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进口闸(11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与进口闸(111)的下游面连接,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布置在进口闸(111)正上部,进口闸启闭设备(112)安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竖井空间结构(12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竖井空间结构(121)与进口共用流道引流胸墙(113)的下游面连接,排水泵(122)布置在竖井空间结构(121)内腔内,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排水泵(122)正上部,泵升降设备(123)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可拆装结构(124)与排水泵(122)的下游面连接;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出流挡排闸(131)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出流挡排闸(131)与竖井空间结构(12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与出流挡排闸(131)的下游面连接,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隔墩(15)的两侧面之间,闸出流胸涵(133)布置在所述的底板(14)的顶面上,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出流挡排闸(131)的正上部,挡排闸启闭结构(132)布置在所述的上部结构(16)内,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置在闸出流胸涵(133)的顶面上,泵出流管固定段(134)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朝煊马以超王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