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86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包括泵层结构、闸层结构、进水池、出水池以及上部建筑;所述的泵层结构、闸层结构以及上部建筑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和闸层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泵层结构包括贯流泵主体、泵引流墩、横隔墙以及泵底板;泵引流墩与泵底板两侧面连接,横隔墙布置在泵引流墩之间,贯流泵主体布置在泵底板顶面上并与横隔墙上游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施工方便快捷,能有效地将泵、闸结构优化组合布置,避免了一般泵、闸分离布置下投资大、管理复杂以及建设工期长等缺点。

Double Layer Drainage Structure of Pump G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大流量排水建筑物结构,具体涉及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沿海平原防洪排涝工程通常在出海口同时修建挡潮排涝闸和排涝泵站。在洪水期间,当外海潮位高于围区内洪水位时采用大流量泵站抽水强排围区内洪水,而当外海潮位低于围区洪水位时则迅速开启水闸进行自流排水。目前一般的泵闸工程采用在一旁修建水闸而在另一旁相邻位置再修建泵站,导致整体建筑物庞大,浪费大量工程建设投资,并且泵站仅仅在台风暴雨期间偶尔使用,利用率不高,导致浪费大量工程管理及维修资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即将泵站结构与水闸结构分层结合布置,将泵站布置在底层,而将水闸布置在泵站的上部,通过内、外侧调控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贯流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它包括泵层结构、闸层结构、进水池、出水池以及上部建筑;所述的泵层结构、闸层结构以及上部建筑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和闸层结构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泵层结构包括贯流泵主体、泵引流墩、横隔墙以及泵底板;泵引流墩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两侧上,横隔墙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横隔墙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的侧面连接,贯流泵主体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贯流泵主体布置在泵引流墩之间,贯流泵主体的下游面与横隔墙的上游面连接。所述的闸层结构包括空腔式闸墩、闸边墩、泵闸隔板、排水闸主体、内侧调控闸、外侧调控闸以及检修平台;所述的泵闸隔板的底面分别与贯流泵主体、泵引流墩以及横隔墙的顶面连接;闸边墩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与泵引流墩的顶面连接,空腔式闸墩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与贯流泵主体和横隔墙的顶面连接,内侧调控闸、排水闸主体以及外侧调控闸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空腔式闸墩和闸边墩的之间,内侧调控闸、排水闸主体以及外侧调控闸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闸隔板的顶面上;检修平台布置在空腔式闸墩和闸边墩的顶面上。所述的贯流泵主体包括贯流泡空腔结构、泵体;贯流泡空腔结构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贯流泡空腔结构的顶面与泵闸隔板的底面连接;贯流泡空腔结构通过泵体与所述的横隔墙连接;所述的泵引流墩包括泵引流墩进口段、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引流墩进口段、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和泵引流墩出流段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底板的两侧顶面上,泵引流墩进口段、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的顶面分别与泵闸隔板的底面连接,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的侧面分别与横隔墙连接。所述的横隔墙包括横隔墙体、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以及横隔墙竖井结构;横隔墙体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连接;横隔墙体的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通过泵体与贯流泡空腔结构连接;横隔墙竖井结构布置在横隔墙体内部;横隔墙体通过横隔墙竖井结构与泵闸隔板连接。所述的空腔式闸墩包括空腔式闸墩体、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横隔墙竖井闸墩段以及排水主闸门槽;所述的闸边墩包括边墩体、闸内侧调控闸门槽、闸外侧调控闸门槽以及主闸边墩门槽;所述的泵闸隔板包括泵闸隔板体、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横隔墙竖井隔板段、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以及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排水闸主体包括排水闸主体闸门和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内侧调控闸包括内侧调控闸门和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外侧调控闸包括外侧调控闸门和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空腔式闸墩体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与贯流泡空腔结构、横隔墙体的顶面连接;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的底面通过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与贯流泡空腔结构顶面连接;横隔墙竖井闸墩段的底面通过横隔墙竖井隔板段与横隔墙竖井结构的顶面连接;排水主闸门槽布置在空腔式闸墩体的侧面上,排水主闸门槽与排水闸主体闸门的侧面连接;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布置在排水闸主体闸门的正上方,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内部。边墩体通过泵闸隔板体与泵引流墩的顶面连接;闸内侧调控闸门槽、主闸边墩门槽以及闸外侧调控闸门槽依次按上、下游次序布置在边墩体的侧面上;闸内侧调控闸门槽与内侧调控闸门的侧面连接;闸外侧调控闸门槽与外侧调控闸门的侧面连接;主闸边墩门槽与排水闸主体闸门的侧面连接;内侧调控闸门穿过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内部,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布置在内侧调控闸门正上方,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内部;外侧调控闸门穿过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内部,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布置在外侧调控闸门的正上方,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布置在所述的上部建筑内部。所述的贯流泡空腔结构包括泡式空腔筒体、竖向检修孔以及侧向设备孔;所述的泵体包括泵体动力调控设备、泵转轴以及泵转动结构;泡式空腔筒体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泡式空腔筒体的顶面通过泵闸隔板体与空腔式闸墩体连接,竖向检修孔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内部,竖向检修孔通过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与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连接;侧向设备孔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的下游侧面,侧向设备孔通过泵转轴与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连接;泵体动力调控设备布置在泡式空腔筒体内部,泵体动力调控设备布置在泵底板的顶面上,泵体动力调控设备通过泵转轴与泵转动结构连接,泵转动结构布置在横隔墙的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内部;所述的泵引流墩进口段包括泵引流墩进口墩体和泵内侧调控闸门槽;所述的泵引流墩出流段包括泵引流墩出口墩体和泵外侧调控闸门槽;泵引流墩进口墩体通过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与泵引流墩出口墩体连接,泵内侧调控闸门槽布置在泵引流墩进口墩体的侧面上,泵内侧调控闸门槽的顶面通过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与闸内侧调控闸门槽的底面连接;泵外侧调控闸门槽的顶面通过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与闸外侧调控闸门槽的底面连接。所述的进水池包括进水池底板、进水池隔墩以及进水池拦污栅;所述的出水池包括出水池底板、出水池隔墩以及交通桥;进水池底板的下游面与泵底板的上游面连接,进水池隔墩布置在进水池底板的顶面两侧上,进水池拦污栅布置在进水池底板的顶面上,进水池拦污栅的两侧面分布与进水池隔墩连接;出水池底板的上游面与泵底板的下游面连接,出水池隔墩布置在出水池底板的顶面两侧上,交通桥的两端底面分别与出水池隔墩的顶面连接。所述的贯流泵主体、泵引流墩、横隔墙、空腔式闸墩以及排水闸主体设置两个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优化取消,通过将泵站结构与水闸结构分层结合布置,将泵站布置在底层,而将水闸布置在泵站的上部,通过内、外侧调控闸门合理调度实现水闸自流排水、贯流泵站大流量强排抽水两种工况下的自由切换,进而实现挡潮排涝以保证围区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洪水危害,该新型泵闸分层结合结构精减了目前通常情况下泵站独立建筑物结构,而将泵闸分层结合布置,从而大幅度减少工程建筑投资及日常运行管理费,且降低工程投资约50%以上,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优化了工程投资及运行管理维护费用。(2)本技术通过泵闸分层结合布置,做到了技术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大幅度减少永久工程投资和临时工程费用,且具有结构简单实用、节省施工人员劳力、施工方便快捷、管理维修方便等优点,且能大大加快工程建设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泵排水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闸排水时的立体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进水池(3)、出水池(4)以及上部建筑(5);所述的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以及上部建筑(5)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3)和出水池(4)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1)和闸层结构(2)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泵层结构(1)包括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横隔墙(13)以及泵底板(14);泵引流墩(12)的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两侧上,横隔墙(13)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横隔墙(13)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12)的侧面连接,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引流墩(12)之间,贯流泵主体(11)的下游面与横隔墙(13)的上游面连接;所述的闸层结构(2)包括空腔式闸墩(21)、闸边墩(22)、泵闸隔板(23)、排水闸主体(24)、内侧调控闸(25)、外侧调控闸(26)以及检修平台(27);所述的泵闸隔板(23)的底面分别与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以及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闸边墩(22)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泵引流墩(12)的顶面连接,空腔式闸墩(21)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贯流泵主体(11)和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之间,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闸隔板(23)的顶面上;检修平台(27)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顶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进水池(3)、出水池(4)以及上部建筑(5);所述的泵层结构(1)、闸层结构(2)以及上部建筑(5)依次由下到上叠加连接,所述的进水池(3)和出水池(4)分别布置于所述的泵层结构(1)和闸层结构(2)的上、下游两侧;所述的泵层结构(1)包括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横隔墙(13)以及泵底板(14);泵引流墩(12)的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两侧上,横隔墙(13)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横隔墙(13)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12)的侧面连接,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贯流泵主体(11)布置在泵引流墩(12)之间,贯流泵主体(11)的下游面与横隔墙(13)的上游面连接;所述的闸层结构(2)包括空腔式闸墩(21)、闸边墩(22)、泵闸隔板(23)、排水闸主体(24)、内侧调控闸(25)、外侧调控闸(26)以及检修平台(27);所述的泵闸隔板(23)的底面分别与贯流泵主体(11)、泵引流墩(12)以及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闸边墩(22)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泵引流墩(12)的顶面连接,空腔式闸墩(21)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贯流泵主体(11)和横隔墙(13)的顶面连接,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之间,内侧调控闸(25)、排水闸主体(24)以及外侧调控闸(26)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闸隔板(23)的顶面上;检修平台(27)布置在空腔式闸墩(21)和闸边墩(22)的顶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闸双层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贯流泵主体(11)包括贯流泡空腔结构(111)、泵体(112);贯流泡空腔结构(111)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贯流泡空腔结构(111)的顶面与泵闸隔板(23)的底面连接;贯流泡空腔结构(111)通过泵体(112)与所述的横隔墙(13)连接;所述的泵引流墩(12)包括泵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123);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和泵引流墩出流段(123)按上、下游顺序依次布置在泵底板(14)的两侧顶面上,泵引流墩进口段(121)、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以及泵引流墩出流段(123)的顶面分别与泵闸隔板(23)的底面连接,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的侧面分别与横隔墙(13)连接;所述的横隔墙(13)包括横隔墙体(131)、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以及横隔墙竖井结构(133);横隔墙体(131)的两侧面分别与泵引流墩中间颈缩段(122)连接;横隔墙体(131)的布置在泵底板(14)的顶面上;横隔墙水平孔洞结构(132)通过泵体(112)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连接;横隔墙竖井结构(133)布置在横隔墙体(131)内部;横隔墙体(131)通过横隔墙竖井结构(133)与泵闸隔板(23)连接;所述的空腔式闸墩(21)包括空腔式闸墩体(211)、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212)、横隔墙竖井闸墩段(213)以及排水主闸门槽(214);所述的闸边墩(22)包括边墩体(221)、闸内侧调控闸门槽(222)、闸外侧调控闸门槽(223)以及主闸边墩门槽(224);所述的泵闸隔板(23)包括泵闸隔板体(231)、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232)、横隔墙竖井隔板段(233)、隔板内侧调控闸门孔(234)以及隔板外侧调控闸门孔(235);排水闸主体(24)包括排水闸主体闸门(241)和排水闸主体启闭设备(242);内侧调控闸(25)包括内侧调控闸门(251)和内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52);外侧调控闸(26)包括外侧调控闸门(261)和外侧调控闸启闭设备(262);空腔式闸墩体(211)的底面通过泵闸隔板(23)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横隔墙体(131)的顶面连接;泡式空腔检修孔闸墩段(212)的底面通过泡式空腔检修孔隔板段(232)与贯流泡空腔结构(111)顶面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朝煊马以超王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