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德煌专利>正文

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1160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用以连接一工具头,并包含一驱动壳体、一传动模块、一扭转套筒及至少一应变规,工具头连接于驱动壳体的前端,传动模块设置于驱动壳体内,并可驱动工具头相对驱动壳体转动,扭转套筒设置于驱动壳体内,并连接驱动壳体及传动模块,且可受传动模块的带动而产生形变,应变规设置于扭转套筒上,并可侦测及记录扭转套筒的形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装设有应变规的电动起子,使电动起子在使用中的数据得以完整被记录下来,使每一次的扭力加工数值皆可准确地控制,进而提高加工过程的精确度及效率。

Torsion control device of electric screwdri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工具的结构改进,尤指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动起子为一种拆装螺栓或螺钉等锁固元件的手工具,其通过内部转动马达的旋转,使螺栓或螺钉能够快速地拆装于待加工的表面。而现有技术的电动起子,设计上具有可调整其扭力的结构,因为电动起子需根据待加工表面的材质、硬度,以及螺钉或螺栓本身的结构强度,进行其旋转力道的调整,以避免力道太强时对待加工表面以及螺栓本身结构的破坏,或是力道太弱时,电动起子可能无法将螺栓稳固地设置于该加工表面。更精确地说,请参阅图9所示,现有技术中工厂内所使用的电动起子90的运转流程如下:接上电源后,当使用者启动电动起子90后,会触发其内部的控制机板,进而驱使马达带动一齿轮箱转动,齿轮箱同时也与一扭力调整装置相连接,该扭力调整装置可设定电动起子的扭力上限;另一方面,齿轮箱进一步连接有一机械式的煞车机构,该煞车机构同时连接到输出的轴组,该轴组即为电动起子的工具头。当电动起子在运转过程中达到其扭力上限后,会触发该机械式煞车机构,并回传信息给控制机板,进而使马达停止转动,达到停止整个运转流程的目的。然而,现有技术的电动起子有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请参阅图9所示,现有技术中电动起子90的扭力调整装置的结构,是通过电动起子90的壳体内部的弹簧94与多个钢珠(图中未示)之间不同程度的抵压力道来达成,更精确地说,当使用者设定好指定扭力后,当电动起子90扭转到该扭力大小,壳体内部的钢珠就会跳开,使弹簧94与提供扭力的马达相分离,形成马达空转的情况,由此使用者便可得知扭力已达该默认值。然而,使用者每一次要调整不同的扭力时,都必须将电动起子90从加工处拿至一调整装置上进行弹簧94的紧抵或放松,而无法手动、及时地调整其扭力(另一理由为避免人为调整上的不精确),因此其在调整扭力上十分不便利。第二,为了降低加工过程中调整扭力的频率,用户通常在加工前都必须备妥有多个扭转至不同扭力的电动起子90,因此会造成成本上的负担。第三,依靠弹簧94以及钢珠等元件的抵压力道所达成的扭转,在使用一阵子之后,会因为长期的摩擦及抵压而产生钢珠等装置在结构上的形变或疲劳,造成其调整量的误差,进而造成使用者在使用时,无法精确地扭转到其欲锁固的扭力程度。第四,为了因应工业4.0的概念,新一代的工厂的工具应当要具备有可随时侦测、记录以及调整工具的各种数据的功能,换言之,加工元件内应当要设计有可侦测其加工状况的传感器,然而现有技术的电动起子90并无配备有此些可将加工过程数据化的结构,因此也无法在加工过程中,记录各个加工过程的数据。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电动起子有其缺陷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通过在电动起子的内部装设有可侦测扭转程度的形变感测装置,由此用户可将扭转的数据电子化,同时通过计算机自动调整电动起子所需施加的扭力。为达上述的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用以连接一工具头,且该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包含:一驱动壳体,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前端及一后端,该驱动壳体的该前端用以连接该工具头;一传动模块,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可用以驱动该工具头相对该驱动壳体转动;一扭转套筒,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连接该驱动壳体及该传动模块,且可受该传动模块的带动而产生形变;至少一应变规,其设置于该扭转套筒上,并各该至少一应变规可侦测及记录该扭转套筒的形变。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装设有应变规在扭转套筒上,并通过应变规侦测扭转套筒的形变,由此进行感测以及记录,同时,应变规所侦测的扭转力道在传送数值到中央控制的计算机后,当扭转套筒达到使用者预定的扭转力道上限,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使驱动扭转力道的马达停止运作,进而达到如同现有技术中利用弹簧及钢珠所产生的功效。但与此同时,使用者也可以明确得知电动起子每一次运作时,确切的扭力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由此用户便可针对不同加工状态进行定制化的调整,达到更完善的锁合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传递,电动起子的扭力也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控,因此使用者在使用本技术时,不必准备多支扭力不同的起子随时替换,而是可通过中央计算机调整每一支电动起子在下一次转动时会施加的扭力,由此达到提高加工效率以及节省成本的目的。最后,由于扭转套筒的形变量实际上是十分微小的,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弹簧以及钢珠在每一次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非常大的推进压力,本技术的扭转套筒在物理结构上并不会承受到非频繁且巨大的压力,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扭力装置,本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耐用性上是十分优异的。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转动轴承,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套设于该传动模块上,该转动轴承的内侧面及外侧面分别贴合该传动模块及该驱动壳体的内壁面。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电动起子扭力控制装置,其中该扭转套筒进一步包含有:一前连接部,其设置于该传动模块的后方;一后连接部,其设置于该前连接部的后方;一感测部,其设置于该前连接部及该后连接部之间,并该感测部的厚度小于该前连接部的厚度,该感测部的厚度小于该后连接部的厚度,并该至少一应变规设置于该感测部的外壁面上。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电动起子扭力控制装置,其中该感测部上进一步包含有一感测壁及多个长孔,所述长孔彼此间隔地贯穿成形于该感测壁,且沿该感测壁的圆周方向延伸,并各该至少一应变规设置于任意两相邻的所述长孔之间。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电动起子扭力控制装置,其中该扭转套筒通过多个螺栓螺合固定于该驱动壳体的内部。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电动起子扭力控制装置,其中该传动模块位于该工具头及该扭转套筒的中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元件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扭转套筒与信号感测装置的分解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扭转套筒的剖面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装设于一电动起子上的立体外观图。图7是图6的元件分解图。图8是图6的剖面图。图9是现有技术的电动起子扭力控制装置的元件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以及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请参阅图1、图6及图7所示,本技术的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用以连接一工具头91及一马达92,工具头91及马达92分别设置于本技术的前端及后端。请进一步参阅图2、图3及图4所示,本技术包含有一驱动壳体10、一传动模块20、一扭转套筒30、至少一应变规40及至少一转动轴承50。请参阅图2、图4及图8所示,驱动壳体10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前端及一后端,并驱动壳体10的前端连接有该工具头91;传动模块20设置于驱动壳体10内,并可用以驱动工具头91相对驱动壳体10转动,此外,本实施例中,该传动模块20为一行星齿轮组。请参阅图2、图3及图8所示,扭转套筒30设置于驱动壳体10内并连接驱动壳体10及传动模块20;本实例中,前述的传动模块20设置于工具头91及扭转套筒30的中间,但传动模块20及扭转套筒30的排列位置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中,该扭转套筒30为一圆柱状的套筒,但其形状亦不以圆柱为限。请参阅图2、图3及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用以连接一工具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驱动壳体,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前端及一后端,该驱动壳体的该前端用以连接该工具头;一传动模块,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能够用以驱动该工具头相对该驱动壳体转动;一扭转套筒,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连接该驱动壳体及该传动模块,且能够受该传动模块的带动而产生形变;至少一应变规,其设置于该扭转套筒上,并各该至少一应变规能够侦测及记录该扭转套筒的形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用以连接一工具头,其特征在于,包含:一驱动壳体,其相对两端分别为一前端及一后端,该驱动壳体的该前端用以连接该工具头;一传动模块,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能够用以驱动该工具头相对该驱动壳体转动;一扭转套筒,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连接该驱动壳体及该传动模块,且能够受该传动模块的带动而产生形变;至少一应变规,其设置于该扭转套筒上,并各该至少一应变规能够侦测及记录该扭转套筒的形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有至少一转动轴承,其设置于该驱动壳体内,并套设于该传动模块上,该转动轴承的内侧面及外侧面分别贴合该传动模块及该驱动壳体的内壁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起子的扭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扭转套筒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煌
申请(专利权)人:王德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