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升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高度的隔震框支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隔震
,具体为提升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高度的隔震框支结构,层间隔震技术的直接目的是解决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由于上下结构体系差异造成的刚度突变所采取的一种措施。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的综合开发成为发展趋势,已开发建筑多以小高层为主,土地利用率偏低,目前盖上建筑以住宅和公寓为主,而高层或超高层住宅、公寓多采用剪力墙结构,与下部车辆段采用框架结构的主要矛盾是跨轨道方向柱距较大且没有剪力墙落地条件,此矛盾直接导致结构出现构件间断、刚度突变、承载力突变等不规则项目,成为超限高层建筑,给设计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在大、架修库区域(柱网一般为7.5m×18.6~21m,层高在14m以上,厂房内多数设有桥式起重机)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车辆段上盖建筑跨轨道方向构件间断、刚度突变、承载力突变等问题,提升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高度的隔震框支结构,可使上盖建筑可建高度由通常的50m提升至120m。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 ...
【技术保护点】
1.提升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高度的隔震框支结构,步骤:1)选择车辆段大、架修库屋面层或屋面上一层等结构刚度突变的位置,设置隔震层。2)综合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对隔震层、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分别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3)一般抗震设防为丙类的结构,可将隔震层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定为C类,隔震层及隔震层下部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定为B类,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适当提高隔震层下部结构梁、柱的性能要求至中、大震弹性;隔震层转换梁及隔震支墩的性能要求至中、大震弹性。4)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 ...
【技术特征摘要】
1.提升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建筑高度的隔震框支结构,步骤:1)选择车辆段大、架修库屋面层或屋面上一层等结构刚度突变的位置,设置隔震层。2)综合结构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对隔震层、隔震层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分别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3)一般抗震设防为丙类的结构,可将隔震层上部剪力墙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定为C类,隔震层及隔震层下部结构的结构性能目标定为B类,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适当提高隔震层下部结构梁、柱的性能要求至中、大震弹性;隔震层转换梁及隔震支墩的性能要求至中、大震弹性。4)大跨度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隔震框支结构按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二水准进行设计,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分别进行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5)采用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计算,隔震层采用隔震产品试验提供的滞回模型,按非线性阻尼特性以及非线性荷载-位移关系特性进行分析。6)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下部结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550,隔震层上部结构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800,大、架修库屋面及其上一层形成的立体桁架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2500。7)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可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降低地震作用,但上部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维亚,梁鹏飞,李恒,黎少峰,汤志端,张永寿,刘宜才,张磊,汝振,叶桂成,黄媛,岳广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千典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深圳地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