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046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生产更加容易并且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位的防水性。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压接端子(1)的筒部(11)具有内筒片(112)和外筒片(113)。密封部件(14)遍及第一区域(11a‑1)、第二区域(11a‑2)和第三区域(11a‑3)地贴附,并且在压接之后,该密封部件密封内筒片(112)与外筒片(113)之间、被覆部与筒部(11)之间以及筒部的在端子部(12)侧的开口。筒部(11)的内表面(11a)设置有多个分散的凹部(114),该多个凹部中的一些凹部与密封部件(14)重叠。

Crimping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压接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接端子,其要压接并连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已经代替具有铜芯线的被覆电线而用于线束。此时,例如,诸如连接器端子这样的一些压接端子由铜合金等制成,并且其表面经受镀锡或者镀金。当这种类型的的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露出铝芯线的端部时,在铝芯线与压接端子的压接筒部之间产生异种金属之间的接触。如果水分贴附到这样的接触部,则由作为基底金属的铝制成的铝芯线可能由于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而被腐蚀。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由密封部件包围筒部与铝芯线之间的接触部(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根据这种类型的压接端子,能够防止水分进入异种金属的接触部,并且能够避免如上所述的异种金属腐蚀的产生。图49示出了传统的压接端子的实例,其中,筒部与铝芯线之间的接触部被密封部件包围。图49所示的压接端子7是这样的压接端子:其中,筒部71和端子部72通过钣金加工由诸如铜合金这样的金属板制成,并且表面经受镀锡或者镀金,这样的筒部71与端子部72布置在预定的轴向D71上。筒部71是如下的部分:其包覆并且压接到具有铝芯线W71的被覆电线W7的露出铝芯线W71的端部W7a上。端子部72是连接到作为连接对象的销端子(未示出)的阴端子。筒部71具有如下结构:其中,金属板弯曲,使得与轴向D71交叉的截面为大致U状形状。在被覆电线W7的端部W7a被置于筒部71的内表面711上之后,筒部71包覆在端部W7a上并且压接到端部W7a。筒部71的内表面711的一部分成为在端部W7a处与铝芯线W71接触的接触部711a。在接触部711a中,形成有锯齿74,其中,在接触部711a的平面图中,在与轴向D71交叉的交叉方向D72上延伸的多行槽在轴向D71上布置。当筒部71包覆在端部W7a上并且压接到端部W7a时,形成锯齿74的各个槽的缘部咬入到铝芯线W71中,使得能够获得被覆电线W7与压接端子7之间的满意的导通性。密封部件73设置为包围接触部711a。当筒部71包覆在端部W7a上并且压接到端部W7a时,密封部件73密封接触部711a周围的各个空间,并且防止水分进入。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5940198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利用通过图49中的实例示出的传统的压接端子,由于其仅为用于贴附到被覆电线的小尺寸,并且密封部件的安装范围窄,所以通常难以实现制造。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其在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降低制造的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压接端子,包括:筒部,该筒部能够包覆并且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端部,所述铝芯线在该端部露出;端子部,该端子部能够连接到连接对象,所述筒部和所述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并且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所述端部被置于该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处从所述底板部延伸,并且在压接时所述筒部在所述内筒片位于内侧的状态下包覆所述端部,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而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比所述铝芯线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筒部的内表面,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并且在压接之后,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的空间、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形成为筒状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的空间,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从而与所述密封部件部分地重叠。在本专利技术的压接端子中,通过压接,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凹部的缘部咬入到铝芯线中,从而能够获得被覆电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导通性。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多个凹部与密封部件部分地重叠,用于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因此,能够将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位置处的凹部用作将密封部件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时的标记,并且在这一点上能够降低制造的难度。另外,与密封部件重叠的凹部抑制了由于在压接时施加的压力所导致的密封部件的移动,并且还有助于确保较高水平的防水性。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接端子,在确保对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使用为了被覆电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良好的导通性而设置的凹部的一部分,这使得能够降低制造的难度。这里,在本专利技术的压接端子中,优选地,所述多个凹部分散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的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基本整个区域上。根据该优选的压接端子,筒部的内表面形状被简化为使得多个凹部分布在基本整个区域上,使得能够降低制造的难度。另外,当设置密封部件时,将其设置为沿着筒部的外周使得即使密封部件稍微倾斜等时密封部件与凹部也能够重叠。即,由于在设置密封部件时不需要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在这一点上甚至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制造难度。这里,在本专利技术的压接端子中,槽部形成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以在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中与所述密封部件重叠,并且还优选地,所述多个凹部设置为在避开所述槽部的同时与所述密封部件部分地重叠。根据该优选的压接端子,还利用与密封部件重叠的槽部抑制了由于压接时施加的压力而导致的密封部件的移动。因此,根据该优选的压接端子,能够在确保更高水平的防水性的同时,降低制造的难度。另外,与密封部件重叠的槽部还能够作将密封部件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标记,使得能够在这点上进一步降低制造难度。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一种压接端子,其在确保与铝芯线的接触部的防水性的同时,降低制造的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视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密封部件如何贴附于筒部的内表面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直到完成将图1和2所示的压接端子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准备的步骤的视图;图4是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步骤之后的直至压接端子被压接到被覆电线的端部的步骤的视图;图5示出图4也示出的压接之后的压接端子的视图;图6是示出在沿着图5中的线V11-V11截取的截面、沿着线V12-V12截取的截面和沿着线V13-V13截取的截面中的在压接操作期间的变化的视图;图7是示出图2所示的第二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间隔如何在压接时通过密封部件的延伸而封闭的示意图;图8是沿着图5中的线V14-V14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在压接后密封部件密封压接端子的筒部的各个部分的状态;图9是示出图1至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第一变形例的压接端子的视图;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压接端子的与图8类似的截面的视图;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至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第二变形例的压接端子的视图;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密封部件如何贴附于筒部的内表面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在筒部的内表面上不设置槽部的实例的示意图,该实例作为用于说明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槽部有助于确保高水平的防水性的比较例;图14是与图13所示的实例相比较地示出设置在筒部的内表面上的槽部有助于以高水平确保高防水性的视图;图15是示出通过每单位面积咬入到铝芯线中的部分的长度的总和来确定在图1至8所示的压接端子中与铝芯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接端子,包括:筒部,该筒部能够包覆并且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端部,所述铝芯线在该端部处露出,端子部,该端子部能够连接到连接对象;所述筒部和所述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并且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所述端部放置于该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该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处从所述底板部延伸,并且在压接时所述筒部在所述内筒片位于内侧的状态下包覆所述端部,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而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比所述铝芯线靠近所述端子部的位置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筒部的内表面,所述第三区域在所述交叉方向上横贯所述内表面从而与所述端部的被覆部交叉,并且在压接之后,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内筒片与所述外筒片之间的空间、形成为筒状的所述筒部的在所述端子部侧的开口以及所述被覆部与所述筒部之间的空间,其中,多个凹部分散地设置在所述筒部的所述内表面上,从而与所述密封部件部分地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27 JP 2016-2537731.一种压接端子,包括:筒部,该筒部能够包覆并且压接到具有铝芯线的被覆电线的端部,所述铝芯线在该端部处露出,端子部,该端子部能够连接到连接对象;所述筒部和所述端子部在预定的轴向上布置,并且所述筒部包括:底板部,该底板部在所述轴向上延伸,所述被覆电线的所述端部放置于该底板部上;以及内筒片和外筒片,在所述底板部的平面图中,该内筒片和该外筒片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的两侧处从所述底板部延伸,并且在压接时所述筒部在所述内筒片位于内侧的状态下包覆所述端部,以及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遍及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而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轴向上纵贯所述外筒片,所述第二区域在比所述铝芯线靠近所述端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庆高桥一荣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