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8364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主要包括处理施工缝、支设下部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部分、第一次浇捣混凝土、第二次浇捣混凝土、顶压活动板挤压混凝土、插设插板并回收活动板和插板之间多余的混凝、回收混凝土浇筑部分及拆除下部模板等施工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节约资源,具有安拆便捷、操作方便、结构稳固、构造柱顶部与梁底连接完好、后续无需凿除喇叭口、新旧混凝土连接部位不易开裂、构件回收再利用率高等特点。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ructural Column Based on Tool-type Intelligent Extrusion Construction Column Cas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适用于砖混结构建筑构造柱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传统构造柱浇筑方法中需要在柱顶部位留设斜槽以便于混凝土的浇筑,采用该模具体系的构造柱的施工方法如申请号为201010557034.2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一种框架砌体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及其浇注装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放样、端部植筋、端部柔性、材料铺贴、钢筋绑扎、墙体施工、浇注装置安装、浇筑混凝土、浇注装置拆和养护。采用该方法进行构造柱施工存在以下缺陷:1、该施工方法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会在构造柱顶部留下喇叭口,待混凝土养护成型后需要人工凿除喇叭口,导致了施工资源浪费大、工效低,凿除喇叭口时还可能会破坏构造柱本身,导致构造柱的实用功能下降;2、该构造柱浇筑过程中无法保证构造柱顶部与圈梁连接的完好性,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密实度不够,往往会造成裂缝,施工质量不过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传统构造柱浇筑方法中存在的需凿除喇叭口而资源浪费大且工效低、构造柱顶部与梁顶连接不牢固而易产生裂缝、模板等构件回收再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构造柱接触部位的圈梁的底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二、支设下部模板,并用对拉螺杆相互固定;步骤三、组装立管、悬挑管、上部模板、扇形挡板、千斤顶和活动板,形成混凝土浇筑部分,将混凝土浇筑部分安装在下部模板的最上方,并将扇形挡板与圈梁固定;步骤四、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高度低于圈梁的底面;步骤五、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振捣棒插入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内,直至浇筑到圈梁的底面,清理上部的浮浆,再重新浇捣混凝土至超过圈梁的底面;步骤六、启动千斤顶来回顶压活动板,活动板角度不断变化并挤压混凝土,促进圈梁底部凿毛处混凝土挤密,同时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步骤七、在混凝土初凝前,在两侧上部模板的插槽内插设插板,利用吸料机将活动板和插板之间多余的混凝土回收;步骤八、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混凝土浇筑部分和下部模板。优选地,活动板下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的圆形中空结构,圆形中空结构内设有转轴,转轴两端均伸出活动板,转轴两端伸出活动板的部分设有支座,支座固定在悬挑管上。优选地,所述的扇形挡板上设有耳板、滑动槽和挡条,耳板紧贴圈梁设置,并通过膨胀螺栓与圈梁固定,挡条设置在扇形挡板远离圈梁一侧边缘的顶部,用于控制活动板与圈梁的最大夹角,滑动槽呈圆弧形结构;所述活动板的前后边缘均设有凸起,凸起插入前后侧扇形挡板的滑动槽内并与扇形挡板滑动连接。优选地,所述步骤一中,圈梁的底面进行凿毛处理时,圈梁的底面混凝土剔凿呈中间下凹的锅底状结构。圈梁的底面混凝土剔凿呈中间下凹的锅底状结构以便柱身混凝土浇捣时将浮浆赶出。优选地,在所述的步骤四混凝土浇捣之前30min,向下部模板和上部模板内洒少量清水,将模板及钢筋充分润湿;在圈梁底面铺设一层同强度混凝土配比的水泥砂浆,铺设厚度为50~100mm。优选地,所述步骤四中,第一次混凝土浇筑高度至距离圈梁底面以下150mm位置,振捣每间隔10~20min进行一次,每次振捣时长为30~45s。优选地,所述步骤四和步骤五中,浇捣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80mm,对于空间较大的位置采用50mm振捣棒进行振捣,对于钢筋密集区使用30mm振捣棒进行振捣。优选地,所述步骤五中,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时,振捣棒插入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内,且插入深度为50mm。优选地,所述步骤六中,千斤顶来回顶压活动板时,活动板与圈梁侧面之间的夹角在55°~60°之间不断变动。优选地,所述步骤八中,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时,拔出耳板中的膨胀螺栓,取回两侧的混凝土浇筑装置,然后拆除对拉螺杆,最后拆除两侧下部模板,其后对拆除的构件进行保养备用;在拆模过程中确保构造柱棱角不受损,混凝土浇筑装置拆除后通过塑料薄膜将构造柱包裹养护,接缝处采用胶带密封;混凝土强度达到75%后,将构造柱表面初步平整,将混凝土表面精细凿平,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截面修复、抹平。采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方案,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1)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通过千斤顶多次顶压活动板,通过活动板的顶压促使混凝土挤密于圈梁底部凿毛部分的空隙处,并挤出混凝土中残留气泡,使混凝土更加密实,避免了构造柱裂缝的产生,提高了施工质量,同时千斤顶的自动化运行也实现了浇筑装置的智能化。(2)在混凝土硬化前,通过在插槽中插设插板,并抽去插板与活动板之间多余的混凝土,使得浇筑口部位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平顺,省去了传统施工中凿除喇叭口的操作,施工更加便捷;同时在插设插板后回收浇筑装置中多余的混凝土以作它用,节约了材料、降低了造价。(3)混凝土浇筑部分下侧通过立管插设于下部模板的竖楞中,上侧通过在耳板中打设膨胀螺栓固定于圈梁上,安拆操作便捷,结构稳定性强,施工安全性高。(4)混凝土浇筑部分以及下部模板均为工厂预制,减少了施工现场的作业量,且构件均可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性突出。附图说明图1是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混凝土浇筑部分的结构详图;图4是活动板的立体图;图5是活动板与悬挑管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活动板与悬挑管连接结构的主视图;图7是上部模板的立体图;图8是插板的立体图;图9是立管的结构详图;图10是支设下部模板过程示意图;图11是安装混凝土浇筑部分的过程示意图;图12是第一次浇捣混凝土的过程示意图;图13是第二次浇捣混凝土的过程示意图;图14是顶压活动板的过程示意图;图15是插设插板的过程示意图;图16是回收多余混凝土的过程示意图;图17是回收混凝土浇筑部分的过程示意图。图示说明:1.扇形挡板,2.活动板,201.凸起,202.转轴,203.支座,3.滑动槽,4.挡条,5.千斤顶,6.悬挑管,7.插板,8.立管,801.端口段,802.承插段,9.上部模板,901.插槽,10.下部模板,11.竖楞,12.横楞,13.对拉螺杆,14.圈梁,15.楼板,16.耳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某砖混结构建筑施工中的砖墙厚度为240mm,圈梁14高300mm,圈梁14支撑上部的楼板,现需要在砖墙之间浇筑240mm×240mm的构造柱,施工中借助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对构造柱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结合附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包括模板部分和混凝土浇筑部分。所述的模板部分包括下部模板10,下部模板10采用壁厚为12mm的钢板,两侧的下部模板10的外侧均设有纵横交错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构造柱接触部位的圈梁(14)的底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二、支设下部模板(10),并用对拉螺杆(13)相互固定;步骤三、组装立管(8)、悬挑管(6)、上部模板(9)、扇形挡板(1)、千斤顶(5)和活动板(2),形成混凝土浇筑部分,将混凝土浇筑部分安装在下部模板(10)的最上方,并将扇形挡板(1)与圈梁(14)固定;步骤四、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高度低于圈梁(14)的底面;步骤五、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振捣棒插入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内,直至浇筑到圈梁(14)的底面,清理上部的浮浆,再重新浇捣混凝土至超过圈梁(14)的底面;步骤六、启动千斤顶(5)来回顶压活动板(2),活动板(2)角度不断变化并挤压混凝土,促进圈梁底部凿毛处混凝土挤密,同时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步骤七、在混凝土初凝前,在两侧上部模板的插槽(901)内插设插板(7),利用吸料机将活动板(2)和插板(7)之间多余的混凝土回收;步骤八、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混凝土浇筑部分和下部模板(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对构造柱接触部位的圈梁(14)的底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二、支设下部模板(10),并用对拉螺杆(13)相互固定;步骤三、组装立管(8)、悬挑管(6)、上部模板(9)、扇形挡板(1)、千斤顶(5)和活动板(2),形成混凝土浇筑部分,将混凝土浇筑部分安装在下部模板(10)的最上方,并将扇形挡板(1)与圈梁(14)固定;步骤四、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高度低于圈梁(14)的底面;步骤五、采用边浇筑边振捣的方式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浇筑,振捣棒插入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内,直至浇筑到圈梁(14)的底面,清理上部的浮浆,再重新浇捣混凝土至超过圈梁(14)的底面;步骤六、启动千斤顶(5)来回顶压活动板(2),活动板(2)角度不断变化并挤压混凝土,促进圈梁底部凿毛处混凝土挤密,同时排出混凝土中的气泡;步骤七、在混凝土初凝前,在两侧上部模板的插槽(901)内插设插板(7),利用吸料机将活动板(2)和插板(7)之间多余的混凝土回收;步骤八、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混凝土浇筑部分和下部模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动板(2)下部设有前后方向设置的圆形中空结构,圆形中空结构内设有转轴(202),转轴两端均伸出活动板(2),转轴(202)两端伸出活动板(2)的部分设有支座(203),支座(203)固定在悬挑管(6)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工具式智能挤压构造柱浇筑装置的构造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扇形挡板(1)上设有耳板(16)、滑动槽(3)和挡条(4),耳板(16)紧贴圈梁(14)设置,并通过膨胀螺栓与圈梁(14)固定,挡条(4)设置在扇形挡板(1)远离圈梁(14)一侧边缘的顶部,用于控制活动板(2)与圈梁(14)的最大夹角,滑动槽(3)呈圆弧形结构;所述的活动板(2)的前后边缘均设有凸起(201),凸起(201)插入前后侧扇形挡板(1)的滑动槽(3)内并与扇形挡板(1)滑动连接。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林朱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悦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