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7558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1)、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上的第二定位板(2),第一定位板(1)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7),第二定位板(2)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8),初始状态下,所述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9)的一侧,第一限位组件(7)和第二限位组件(8)均位于钢绞线(9)的另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的结构进行改进,实现钢绞线旋转式握弯,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

A Gripping Device for Steel Str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金具
,尤其是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施工在栽植线路端部电线杆或转弯处的电线杆时,为了保证电线杆的稳定性,往往需要在受力的相反方向配合栽植一条或多条调节拉线。同时电力系统在进行配电线路的日常巡视和检修工作中,也需要对新、旧线路进行安装和更换拉线工作。目前,在拉线制作过程中,由于所用的钢绞线硬度高、韧性强,不容易弯曲成型,加上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制作拉线速度慢、耗时长,影响工作效率,或者制作出来的拉线质量较差。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3109113U涉及一种拉线钢绞线弯曲器,其特点是:包括底盘,在该底盘上固定有一中心圆柱,在该中心圆柱旁设有两个固定柱,还包括两个操作手柄,该每个操作手柄的一端分别与其中一个固定柱铰接。经过试用证明,采用该技术的拉线钢绞线弯曲器后,可以有效缩短拉线制作时间,并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制作出的钢绞线弯曲的大小、形状能与舌板结合紧密,从而有效提高了工艺质量。但该技术不能依据绳径等变化改变绳环大小,还必须双人配合操作才能完成,使用不便。授权公告号CN207288719U的专利文献公开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包括手柄和定位销,所述的手柄包括调节板、工作部、手柄杆和握持部;调节板在手柄前端,调节板设置圆形通孔;工作部为弧形,手柄杆下侧设置绳槽,握持部包括外侧设置的硅胶套;定位销包括丝杠、螺母和限位槽,该结构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施力点与钢绞线的距离较短,费时费力,而且钢绞线位于握持部附近,存在误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本技术对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的结构进行改进,实现钢绞线旋转式握弯,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上的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初始状态下,所述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的一侧,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均位于钢绞线的另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均设置操作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上的操作杆的横截面为多边形。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板上的操作杆内插接手柄,所述操作杆的上设置多个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排列方向与操作杆的延长方向一致,所述手柄上设置螺纹孔,所述操作杆与手柄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进一步的,所述铰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之间的转轴、与转轴固定且分别位于两个定位板外侧的限位挡环、套接在转轴上且位于两个定位板之间的垫块。进一步的,所述垫块为与转轴转动连接的滑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为滑轮组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上设置多个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螺纹连接角度调节螺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对钢绞线进行旋转式握弯,具有省时省力的特点;而且在作业过程中,手部远离钢绞线,避免握制过程中造成对手部的挤伤、扎伤等风险,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2.第一限位组件和垫块采用滑轮组件,该结构设计,在钢绞线进出过程和握制过程中,不仅可以对钢绞线起到限位作用,而且极大的提高了进出和握制的效率,缩减施工作业周期。3.实际施工过程中,仅实现钢绞线端部折弯,钢绞线非对称的缠绕的舌状楔形板外侧,在与楔形夹固定过程中,舌状楔形板无法直接进入楔形夹的内部,需要作业人员采用辅助设备,例如拉力机、紧线钳等,使两者进一步契合,费工费时;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设计多个调节孔和角度调节螺栓,通过角度调节螺栓与不同位置的弧形调节孔的配合,可满足不同弧度的钢绞线的握制需求,在握制过程中尽可能保证钢绞线对称式的折弯,为舌状楔形板与楔形夹的快速安装提供便利条件。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中采用本技术握制钢绞线的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第二定位板翻转9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钢绞线握制的最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不含钢绞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第一定位板,2-第二定位板,3-操作杆,4-手柄,5-定位孔,6-螺钉,7-第一限位组件,8-第二限位组件,9-钢绞线,10-转轴,11-限位挡环,12-垫块,13-调节孔,14-角度调节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1、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1上的第二定位板2,第一定位板1和第二定位板2上均设置操作杆3,第一定位板2上的操作杆3的横截面为四边形,第二定位板2上的操作杆3内插接手柄4,操作杆3的上设置多个定位孔5,定位孔5的排列方向与操作杆3的延长方向一致,手柄4上设置螺纹孔,操作杆3与手柄4通过螺钉6进行固定;第一定位板1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7,第一限位组件采用六角螺栓,第二定位板2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8,第二限位组件8采用滑轮组件,滑轮组件的中心轴与第一定位板1固定连接,初始状态下,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9的一侧,第一限位组件7和第二限位组件8均位于钢绞线9的另一侧。铰接组件包括与两个定位板转动连接的转轴10、与转轴10固定且分别位于两个定位板外侧的限位挡环11、套接在转轴10上且位于两个定位板之间的垫块12,垫块12为与转轴10转动连接的滑轮,第一定位板2上设置多个调节孔13,调节孔13内螺纹连接角度调节螺栓14,第二限位组件8与垫块12之间预设与钢绞线相匹配的空隙。需指出的是,图1-3仅示出了钢绞线水平进入铰接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8之间的使用状态,当需要对称式握制时,角度调节螺栓14与上方的两个调节孔13配合即可,但是钢绞线的硬度大,钢绞线的端部不易进入铰接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8之间,为解决该项实际操作所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将多个调节孔13之间的连线设计为向右倾斜的直线或者弧形,可有效提高钢绞线端部的进入效率。实施例二结合图1至图3、图5所示,本技术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1、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1上的第二定位板2,第一定位板1和第二定位板2上均设置操作杆3,第一定位板2上的操作杆3的横截面为四边形,第二定位板2上的操作杆3内插接手柄4,操作杆3的上设置多个定位孔5,定位孔5的排列方向与操作杆3的延长方向一致,手柄4上设置螺纹孔,操作杆3与手柄4通过螺钉6进行固定,手柄4的右端套接橡胶防滑套15;第一定位板1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7,第一限位组件采用六角螺栓,第二定位板2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8,第二限位组件8采用滑轮组件,滑轮组件的中心轴与第一定位板1固定连接,初始状态下,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9的一侧,第一限位组7件和第二限位组件8均位于钢绞线9的另一侧。铰接组件包括与两个定位板转动连接的转轴10、与转轴10固定且分别位于两个定位板外侧的限位挡环11、套接在转轴10上且位于两个定位板之间的垫块12,垫块12为与转轴10转动连接的滑轮,第一定位板2上设置多个沿竖直方向排列的调节孔13,调节孔13内螺纹连接角度调节螺栓14,第二限位组件8与垫块12之间预设与钢绞线相匹配的空隙。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通过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板(1)、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1)上的第二定位板(2),所述第一定位板(1)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7),所述第二定位板(2)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8),初始状态下,所述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9)的一侧,第一限位组件(7)和第二限位组件(8)均位于钢绞线(9)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位板(1)、通过铰接组件活动连接在第一定位板(1)上的第二定位板(2),所述第一定位板(1)上设置第一限位组件(7),所述第二定位板(2)上设置第二限位组件(8),初始状态下,所述铰接组件位于钢绞线(9)的一侧,第一限位组件(7)和第二限位组件(8)均位于钢绞线(9)的另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和第二定位板(2)上均设置操作杆(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上的操作杆(3)的横截面为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绞线握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板(2)上的操作杆(3)内插接手柄(4),所述操作杆(3)的上设置多个定位孔(5),所述定位孔(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涛张辉王银慧赵涛于洋李亮魏星谢雄超黄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