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和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6161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和燃气灶,该内火盖(100)包括内火盖本体(1),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2),所述内火盖(100)的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所述胀形部(2)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通过在内火盖本体的顶端设置隆起的胀形部,并使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设置在该胀形部上,能够使内火盖的顶端具有更大的外表面积,可保证燃气的充分燃烧,进而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Internal fire cover and gas stove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和燃气灶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和燃气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燃气灶中,用于释放燃气的火盖通常包括内、外火盖。其中,内火盖上的出火孔大多设置为圆孔,而圆孔的出火面积较小,对燃气的燃烧不够充分,因此会导致燃气灶的火力较小,并会产生较多的有毒气体,不利于保证燃气灶的工作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内火盖的外轮廓形状也会对其燃烧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和燃气灶,能够有效提高加热效率,具有工作性能好、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包括内火盖本体,所述内火盖本体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内火盖本体的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所述内火盖的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所述胀形部上。优选地,所述内火盖本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胀形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连续的光滑过渡。优选地,所述胀形部的外轮廓尺寸由下而上连续递增。优选地,所述胀形部在所述内火盖本体的外周壁上沿周向连续形成。优选地,在所述内火盖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内火盖本体的外轮廓位于周向连续的所述胀形部的外轮廓之内。优选地,所述胀形部呈倒置的圆台状,圆台状的所述胀形部的顶沿形成有圆弧倒角。优选地,所述内火盖通过一体冲压成型。优选地,所述出火孔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胀形部的外周壁上的多个条形出火孔,并且所述条形出火孔沿所述胀形部的外周壁上下延伸。优选地,多个所述条形出火孔的上端相对各自的下端朝向同一周向倾斜设置。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内火盖的燃气灶。在本技术中,内火盖本体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其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并且内火盖的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设置在该胀形部上,因此当燃气从出火孔流出并被点燃后,火焰能够蔓延至该胀形部的外表面。换言之,与现有的燃气灶中的内火盖相比,该胀形部使得内火盖的顶端具有更大的外表面积,增大了火焰的加热范围,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加热效率,并能够减少有毒气体的产生,提高燃气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内火盖1内火盖本体2胀形部3条形出火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100,如图1至图4所示,该内火盖100包括内火盖本体1和多个出火孔。其中,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2,并且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胀形部2上。与现有的内火盖100相比,本技术的内火盖100通过设置上述胀形部2,使得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的外表面积大大增加。而由于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设置在该胀形部上,出火孔上的火焰能够蔓延至胀形部的外表面上燃烧,由于外表面积较大,因此火焰的加热范围也相对较大。因此,在烹饪过程中,燃气灶对锅具等的加热效率较高,能够缩减用户的烹饪时间,并且由于加热均匀,能够保证食物的烹调质量。另一方面,加热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对燃气的燃烧较为充分,因此可有效减少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产生,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由此可见,本技术的内火盖100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工作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在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既可设置为规则形状,也可设置为不规则形状,例如圆柱状、棱柱状等。此外,内火盖本体1既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设置为组装、拼接结构等。换言之,在本技术中,只要保证胀形部2形成在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并且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胀形部2上,即能够增大火焰的加热面积,至于胀形部2以外的结构,可基于其他考虑而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火孔会同时延伸至胀形部2和胀形部2以下的结构,为保证燃气的稳定燃烧,可将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面与胀形部2的外周面之间优选形成为连续的光滑过渡,从而使过渡区域上的火焰能够稳定持续地燃烧,进而提高对烹饪器具的加热均匀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将胀形部2的外轮廓尺寸优选设置为由下而上连续递增。换言之,出火孔上的火焰能够沿胀形部2的外表面由下而上逐渐向外延伸,加上一般情况下,出火孔在内火盖本体1上是沿周向依次间隔布置的。因此,此时多个出火孔上的火焰所围成的环状火焰的半径相对较大,能够增加烹饪器具的受热面积,加快煮熟食物的速度。由前述可知,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既可设置为规则形状,也可设置为不规则形状。而出于加工难度、加热效率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将内火盖本体1设置为规则形状显然是更加合理的。因此,此时内火盖本体1上的胀形部2也相应设置为规则形状,并且可进一步将胀形部2设置为是在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上沿周向连续形成的。例如,当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呈图示中的圆柱状时,胀形部2的外轮廓为沿周向连续形成的圆环状。与其他形状相比,图示中的胀形部2的出火面积更大,并且火焰更加连续、均匀。进一步地,可将内火盖本体1的外轮廓设置为:在内火盖100的轴向投影面上,始终位于周向连续的胀形部2的外轮廓之内。换言之,在将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设置为规则形状时,可进一步将该部分的外轮廓的最大尺寸设置为不大于胀形部2的外轮廓的最小尺寸。上述结构能够节省内火盖100的用料,从而节省其生产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燃气灶中,通常是将内、外火盖配合使用的,即内火盖是安装在环状的外火盖的内环腔中的,并且外火盖的内环周壁与内火盖的外周壁间隔设置。其中,该间隔的距离不能太小,否则会影响外火盖的内环周壁上的出火孔的正常出火。因此,在本技术中,将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的外轮廓最大尺寸设置为不大于胀形部2的外轮廓最小尺寸,能够避免出现上述不利影响。更进一步地,当胀形部2以下的内火盖本体1的部分呈圆柱状时,可将胀形部2设置为倒置的圆台状,并且圆台状的胀形部2的顶沿形成有圆弧倒角。此时,出火孔上的火焰能够沿该圆弧倒角蔓延至胀形部2的顶壁的外边缘,从而进一步增大对烹饪器具的底部的加热面积。此外,圆弧倒角更有利于保证火焰的持续稳定燃烧,从而提高加热效率。为降低生产难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内火盖100优选设置为通过一体冲压成型。其中,胀形部2可利用优力胶胀形的方法制成。此外,出火孔可以是圆形出火孔、条形出火孔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包括内火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2),所述内火盖(100)的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所述胀形部(2)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包括内火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顶端形成有相对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隆起的胀形部(2),所述内火盖(100)的出火孔的至少一部分贯穿形成在所述胀形部(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面与所述胀形部(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连续的光滑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胀形部(2)的外轮廓尺寸由下而上连续递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胀形部(2)在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周壁上沿周向连续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内火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火盖(100)的轴向投影面上,所述内火盖本体(1)的外轮廓位于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松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洗涤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