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565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4 0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可分离连接的电源线和充电线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本体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电源线孔和充电线孔,所述外壳体的侧部设置有罩状结构的放置腔室,所述放置腔室通过所述充电线孔与所述外壳体相通,所述放置腔室的顶部具有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处铰接有防护盖,所述放置腔室的中部竖直设置有绕线杆,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放置腔室的外壁上设置有绕线柱,所述绕线柱位于所述电源线孔的侧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达到了增大适用范围的效果。

A Portable Charging Device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动力来源来驱动汽车活动,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电力驱动汽车。电力驱动汽车不仅能够产生更小的噪音,而且也可以产生更少的污染性气体。目前,一些电动汽车会通过充电柱进行充电,也有些是通过充电器进行充电,其中充电器主要包括充电器主体、电源连接线和充电连接线,电源连接线主要将充电器主体与插座等连接,充电连接线主要将充电器主体与汽车本体连接,其中由于为了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充电连接线和电源连接线都具有一定的长度,但是当汽车与插座之间距离较短时,充电连接线和电源连接线就会显得过长,相反当汽车与插座之间距离较大时,充电连接线与电源连接线的长度又容易出现不够长的状况,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旨在解决适用范围窄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可分离连接的电源线和充电线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本体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电源线孔和充电线孔,所述外壳体的侧部设置有罩状结构的放置腔室,所述放置腔室通过所述充电线孔与所述外壳体相通,所述放置腔室的顶部具有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处铰接有防护盖,所述放置腔室的中部竖直设置有绕线杆,所述外壳体远离所述放置腔室的外壁上设置有绕线柱,所述绕线柱位于所述电源线孔的侧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盖的一侧与所述放置腔室铰接,另一端相对设置有若干组卡紧结构,每组所述卡紧结构均包括有两片相对设置的圆弧形的卡紧片,两片所述卡紧片均位于两片所述卡紧片的圆心之间,当所述防护盖盖合于所述放置腔室时,每片所述卡紧片均与所述放置腔室呈过盈配合,所述放置腔室的顶部竖直开设有出线槽,所述出线槽的顶部贯穿所述放置腔室。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杆的长度小于所述放置腔室的深度,所述绕线杆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插头位置的第一固定孔。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绕线柱远离所述外壳体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盘,所述限位盘的纵截面积大于所述绕线柱的纵截面积。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盘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插头位置的第二固定孔。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盘的周缘开设有若干个卡线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体中设置有两条倒U字形的弹性定位带,当所述本体位于所述外壳体中时,两条所述弹性定位带与所述本体的两端呈过盈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充电装置整体在待机状态下时,本体是位于外壳体中的,同时充电线和电源线分别连接在本体的两侧,同时电源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穿过电源线孔并位于外壳体外部,且缠绕在绕线柱上,充电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穿过充电线孔位于放置腔室中,且缠绕在绕线杆上,通过防护盖可以防止过多的杂质和灰尘等落入到放置腔室中;充电时,首先是将外壳体连同放置腔室整体取出并放置到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汽车与插座之间的距离,从放置腔室中取出一定长度的充电线,将充电线端部的插头与汽车连接;然后根据充电器本体到插头之间的距离,从绕线柱上取下一定长度的电源线,直到电源线端部的插头能够插入到插座上,如此就能够进行正常的充电;充电完成后将充电线绕回到绕线杆上,将电源线绕回到绕线柱上,完成充电;其中由于放置腔室中可以放置较长长度的充电线,因此即使汽车与插座之间的距离较长,也可以进行正常的充电;同样当汽车与插座之间距离较短时,取出来充电线的长度也就较短,大部分长度的充电线还是位于放置腔室中,因此也不会因为充电线过长而引起使用不方便。同样,如果使用者经常将充电器本体带在车上,那么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如果车距离插座距离较远,此时可以将本体放置在靠近汽车的地方,主要将电源线从绕线柱上取下后拉到插座处,从而正常充电,如此就减小了移动本体的距离;而如果使用者习惯将充电器放在车库,那么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将充电器本体放置在靠近插座的位置,通过取出充电线的方式进行充电,此时可以将充电器本体放置在靠近墙角等的位置,防止汽车与外壳体之间发生碰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取出充电线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本体;2、外壳体;3、电源线孔;4、充电线孔;5、放置腔室;6、防护盖;7、绕线杆;8、绕线柱;9、卡紧片;10、出线槽;11、第一固定孔;12、限位盘;13、第二固定孔;14、卡线槽;15、弹性定位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本体1、与所述本体1可分离连接的电源线和充电线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本体1的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电源线孔3和充电线孔4,所述外壳体2的侧部设置有罩状结构的放置腔室5,所述放置腔室5通过所述充电线孔4与所述外壳体2相通,所述放置腔室5的顶部具有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处铰接有防护盖6,所述放置腔室5的中部竖直设置有绕线杆7,所述外壳体2远离所述放置腔室5的外壁上设置有绕线柱8,所述绕线柱8位于所述电源线孔3的侧部。所述防护盖6的一侧与所述放置腔室5铰接,另一端相对设置有若干组卡紧结构,每组所述卡紧结构均包括有两片相对设置的圆弧形的卡紧片9,两片所述卡紧片9均位于两片所述卡紧片9的圆心之间,当所述防护盖6盖合于所述放置腔室5时,每片所述卡紧片9均与所述放置腔室5呈过盈配合,所述放置腔室5的顶部竖直开设有出线槽10,所述出线槽10的顶部贯穿所述放置腔室5。所述绕线杆7的长度小于所述放置腔室5的深度,所述绕线杆7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插头位置的第一固定孔11。所述绕线柱8远离所述外壳体2的端部设置有限位盘12,所述限位盘12的纵截面积大于所述绕线柱8的纵截面积。所述限位盘12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插头位置的第二固定孔13。所述限位盘12的周缘开设有若干个卡线槽14。所述外壳体2中设置有两条倒U字形的弹性定位带15,当所述本体1位于所述外壳体2中时,两条所述弹性定位带15与所述本体1的两端呈过盈配合,在外壳体2上还开设有若干个散热孔,防止本体1过热而发生损坏,同时外壳体2顶部设置有橡胶材料制成的软质手提部,可以通过手提部提动外壳体2进行放置或移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充电装置整体在待机状态下时,本体1是位于外壳体2中的,同时充电线和电源线分别连接在本体1的两侧,同时电源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穿过电源线孔3并位于外壳体2外部,且缠绕在绕线柱8上,充电线带有插头的一端穿过充电线孔4位于放置腔室5中,且缠绕在绕线杆7上,通过防护盖6可以防止过多的杂质和灰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与所述本体(1)可分离连接的电源线和充电线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本体(1)的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电源线孔(3)和充电线孔(4),所述外壳体(2)的侧部设置有罩状结构的放置腔室(5),所述放置腔室(5)通过所述充电线孔(4)与所述外壳体(2)相通,所述放置腔室(5)的顶部具有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处铰接有防护盖(6),所述放置腔室(5)的中部竖直设置有绕线杆(7),所述外壳体(2)远离所述放置腔室(5)的外壁上设置有绕线柱(8),所述绕线柱(8)位于所述电源线孔(3)的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与所述本体(1)可分离连接的电源线和充电线以及用于安放所述本体(1)的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电源线孔(3)和充电线孔(4),所述外壳体(2)的侧部设置有罩状结构的放置腔室(5),所述放置腔室(5)通过所述充电线孔(4)与所述外壳体(2)相通,所述放置腔室(5)的顶部具有一开口,且所述开口处铰接有防护盖(6),所述放置腔室(5)的中部竖直设置有绕线杆(7),所述外壳体(2)远离所述放置腔室(5)的外壁上设置有绕线柱(8),所述绕线柱(8)位于所述电源线孔(3)的侧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6)的一侧与所述放置腔室(5)铰接,另一端相对设置有若干组卡紧结构,每组所述卡紧结构均包括有两片相对设置的圆弧形的卡紧片(9),两片所述卡紧片(9)均位于两片所述卡紧片(9)的圆心之间,当所述防护盖(6)盖合于所述放置腔室(5)时,每片所述卡紧片(9)均与所述放置腔室(5)呈过盈配合,所述放置腔室(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军张天顺赵玉清李琦吕朋翔汪溪张汝坤冯海云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