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84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3 23:48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其包括:主体部,其呈扁平状;以及支撑部,其形成在主体部,并且具有倾斜形成在主体部的多个支柱。在这种情况下,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例如椎骨之间后,支撑部与椎骨直接接触而承受来自椎骨的压力,由于支撑部具有倾斜形成在主体部上的多个支柱,因此,支撑部容易根据椎骨与椎间融合器接触的表面而自适应地受力,从而改善椎间融合器的临床修复效果。此外,由于椎间融合器能够更加均匀地刺激椎骨融合面,因此,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能够促进骨骼恢复生长。

Adaptiv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现代都市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以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为代表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正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上述病情在初期阶段时,大多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法例如药物治疗、理疗等。然而,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需要考虑采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椎骨融合术来抑制患者病情的加重。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当椎间盘突出压迫椎管超过1/3或者出现下肢麻木、活动困难、大小便无力等情况时,这时保守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已不明显,此时需要考虑对患者实施椎骨融合术。在椎骨融合术中,通过把椎骨间突出的椎间盘摘除,然后在椎骨间植入椎间融合器以诱导椎骨融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消除病灶的目的。在椎骨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中,由于椎间融合器在手术后被长期置入人体内,因此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制造技术、质量等因素都对椎骨融合术的术后效果起重要的作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可塑形个体化脊柱融合器,包括融合器的上顶板、下顶板、塑形弹簧、内生物硅胶圈、外生物硅胶圈、卡扣A和卡扣B。所述的上顶板和下顶板通过复位弹簧连接在一起,内生物硅胶圈和外生物硅胶圈分布在复位弹簧的内侧和外侧,并通过卡扣A和卡扣B连接在上下顶板上,且外生物硅胶圈上有一骨水泥注入孔。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尽管可以调节融合器的高度、角度、倾斜度等的融合器,但是融合器的上顶板与下顶板的形状固定,而每个手术个体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与人体骨头接触的面不能完全的贴合。因此,专利文献1的融合器并不利于椎骨间的融合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08323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椎间骨骼的形状,增加其骨诱导性,促进骨骼生长的椎间融合器。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其包括:主体部,其呈扁平状;以及支撑部,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并且具有倾斜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支柱。在这种情况下,椎间融合器植入人体例如椎骨之间后,支撑部与椎骨直接接触而承受来自椎骨的压力,由于支撑部具有倾斜形成在主体部上的多个支柱,因此,支撑部容易根据椎骨与椎间融合器接触的表面而自适应地受力,从而改善椎间融合器的临床修复效果。此外,由于椎间融合器能够更加均匀地刺激椎骨融合面,因此,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能够促进骨骼恢复生长。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多个支柱还包括至少具有第一倾斜角的第一类支柱和具有第二倾斜角的第二类支柱,所述第一类支柱与所述第二类支柱形成有夹角。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的第一类支柱与第二类支柱能够很好地承受来自椎骨的压力,从而改善椎骨的受力状况,避免对椎骨造成二次伤害。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第一类支柱的支柱与所述第二类支柱的各个支柱分别具有共同的基端。由此,因此,支撑部20可以从多个不同方向承受来自椎骨的受力,从而进一步改善椎骨的受力状况。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具有网状结构,所述第一类支柱和所述第二类支柱从所述网状结构倾斜地突起。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网状结构的主体部有利于气血交换,促进骨骼生长。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多个支柱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类支柱和所述第二类支柱倾向方向不同的第三类支柱。由此,通过不同方向的三类支柱,能够使椎间融合器的受力更加均匀。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形。由此,能够增加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稳定性。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在所述主体部,还填充有人工骨。由此,能够诱导骨骼生长,促进恢复。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柱的端部的缓冲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缓冲部与椎骨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缓冲椎间融合器与椎骨直接的受力。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缓冲部呈平板状、圆球状、椭圆球状中的至少一种。由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椎骨状况选择不同的缓冲部形状。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椎间融合器由3D打印制作。由此,能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具有复杂的支柱结构的椎间融合器。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具有多个上下贯通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在椎间融合器内形成气血通路,促进骨骼生长恢复。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人工骨包括生物陶瓷颗粒和可降解聚酯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人工骨可以在促进骨骼生长后降解,在主体部和支撑部中形成气血通路,有利于骨骼的生长恢复。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人工骨通过热压合的方式与所述主体部结合。由此,能够使人工骨与椎间融合器牢固地结合。另外,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中,可选地,所述贯通孔呈正六棱柱形状。由此,能够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将贯通孔增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椎间骨骼的形状,增加其骨诱导性,促进骨骼生长的椎间融合器。附图说明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图2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沿着剖面线A-A'方向的剖面图。图4是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主体的网状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了椎间融合器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了图5所示的椎间融合器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出了图6的三个支柱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的主体部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全文引入作为参考,如同完全阐述的那样。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本申请中所使用的许多术语的一般指南。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用于本公开的实践中的与本公开所描述的那些相似或等同的许多方法和材料。实际上,本公开决不限于所描述的方法和材料。(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1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沿着剖面线A-A'方向的剖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1(有时也称“椎间融合器1”)。在本实施方式中,椎间融合器1包括支撑部20和主体部10。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椎间融合器1中,主体部10呈扁平状,支撑部20形成在主体部10,并且具有倾斜形成在主体部10的多个支柱。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1植入人体例如椎骨2之间后,支撑部20与椎骨直接接触而承受来自椎骨的压力,由于支撑部20具有倾斜形成在主体部10上的多个支柱,因此,支撑部20容易根据椎骨与椎间融合器1接触的表面而自适应地受力,从而改善椎间融合器1的临床修复效果。此外,由于椎间融合器1能够更加均匀地刺激椎骨融合面,因此,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其呈扁平状;以及支撑部,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并且具有倾斜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支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其呈扁平状;以及支撑部,其形成在所述主体部,并且具有倾斜形成在所述主体部的多个支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支柱包括至少具有第一倾斜角的第一类支柱和具有第二倾斜角的第二类支柱,所述第一类支柱与所述第二类支柱形成有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支柱的支柱与所述第二类支柱的各个支柱分别具有共同的基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网状结构,所述第一类支柱和所述第二类支柱从所述网状结构倾斜地突起。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珏孙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立心科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