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238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2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包括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稳压滤波的电源模块、对恒压恒流进行自动转换控制并具有指示功能的控制模块和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电模块的恒压恒流充电模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电池端电压低于4.2V时采用恒流充电方式,而在电池端电压充至4.2V时会自动转为恒压小电流(60mA)充电方式,能够实现恒流充电/恒压充电自动转换功能,保护蓄电池的过充浮充。

A Lithium Ion Battery Char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到锂电池充电
,尤其涉及到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充电器是专门用来为锂离子电池充电的充电器,锂离子电池对充电器的要求较高,能够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大多采用恒流/恒压中的一种作为电路拓扑结构,容易对锂电池过充损害使用寿命,或者浮充缩短续航时间。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解决的上述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包括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稳压滤波的电源模块、对恒压恒流进行自动转换控制并具有指示功能的控制模块和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电模块的恒压恒流充电模式。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技术当电池端电压低于4.2V时采用恒流充电方式,而在电池端电压充至4.2V时会自动转为恒压小电流(60mA)充电方式,能够实现恒流充电/恒压充电自动转换功能,保护蓄电池的过充浮充。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包括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稳压滤波的电源模块、对恒压恒流进行自动转换控制并具有指示功能的控制模块和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电模块的恒压恒流充电模式。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用开关S、变压器T、整流桥堆UR、滤波电容C1、C2和集成电路IC1;市电的L端与所述开关S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S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市电的N端与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次级线圈与所述整流桥堆UR的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堆UR的负极接地;所述整流桥堆UR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3管脚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2管脚、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均接地;所述变压器T为电源变压器;所述集成电路IC1为三端集成稳压集成电路。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集成电路IC2、电位器RP1、电阻R1、R5~R8、电容C3、C4、晶体管V1、V2、继电器K和发光二极管VL1、VL2;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位器RP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滑动端分别与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4、8管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5管脚与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3、C4的第二端、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1管脚均接地;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3管脚通过所述电阻R5与所述晶体管V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继电器K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晶体管V1的集电极、所述晶体管V2的基极连接;所述晶体管V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继电器K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发光二极管VL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VL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VL2的正极连接;所述晶体管V1、V2的发射极、所述发光二极管VL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VL1为红色的恒压充电指示灯;所述发光二极管VL2为绿色的恒流充电指示灯;所述集成电路IC2为时基集成电路。所述充电模块包括二极管VD、集成电路IC3、电阻R2~R4、电位器RP2和电池GB;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6管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VD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D的负极与所述集成电路IC3的第3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3的第2管脚与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3的第1管脚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继电器K的转换开关的第2端连接;继电器K的转换开关的第1端分别与所述电位器RP2的第一端、滑动端连接;所述电位器RP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3-R4的第二端、继电器K的转换开关的第3端、所述电池GB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GB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池GB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所述集成电路IC3为三端可调稳压集成电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接通电源后,交流220V电压经T降压、UR整流、C1滤波及IC1稳压后,在C2两端产生12V直流电压。该电压分为三路:一路经RP1降压调整后,为IC2提供工作电压(VCC);一路经VD加至IC3的3脚(电压输入端),作为充电电路的输入电压;另一路经R1对C3充电。V1、V2和K的工作电源取自UR整流后的直流电压。刚接通电源时,由于C3两端电压不能突变,IC2的2脚电压低于VCC/3,IC2内部的触发器置位,3脚输出高电平,使V1饱和导通,V2截止,K不能吸合,其常闭触头接通,将R4短接,充电电路对电池GB恒流充电。此时VL2点亮,指示充电器处于恒流充电状态。当电池电压充到4.2V时,IC2的6脚电压达到2VCC/3阈值电平,IC2内部的触发器复位,3脚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使V1截止,V2饱和导通,K吸合,其常闭触头断开,常开触头接通,充电电路由恒流充电方式改为恒压充电方式,对GB进行恒压充电。充电电流为60mA左右,且随着充电的进行而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降为20mA左右时,充电结束。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稳压滤波的电源模块、对恒压恒流进行自动转换控制并具有指示功能的控制模块和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电模块的恒压恒流充电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进行稳压滤波的电源模块、对恒压恒流进行自动转换控制并具有指示功能的控制模块和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所述控制模块、充电模块供电;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充电模块的恒压恒流充电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用开关S、变压器T、整流桥堆UR、滤波电容C1、C2和集成电路IC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市电的L端与所述开关S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S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第一端连接;市电的N端与所述变压器T初级线圈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变压器T次级线圈与所述整流桥堆UR的交流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桥堆UR的负极接地;所述整流桥堆UR的正极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1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3管脚与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1的第2管脚、所述电容C1、C2的第二端均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T为电源变压器;所述集成电路IC1为三端集成稳压集成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集成电路IC2、电位器RP1、电阻R1、R5~R8、电容C3、C4、晶体管V1、V2、继电器K和发光二极管VL1、VL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位器RP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电位器RP1的滑动端分别与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4、8管脚连接;所述电位器RP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2管脚连接;所述集成电路IC2的第5管脚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汇才拓穗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