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380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表层土壤取样装置,旋转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铲斗连接以用于带动铲斗翻转,定位杆的前端通过定位销与铲斗连接;支撑架朝向铲斗的一侧设有滑轨,定位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轨内,支撑架上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顶端与定位杆连接;铲斗的前端形成有铲板,铲斗内形成有一支撑框,在支撑框内安装有一挡板,支撑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挡板相配合的卡槽,且在该卡槽的内壁对称安装有限位弹簧以用于限位挡板。铲斗的取样量大,挡板在取样过程中取出表层土壤带有的杂物或碎石,挡板通过限位弹簧安装在铲斗的卡槽内,避免在取样中由于振动而出现挡板的位置移动,在取样完成后,铲斗沿着转轴翻转,将采集的土样集中。

A Surface Soil Samp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
本技术属于土壤取样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
技术介绍
环境检测的介质对象大致可分为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土壤检测、固体废物检测、生物检测等。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农业资源利用及环境科学领域对土壤养分及污染程度评价分析的前提,是从事土壤研究工作科技的科技工作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准确、适量的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选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直接影响测试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是测定结果能否如实反映土壤环境状况的重要前提条件。单次取样量小,不仅会导致采样效率低,而且土壤剖面特征难以分辨。土壤学中认为,土壤表层土一般指的是土壤中0-200mm厚的土层,由于发育比较完全,表层土的养分及有机质的含量最高;同时表层土也是土体与环境接触的界面,承载着来自环境中的各种物质。研究表层土对于指导作物种植及揭示土壤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取样装置在进行地表表层土壤取样时,取样前需要将土壤表层的浮土和杂物进行人工清理后再进行取样,土壤取样时经常会碰触到碎石,并且取样量较少,需要连续采集多次,采样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取样量大、取样效率高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包括铲斗、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定位杆及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铲斗连接以用于带动铲斗翻转,所述定位杆的前端通过定位销与铲斗连接;所述支撑架朝向铲斗的一侧设有滑轨,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轨内,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端与定位杆连接以用于带动定位杆沿滑轨升降;所述铲斗的前端形成有铲板,所述铲斗内形成有一支撑框,在支撑框内安装有一挡板,所述支撑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挡板相配合的卡槽,且在该卡槽的内壁对称安装有限位弹簧以用于限位挡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铲斗的横截面呈C型,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铲斗靠近铲板处,且挡板的底部高于铲斗的底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板的下端形成一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槽上安装有限位螺栓以用于固定限位弹簧,且限位弹簧的一端与挡板相接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电源箱,所述铲斗的后侧顶端设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与电源箱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朝向铲斗的一侧上设有照明灯,所述照明灯与所述电源箱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气缸和推动轴,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轴与推动轴连接,所述推动轴的顶端与定位杆连接,所述升降气缸安装在支撑架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有万向轮,在支撑架上设有推手以用于推动支撑架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杆通过一横向设置的支杆以用于增强定位杆在支撑架上的支撑力。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框为U型框,且U型框的开口设置在朝向铲板的一侧。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铲斗的取样量大,挡板在取样过程中取出表层土壤带有的杂物或碎石,挡板通过限位弹簧安装在铲斗的卡槽内,避免在取样中由于振动而出现挡板的位置移动,在取样完成后,铲斗沿着转轴翻转,将采集的土样集中。2.升降机构推动旋转杆向上移动,使得铲斗实现翻转,快速收集铲斗中取样的表层土壤,并且铲斗上的红外传感器探测取样点的障碍物,避免由于过大的障碍物影响取样工作。3.支撑架底部设置的万向轮及支撑架上设置的推手,便于工作人员推动取样装置移动,提高取样装置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中铲斗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挡板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中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推手2、支撑架3、滑轨4、电源箱5、万向轮6、升降机构7、升降气缸8、旋转杆9、转轴10、铲斗11、铲板12、挡板13、红外传感器14、定位销15、定位杆16、卡槽17、限位螺栓18、限位弹簧19、照明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决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包括铲斗10、支撑架2、安装在支撑架2上的定位杆15及旋转杆8,旋转杆8的前端通过转轴9与铲斗10连接以用于带动铲斗10翻转,定位杆15的前端通过定位销14与铲斗10连接。上述支撑架2朝向铲斗10的一侧设有滑轨3,定位杆15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轨3内,支撑架2上设有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6的顶端与定位杆15连接以用于带动定位杆15沿滑轨3升降。上述铲斗10的横截面呈C型,铲斗10的前端底部形成有铲板11,铲斗10内形成有一支撑框,在支撑框内安装有一挡板12,支撑框为U型框,且U型框的开口设置在朝向铲板11的一侧,支撑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挡板12相配合的卡槽16,且在卡槽16的内壁对称安装有限位弹簧18以用于限位挡板12,挡板12设置在铲斗10靠近铲板11处,且挡板12的底部高于铲斗10的底面。上述升降机构6包括升降气缸7和推动轴,升降气缸7的输出轴与推动轴连接,推动轴的顶端与定位杆15连接,升降气缸7安装在支撑架2上。进一步地说,挡板12的下端形成一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5°。进一步地说,卡槽16上安装有限位螺栓17以用于固定限位弹簧18,且限位弹簧18的一端与挡板12相接触。在使用取样装置时,定位杆15通过定位销14与铲斗10固定连接,以保证铲斗10与旋转杆8位置固定,之后铲斗10开始工作,铲斗10上的铲板11与地面相接触以用于将表层土壤铲起输送至铲斗10内部,在表层土壤进入铲斗10时,先经过挡板12,由于挡板12的下端形成的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5°,且该倾斜面高于铲斗10的容纳腔的位置,挡板12有效去除土层表面上的浮土和杂物,浮土和杂物能够沿着挡板12的倾斜面向外部清理出去,余下的表层土壤可以集中收集到铲斗10的内部。挡板12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支撑框的卡槽16内,卡槽16内通过限位弹簧18限制挡板12的位置,以避免挡板12在使用中由于振动而影响挡板12的位置。在铲斗10中的表层土壤收集后,松开定位杆15上的定位销14,启动升降机构6的升降气缸7,使得旋转杆8沿着滑轨3向上运行,在铲斗10上升至适宜位置后,工作人员转动铲斗10沿着转轴翻转,使得铲斗10内采集的土壤转运至土壤收集的装置中,以完成表层土壤取样的工作。铲斗10的取样量大,挡板12有效出去表层土壤中的碎石或杂物,不需要连续多次采样,提高了采样效率。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支撑架2的底部设有万向轮5,在支撑架2上设有推手1以用于推动支撑架2移动。进一步地说,支撑架2上设有电源箱4,铲斗10的后侧顶端设有红外传感器13,红外传感器13与电源箱4电连接,红外传感器13在取样装置使用时启动,检测取样地点的障碍物,避免在取样点存在较大的障碍物而影响铲斗10的正常使用,以更好的提高取样装置的运行。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定位杆15通过一横向设置的支杆以用于增强定位杆15在支撑架2上的支撑力。支撑架2朝向铲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铲斗、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定位杆及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铲斗连接以用于带动铲斗翻转,所述定位杆的前端通过定位销与铲斗连接;所述支撑架朝向铲斗的一侧设有滑轨,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轨内,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端与定位杆连接以用于带动定位杆沿滑轨升降;所述铲斗的前端形成有铲板,所述铲斗内形成有一支撑框,在支撑框内安装有一挡板,所述支撑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挡板相配合的卡槽,且在该卡槽的内壁对称安装有限位弹簧以用于限位挡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铲斗、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定位杆及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前端通过转轴与铲斗连接以用于带动铲斗翻转,所述定位杆的前端通过定位销与铲斗连接;所述支撑架朝向铲斗的一侧设有滑轨,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滑动安装在滑轨内,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的顶端与定位杆连接以用于带动定位杆沿滑轨升降;所述铲斗的前端形成有铲板,所述铲斗内形成有一支撑框,在支撑框内安装有一挡板,所述支撑框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挡板相配合的卡槽,且在该卡槽的内壁对称安装有限位弹簧以用于限位挡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铲斗的横截面呈C型,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铲斗靠近铲板处,且挡板的底部高于铲斗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下端形成一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层土壤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上安装有限位螺栓以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职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