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3602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风设备,包括:本体,至少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扇的吹风通过第一风道;水循环系统,具有湿帘,第一风扇的吹风经过湿帘进入第一风道;主动制冷系统,具有制冷部和散热部,制冷部与水循环系统接触,散热部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风幕出风口。在冷风设备的水循环系统中加入主动制冷系统,可以增强冷风设备的制冷效果,延长制冷持续时间,并且,在冷风出口和散热风出口设置风幕出风口,可以形成隔离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的风幕,从而可以有效将主动制冷系统散出的热风与第一风扇的吹出的冷风隔离,有效防止两者混合造成出风冷热不均。

Cold air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风设备
本技术涉及家电
,具体涉及到一种冷风设备。
技术介绍
冷风设备,即可以吹出较低温度风,例如,冷风扇能吹出相比普通风扇更低温度的风,最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冷风设备利用水泵等装置抽水淋湿湿帘,进风通过湿帘吹出,吹出的风带有水雾,起到降温作用。为了进一步降低出风温度,通常在水箱中加入冰镇后的冰晶,然而,单个冰镇后的冰晶的有效吹冷风时间约为2到3小时,需要重新将冰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冰镇后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吹冷风,从而造成制冷时间持续短。为增加持续时间,采用主动制冷方式对冷风设备内的水进行制冷,然而,主动制冷将制冷器件的热量散出冷风设备,由于冷风设备为一体机,散热的热风可能会混合到冷风机吹出的冷风中,造成冷风机出风温度不均。因此,如何在延长冷风设备的制冷持续时间的同时避免出风温度不均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根据第一方面,本技术实例提供了一种冷风设备,包括:本体,至少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吹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水循环系统,具有湿帘,第一风扇的吹风经过所述湿帘进入所述第一风道;主动制冷系统,具有制冷部和散热部,所述制冷部与所述水循环系统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风幕出风口。可选地,所述风幕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共用所述第一风道。可选地,所述风幕出风口连通至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分立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幕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朝向所述第二风道一侧的尺寸小于背离所述第二风道的尺寸。可选地,冷风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可选地,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设置在所述湿帘的下方;冷罐,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水箱连接,设置在所述湿帘上方,通过第二管道将所述冷罐中的水输送至所述湿帘;泵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设置在所述水箱内。可选地,所述冷罐和/或所述水箱具有用于取放冰晶的可开/闭的窗口。可选地,所述主动制冷系统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所述制冷部和所述散热部;所述制冷部贴附在所述冷罐表面,所述制冷部贴附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壁以及所述制冷部贴附在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壁中的至少一个位置;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可选地,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冷风设备的水循环系统中加入主动制冷系统,可以增强冷风设备的制冷效果,延长制冷持续时间,并且,在冷风出口和主动制冷系统的散热风出口设置风幕出风口,可以形成隔离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的出风的风幕,从而可以有效将主动制冷系统30散出的热风与第一风扇的吹出的冷风隔离,有效防止两者混合造成出风冷热不均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2.第二出风口即散热风出风口设置内小口外大口的具有节流膨胀效应的散热孔,可以有效降低第二风道的温度,从而提高主动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温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冷风设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风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0,至少具有第一风道(图中未示出)和第二风道31,第一风扇(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风扇的吹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水循环系统20,具有湿帘21,第一风扇的吹风经过所述湿帘21进入所述第一风道;主动制冷系统30,具有制冷部和散热部,所述制冷部与所述水循环系统20接触,用于对水循环系统20中的水进行主动制冷,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风道31连通,通过第二风道31排出本体10外,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31的第二出风口32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风幕出风口40。风幕出风口40用来形成隔离第一出风口的出风和第二出风口32的出风的风幕,从而可以有效将主动制冷系统30散出的热风与第一风扇的吹出的冷风隔离,有效防止两者混合造成出风冷热不均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作为可选的实施例,第一风扇,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还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内,风幕出风口40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可以共用所述第一风道,风幕出风口40的出风可以由第一风扇提供。或者,风幕出风口40可以单独设置独立分到,风幕出风口40可以连通至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31分立设置。在风幕出风口40单独设置风道时,风幕出风口40吹出的风可以由第一风扇提供,此时,第一风扇可以覆盖第一风道和第三风道的出风口或进风口。在风幕出风口40单独设置风道时,风幕出风口40吹出的风还可以单独设置风扇,这样可以便于调节风幕的风速,使得风幕风速可以与冷风风速不同。可以增强隔离效果。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32与风幕出风口40的出风方向相同,具体的,第二出风口32吹出的风为热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32的出风方向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出风口32的出风方向可以朝向本体10的上方,如图1实线箭头所指的方向。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可以朝向本体10侧壁的任意方向,具体的,可以朝向前方,如图1黑色箭头所指的方向。风幕出风口40吹出的风可以向上。如图1虚线箭头所指的方向,风幕将侧壁的冷风与向上吹的热风隔离开来,可以避免冷风热风混合,保证用户吹到的风为冷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32吹的风还可以向下,或者,第二出风口32开设在侧壁上,与第一出风口出风方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风幕出风口40的出风方向还可以与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风幕出风口40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2之间,以隔离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2的出风,上述风幕出风口40设置位置只是示例性的进行说明,只要满足隔离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32的出风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为进一步增强主动制冷系统30的制冷效果,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冷风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风扇322,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31内第二出风口32,以提高空气流动速率。并且,第二出风口32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321,所述散热孔321朝向所述第二风道31一侧的尺寸小于背离所述第二风道31的尺寸。具体的,该散热孔321可以为锥形散热孔321,还可以为凸台式散热孔321。该散热孔321具有节流膨胀效应,有效降低散热风道即第二风道31的温度,从而提高主动制冷效率,进一步降低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散热孔321的形状只是示例性的进行说明,只要能够满足节流膨胀效应的散热孔321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水循环系统20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至少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吹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水循环系统,具有湿帘,第一风扇的吹风经过所述湿帘进入所述第一风道;主动制冷系统,具有制冷部和散热部,所述制冷部与所述水循环系统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风幕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至少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的吹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水循环系统,具有湿帘,第一风扇的吹风经过所述湿帘进入所述第一风道;主动制冷系统,具有制冷部和散热部,所述制冷部与所述水循环系统接触,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风幕出风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出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共用所述第一风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幕出风口连通至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分立设置。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风幕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冷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有至少一个散热孔,所述散热孔朝向所述第二风道一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召军巨姗陈志芳强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