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3169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由第一模块或者第二模块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连接而成,相邻模块之间通过后浇混凝土段连接;所述第一模块包括钢筋混凝土纵梁、对称设置在纵梁梁身两侧面的第一接头以及用于穿过锚杆的孔洞,第一接头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孔洞位于第一接头与纵梁的交叉部位、且垂直贯穿设置在纵梁梁身上;所述第二模块包括外轮廓为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设置在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中心位置的孔洞以及设置在预制件四个端部的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速度快、施工方便、效率高,现场施工使用时,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按需布置。

Prefabricated Quick-assembled Lattice Beam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
本技术涉及支护施工
,特别是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
技术介绍
我国平原地区面积并不多,现在大多数土建施工都在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完成,施工过程中都会遇到山体开挖、放坡等情况。目前,为了保证施工及使用的安全,都必须对边坡采取支护措施。传统的建筑边坡、公路及铁路边坡采用格构梁支护时,一般都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但采用现浇施工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地形多变时,施工难度较大,无法妥善处理各个交叉部位,格构梁整体质量不高;第二,格构梁钢筋安装完成后,混凝土浇筑时间较长,故而造成施工工期长;第三,在边坡斜面上支设模板,支设难度大,施工效率低。混凝土在浇筑振捣时极易出现梁体振捣不密实、跑模等质量问题。如混凝土塌落度控制不当或混凝土振捣过振,会造成整个斜梁滑塌,给混凝土施工带来很大的施工难度。第四,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需要大量工人,无法实现工业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要解决边坡地形多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效率低并且无法实现工业化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由第一模块1或者第二模块2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其特征在于:由第一模块(1)或者第二模块(2)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连接而成,相邻模块之间通过后浇混凝土段连接;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钢筋混凝土纵梁、对称设置在纵梁梁身两侧面的第一接头(11)以及用于穿过锚杆的孔洞,第一接头(11)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孔洞位于第一接头(11)与纵梁的交叉部位、且垂直贯穿设置在纵梁梁身上;所述第二模块(2)包括外轮廓为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设置在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中心位置的孔洞以及设置在预制件四个端部的第二接头(21),第二接头(21)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所述后浇混凝土段浇筑在相邻第一接头和/或第二接头的外露钢筋的外围。

【技术特征摘要】
1.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其特征在于:由第一模块(1)或者第二模块(2)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组合连接而成,相邻模块之间通过后浇混凝土段连接;所述第一模块(1)包括钢筋混凝土纵梁、对称设置在纵梁梁身两侧面的第一接头(11)以及用于穿过锚杆的孔洞,第一接头(11)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孔洞位于第一接头(11)与纵梁的交叉部位、且垂直贯穿设置在纵梁梁身上;所述第二模块(2)包括外轮廓为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设置在十字形的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中心位置的孔洞以及设置在预制件四个端部的第二接头(21),第二接头(21)内的钢筋伸出混凝土外;所述后浇混凝土段浇筑在相邻第一接头和/或第二接头的外露钢筋的外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其特征在于,纵梁梁身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三对第一接头(1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其特征在于,十字形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相邻两边夹角为75°-105°。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快装型格构梁体系,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涛季文君师恩来宋福渊贾强杨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