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2225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包括将生态浮床划分为水上种植区和水下种植区,水上种植区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一水上种植区、第二水上种植区和第三水上种植区,第一水上种植区上种植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二水上种植区种植中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三水上种植区种植中低秆型挺水植物;高秆型挺水植物和中高秆型挺水植物在7~8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一次收割,中低秆型挺水植物在6~8月份进行一次收割;水下种植区定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在11~12月份进行一次收割。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确保生态浮床具有常年持续的污染净化效果,可阻隔杂草特别是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还可以有效防止植物倒伏。

A Method of Configu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Pla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污染治理与水体生态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生态浮床是由现代农艺无土种植技术衍生而来的一种水生态修复技术,通常也被称为生态浮岛、生物浮床、人工浮床、人工浮岛或生物浮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推进,这种被誉称为“水上花园”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我国许多地区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就工程措施而言,生态浮床与自然植物净化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浮床采用了轻质材料使水生植物固定并高密度地浮于水面生长。这一技术手段赋予了浮床技术殊多优势,主要体现在:(1)植物种类、设置区等选择空间大,如设置在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深水区;(2)受水位变化、水深、水流等影响很小;(3)易与水景观结合进行整体设计,观赏性拓展空间大。植物是生态浮床系统最为重要的构建和功能要素之一,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生态浮床的污染净化能力及长效性、水体生态恢复潜力和生态景观效果。但目前我国所开发和应用的生态浮床普通存在植物配置比较随意,管理方法比较粗放,往往只侧重于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净化能力和观赏性,忽略了对水体生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生态浮床划分为水上种植区和水下种植区,水上种植区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一水上种植区、第二水上种植区和第三水上种植区,第一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生态浮床中心位置,第二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第一水上种植区外周围,第三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第二水上种植区外周围,第一水上种植区上种植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二水上种植区种植中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三水上种植区种植中低秆型挺水植物;高秆型挺水植物和中高秆型挺水植物在7~8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一次收割,中低秆型挺水植物在6~8月份进行一次收割;水下种植区设置在生态浮床外围边框水下0.5~1.5m处,水下种植区定植沉水植物,定植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生态浮床划分为水上种植区和水下种植区,水上种植区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一水上种植区、第二水上种植区和第三水上种植区,第一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生态浮床中心位置,第二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第一水上种植区外周围,第三水上种植区设置在第二水上种植区外周围,第一水上种植区上种植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二水上种植区种植中高秆型挺水植物,第三水上种植区种植中低秆型挺水植物;高秆型挺水植物和中高秆型挺水植物在7~8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一次收割,中低秆型挺水植物在6~8月份进行一次收割;水下种植区设置在生态浮床外围边框水下0.5~1.5m处,水下种植区定植沉水植物,定植方法为:将沉水植物定植在土工席垫上,得到土工席垫植生体,土工席垫植生体一端与生态浮床外围边框连接,土工席垫植生体另一端与加重体连接,土工席垫植生体沉入水下;沉水植物在11~12月份进行一次收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浮床植物的配置及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水上种植区中的高秆型挺水植物的初始种植密度为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玉成王志荣郑良燕庄倩倩张肖剑蔡飞翔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