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织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1745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织夹,包括外管组件和位于所述外管组件内的夹持组件,所述外管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座、固定帽以及远端弹簧管,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子本体、连接片、定位件和钢丝扣以及操作手柄和钢丝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在人体内方便的根据各角度需要进行旋转,同时,当组织夹定位成功后,可以通过操作手柄拉动钢丝绳进行拉脱,让组织夹闭合的组织留在人体内部,进行有效的闭合治疗。

A tissue cl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织夹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组织夹。
技术介绍
近年来内窥镜组织闭合技术因其创伤性小,组织闭合生长速度快,再出血发生频率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特点,已经成为患者急性消化道组织创伤面修复,止血等手术治疗最有效、最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内窥镜下金属组织夹是较为广泛应用的组织闭合手段之一,对恰当病例进行熟练的操作,可以有效的进行组织闭合生长和预防组织再撕裂,减少不良反应,大大提高消化道组织撕裂、出血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组织夹的闭合原理与外科手术组织缝合或结扎相同,均为物理机械方法,利用组织夹闭合时产生的机械力,将其周围的组织及出血血管一并闭合结扎,从而闭合组织及出血部位,以阻断血流闭合组织,达到闭合生长的目的,适用于非静脉曲张性活动性组织撕裂出血及可见组织分开病变的切割以后组织闭合生长的治疗。但是现有的组织夹,夹子的放置和固定都不方便,急需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组织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发展,提供一种组织夹。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组织夹,包括外管组件和位于所述外管组件内的夹持组件,所述外管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座、固定帽以及远端弹簧管,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子本体、连接片、定位件和钢丝扣以及操作手柄和钢丝绳;所述夹座前端设有固定销轴,所述夹子本体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两个所述夹持臂尾端通过连接片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沿所述夹座上的滑槽内往复运动,构成所述夹子本体的开闭;所述定位件的末端设有弯钩结构,所述夹座上设有与所述弯钩结构适配的定位孔;所述钢丝扣前端绕设在活动销轴上,所述活动销轴穿过所述定位件;所述固定帽内设有弹簧及弹簧卡扣,所述夹座和所述固定帽具有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并且所述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设有可容纳所述弹簧卡扣的卡槽;所述弹簧卡扣将所述夹座与所述固定帽连接。进一步,两个所述夹持臂的咬合远端呈锯齿形配合,闭合后呈球形端面。进一步,所述固定帽的内径和远端弹簧管的内径均大于所述钢丝扣的最大外径。进一步,所述远端弹簧管尾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操作手柄滑脱的限位环。进一步,所述夹持臂的侧面由远端至近端呈渐宽的结构。进一步,所述夹座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0mm。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在人体内方便的根据各角度需要进行旋转,同时,当组织夹定位成功后,可以通过操作手柄拉动钢丝绳进行拉脱,让组织夹闭合的组织留在人体内部,进行有效的闭合治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变化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变化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三变化状态示意图;图5为图4中局部放大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有必要理解的是,“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目标仅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一种组织夹,如图1-5所示,包括外管组件和位于所述外管组件内的夹持组件,所述外管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座3、固定帽6以及远端弹簧管7,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子本体1、连接片2、定位件4和钢丝扣5以及操作手柄13和钢丝绳14;所述夹座3的长度等于150mm,可以方便用于操作较深部位的组织;所述夹座3前端设有固定销轴9,所述夹子本体1由两个夹持臂1A、1B构成,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尾端通过连接片2A、2B与所述定位件4连接,沿所述夹座3上的滑槽内往复运动,构成所述夹子本体1的开闭。如图1所示,所述远端弹簧管7尾端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操作手柄13滑脱的限位环15,不仅可以防止所述操作手柄13从所述夹座3上滑脱,还可以在不需要使用本组织夹时将其挂起收纳。如图2所示为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的张开状态,此时可以将组织夹对准需要夹持的人体组织部位,根据需要可以转动手柄,由此可以带动组织夹本体的转动。如图3所示,当找准组织夹持部位以后,向后活动手柄,操作钢丝绳13,此时,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连接片2A、2B及定位件4形成的轨道后撤,同时所述夹子本体1闭合;所述夹持臂1A、1B的侧面由远端至近端呈渐宽的结构,可增加所述组织夹的根部强度,保证正常使用的可靠性,所述近端是指靠近操作手柄的一端,所述远端是指靠近目标病灶的一端。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帽6的内径和远端弹簧管7的内径均大于所述钢丝扣5的最大外径,这样可以使得脱离后的组件在所述钢丝绳14的牵引力下进入所述远端弹簧管7内,减少对人体和内窥镜腔道的伤害。如图5所示,所述定位件4的末端设有弯钩结构4a、4b,所述夹座3上设有与所述弯钩结构4a、4b适配的定位孔8;当所述夹持臂1A、1B移动使得所述定位件4末端的弯钩结构4a、4b卡扣在所述定位孔8内时,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处于锁定闭合位置,由此便形成双保险,保证所述夹子本体1在锁定状态下稳定,不会再次突然释放再张开;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的咬合远端呈锯齿形配合,使两个所述夹持臂的钳头端同步吻合,以保证所述夹子本体1夹合后的有效性;两个所述夹持臂1A、1B的咬合远端闭合后呈球形端面,以保护内窥镜腔道;所述钢丝扣5前端12绕设在活动销轴10上,所述活动销轴10穿过所述定位件4,当在所述钢丝扣5上施加的拉力达到预定值35~40N时,所述钢丝扣5拉直与所述活动销轴10脱离,所述钢丝扣5与所述活动销轴10脱离后,所述夹子本体1的后部固定在所述夹座3内;所述固定帽6内设有弹簧(图中未画出)及弹簧卡扣11,所述夹座3和所述固定帽6具有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并且所述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设有可容纳所述弹簧卡扣11的卡槽;所述弹簧卡扣11将所述夹座3与所述固定帽6连接,当在所述弹簧卡扣11上继续施加的拉力达到20~30N时,所述钢丝扣5和所述弹簧卡扣11产生形变拉直脱离卡槽,所述夹座3与所述固定帽6相互分离。上述运动轨迹在所述连接片2的作用下,不仅保证所述夹子本体1的运动顺畅,也保证所述夹子本体1在受力状态下产品的完整性及机械性,并且达到设计开口的尺寸要求。使用时,在内窥镜的辅助监视作用下,将所述夹子本体1输送到指定的目标病灶位置,将操作手柄13旋转至合适的角度,然后向后拉动所述操作钢丝绳14,所述夹子本体1有效夹持撕裂组织或者血管组织并与所述固定帽6分离,遗留在患者体内。上述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较优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饰、修改及替代变化,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织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组件和位于所述外管组件内的夹持组件,所述外管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座、固定帽以及远端弹簧管,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子本体、连接片、定位件和钢丝扣以及操作手柄和钢丝绳;所述夹座前端设有固定销轴,所述夹子本体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两个所述夹持臂尾端通过连接片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沿所述夹座上的滑槽内往复运动,构成所述夹子本体的开闭;所述定位件的末端设有弯钩结构,所述夹座上设有与所述弯钩结构适配的定位孔;所述钢丝扣前端绕设在活动销轴上,所述活动销轴穿过所述定位件;所述固定帽内设有弹簧及弹簧卡扣,所述夹座和所述固定帽具有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并且所述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设有可容纳所述弹簧卡扣的卡槽;所述弹簧卡扣将所述夹座与所述固定帽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织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组件和位于所述外管组件内的夹持组件,所述外管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座、固定帽以及远端弹簧管,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夹子本体、连接片、定位件和钢丝扣以及操作手柄和钢丝绳;所述夹座前端设有固定销轴,所述夹子本体由两个夹持臂构成,两个所述夹持臂尾端通过连接片与所述定位件连接,沿所述夹座上的滑槽内往复运动,构成所述夹子本体的开闭;所述定位件的末端设有弯钩结构,所述夹座上设有与所述弯钩结构适配的定位孔;所述钢丝扣前端绕设在活动销轴上,所述活动销轴穿过所述定位件;所述固定帽内设有弹簧及弹簧卡扣,所述夹座和所述固定帽具有相互嵌入重叠的部分,并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炜徐君平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富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