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181605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0 1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其特征在于该氰类毒物急救剂的组成及质量比如下:亚硝酸异戊酯5~10;乙醇0~10。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氰类毒物急救剂制备方法,该方法特征在于,常温下将两组分混合、摇匀和定量封装于气雾剂或喷雾剂容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氰类毒物急救的可抢救中毒剂量由现有技术的不足2mg/kg体重提高到4.5mg/kg体重,确保了三防教育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氰类毒物急救喷剂还可用作心绞痛、硫化氢中毒急救药物。

Emergency spray for cyanide poisoning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亚硝酸异戊酯气雾剂和喷雾剂急救药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氢氰酸和氯化氰是外军装备的全身中毒性毒剂。这两种毒剂结构不同,但作为化学武器使用,有以下共同特点。⑴同属致死性毒剂。均可造成严重杀伤后果,引起大量减员。⑵均具有速杀性。在野战条件下能造成很高染毒浓度,中毒者即使吸入一二口,也可很快丧失意识,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闪电性中毒后果使减员更加突然大量地发生。⑶以呼吸道作为中毒途径。氯化氰典型中毒者以肺刺激、肺水肿为特征。⑷氢氰酸易溶于氯化氰。毒剂可相互配伍以混合毒剂使用,给毒剂判断和抢救工作带来更大困难。⑸装备数量大。来源广,战争潜力很大。二次危害十分严重。氢氰酸、氯化氰毒剂及其氰化物在民用工业用途十分广泛,如用于电镀、化工、高分子合成、黄金提纯,仅乌鲁木齐某化工厂年氰化物使用量达8500千克,库存3000千克等。由此可见,对氢氰酸和氯化氰中毒急救工作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⑹同属氰类毒剂毒物,但急救复杂。现有急救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为易挥发液体,用小型玻璃材质的安瓿瓶熔封储存备用,如某单位配发的三防教育箱中装备有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使用时将安瓿瓶包于薄手帕内,压破,由鼻腔吸入。因效果太差,故该药品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的商品名称“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京益)”的适应症/功能主治为硫化氢中毒、心绞痛,未将抗氰类毒物列入其中。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开启困难,容易引起伤害;二是该液体遇光分解,安瓿瓶内压升高爆裂,损坏率很高,抽查中安瓿瓶无一完好的情况比较多见;三是急救效果差,如三防教育箱说明书对抗氰类中毒的动物必须同时肌肉注射3%亚硝酸钠10ml和25%硫代硫酸钠50ml,同时采用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并人工呼吸4项措施才能使一部分动物救活。并且可抢救的动物中毒剂量限定在不足2mg/kg体重,而这一中毒剂量没有达到动物的致死剂量,因此动物在作为未抢救而应该中毒、预期死亡的对比例时并不能全部死亡;而由于个体差异,经过急救的动物,预期救活的却因急救药品效率低下,不能被救活。收不到三防教育急救比对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氰类毒物中毒急救药品不易携带、急救时人员易受玻璃碎屑伤害、安瓿瓶破损率高、急救效率低下和战场操作需要肌肉注射多种急救药物、人工呼吸效果不佳带来的可抢救剂量低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氰类毒物急救剂。本专利技术另外提供了所述氰类毒物急救剂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本专利技术氰类毒物急救剂抗心绞痛、抗硫化氢应用。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氰类毒物急救剂,其特征在于该氰类毒物急救剂的组成及质量比如下:亚硝酸异戊酯5~10乙醇0~10。优选地,所述氰类毒物急救剂,其特征在于该氰类毒物急救剂的组成及质量比如下:亚硝酸异戊酯5乙醇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氰类毒物急救剂制备方法。该方法特征在于,常温下将两组分混合,通过盖体上的阀门直接注入盖有定量阀门的空铝厅瓶中即可。本专利技术还进一步提供了所述氰类毒物急救剂作为抗心绞痛、抗硫化氢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从以下说明性实施例将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在常温下,按亚硝酸异戊酯50g、乙醇100g混合,通过盖体上的阀门直接注满盖有定量阀门的空铝厅瓶中即可。喷雾剂外形尺寸直径22mm、高度85mm;全重25g,净装量15ml,每喷0.12ml。该急救剂用法:手动按压喷雾剂的同时深深吸入喷出的气雾;每次2喷~3喷。相隔2min~5min后视情再次使用,不超过6次为宜。急救后注意观察或遵医嘱。实施例2动物试验。选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品种的健康兔群,每组为8只,以下同,本专利技术不再说明。本实施例采用2.5kg~2.7kg青紫蓝兔。按照三防教育箱《肌肉注射的中毒与急救实验》方法提供的中毒剂量2mg/kg体重进行兔子肌注氰化钾中毒急救试验。但急救措施由三防教育箱说明书的同时采取3种措施即肌肉注射3%亚硝酸钠10ml和25%硫代硫酸钠50ml,同时人工呼吸共3项措施改为只是吸入亚硝酸钠喷雾剂1种措施。试验结果对比列于表1。实施例3动物试验。按照实施例2所示相同过程进行。不同之处是中毒剂量提高至4.5mg/kg体重。动物试验结果列于表2。实施例4动物试验。按照实施例3所示相同条件方法进行。不同之处是抢救时机改在动物倒地之后。动物试验结果列于表3。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⒈现有技术的氰类毒物解毒药效果起效慢不稳定,必须采取肌肉注射3%亚硝酸钠和25%硫代硫酸钠,同时进行人工呼吸等配套方法,才有可能救活2mg/kg的兔子。对于效果不稳定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意见不统一。有的认为是药物自身特性,有的归于动物个体差异,有的在人工呼吸动作要领及抢救时机上找原因。本专利技术则意外发现是药物吸收率低所致,提出了单纯使用亚硝酸异戊酯自救互救的观点。并使可获得救活的兔子中毒剂量由2mg/kg提高到4.5mg/kg。该剂量下不抢救的兔子全部死亡,采用本专利技术急救的兔子全部存活,这就确保了三防教育急救对比试验的效果。急救效果上的突破,反映了本专利技术的实用价值。⒉给药方式独特,急救效果理想。现有技术的安瓿瓶使用时将安瓿瓶捏碎,放在中毒者的鼻腔前,药物挥发时靠中毒者的呼吸把药物蒸气吸入肺部。试验表明,急救药单靠挥发,一是吸入率低,二是挥发的蒸气分子小于1μm,进入并悬浮肺泡内,易被呼出而不易被肺泡壁吸收,导致了急救效果不稳定。本专利技术采用雾化喷射的方式给药,首先喷出的急救剂几乎全部进入口部,施药方向精准,单位时间内吸入的解毒药量增加;其次,药物以气溶胶态喷出,不同粒径的药物微粒被不同吸收特点的呼吸道部位吸收,呈全程吸收状态,与蒸气或气雾剂相比,药物微粒变大易被上呼吸道和肺泡壁吸收,故有良好稳定的急救效果。⒊结构合理,便于携带使用。安瓿瓶在制作时考虑了使用者容易捏破等因素,因而带来了运输和携带时容易损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单人携带使用方便,能及时有效用药自救,有效遏制闪电性中毒造成的突然大量减员。⒋本专利技术解决了速效致死性氰类毒剂毒物急救难和预防难的问题。急救难表现在该类毒剂致死剂量很低,通过血液使机体中毒缺氧,发作时间短、来势猛,发作时表现为强直性痉挛;速杀性特点使传统的急救药物肌肉注射等个人自救方法难以实施,伤员在得到他人急救时又往往失去宝贵的抢救时机。预防难,国内外至今没有预防药的报道,本专利技术不打针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可反复使用近百次,容易被中毒人员心理接受,特别是群体性自救互救效果好。⒌专利技术意外发现,确保急救效果的重要时机是动物倒地这一重要信号和时间节点。这为战场急救决策和提高存活率提供了重要依据。⒍专利技术意外发现,对于挥发性急救药物,吸收率由高到低的施药手段依次是喷雾剂、气雾剂、自然挥发的蒸气。这是因为喷雾剂和气雾剂相比,不仅每次的量容易把握,而且初始微粒较大,许多被上呼吸道滞留,吸收一部分的同时,由于药物自身的挥发作用,喷雾剂的雾化微粒粒径分布较其他手段更为丰富,因而对应人体包括动物呼吸器官的可吸收敏感部位更多,即吸收面积更大,吸收效果更快更充分,吸收后不会因为微粒太小而呼出。而三种施药手段中,蒸气分子最小,虽然能深入肺泡的内部,但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即流失的也最多。气雾剂介于喷雾剂和蒸气之间。⒎基于上述机理认识突破,本专利技术作为抗心绞痛、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亚硝酸异戊酯及其喷剂在制造氰类毒物中毒急救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亚硝酸异戊酯及其喷剂在制造氰类毒物中毒急救药物中的应用。2.一种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药品,其特征在于该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药品的组成及质量比如下:亚硝酸异戊酯5~10乙醇0~10。3.权利要求1所述氰类毒物中毒急救喷剂药品,其特征在于该氰类毒物中毒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云张昊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九零八一部队防化修理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