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
本申请涉及防空减灾科学
,尤其涉及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为了避免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和利用暴雨水资源,设置调蓄池或分洪区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削减峰值流量的调蓄池主要由调蓄池、渠道、进水溢流堰和排水闸(或泵站)组成。进水溢流堰位于调蓄池范围渠道的上游段,任务是将渠道的超额流量分洪到调蓄池,使渠道的流量控制在安全流量范围内。排水闸位于调蓄池范围渠道的下游段,任务是在洪水来临之前预留调蓄池或分洪区的存水空间,如果渠道下游段水位比调蓄池的水位低,则开闸放掉调蓄池的存水;如果渠道下游段水位比调蓄池的水位高,则开启泵站强排调蓄池的存水。现行技术要求进入调蓄池的流量是高峰流量,没有说明进入调蓄池的流量必须是超额流量,致使高峰流量中非超额的流量也进入调蓄池,增加了调蓄池的负担,难免调蓄池发生对渠道或管道溢流排水,呈现水库“上吞下吐”的调洪模式(以下简称水库模式),水库模式削减的峰值流量为入池峰值流量减出池峰值流量。而调蓄池只是储存超额流量的调洪模式 ...
【技术保护点】
1.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圣维南基本微分方程组1.1以及1.2在Δt时段简化为水量平衡方程式1.3、动力方程式1.4和动力方程式1.5后求解得到水位;增加区间入流量、出流量的方程式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圣维南基本微分方程组1.1以及1.2在Δt时段简化为水量平衡方程式1.3、动力方程式1.4和动力方程式1.5后求解得到水位;增加区间入流量、出流量的方程式如下:其中,以上各式中:dL为渠段长;Δt为时段;Z为水位;Q为流量,q为区间入流流向,R为区间分流流量;W为渠段容积,渠段蓄水增量ΔW=(W2-W1);ΔZ为渠段,Q为渠段平均流量;K为渠段平均流量模数;各量脚注1、2分别为时段初s-1、时段末s的时刻;g为水位重力加速度;v为流速;渠段蓄水增量ΔW1是在时段Δt内渠段总入流量与总出流量的差值,即由入流过程Q上1~Q上2与出流过程Q下1~Q下2所包围的水体;渠段蓄水增量ΔW2是在时刻t1的渠段水面线Z上1~Z下1和时刻t2的河段水面线Z上2~Z下2所包围的水体;在计算断面为n时,需要有n-2个断面流量计算关系式求解方程;若以下游起始断面的编号为i=1,依次往上游的断面编号则为i=2、i=3…i=n-2、i=n-1、i=n;当断面编号1<i<n时,若断面流量和渠段蓄水增量用二维数组表示,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1.3,则断面i-1与断面i之间、断面i与断面i+1之间考虑渠段区间入流、出流影响时的水量平衡关系式分别为式1.6、式1.7:(Q(i,s)+Q(i,s-1))-(Q(i-1,s)+Q(i-1,s-1))+(q(i-1,s)+q(i-1,s-1))-(R(i-1,s)+R(i-1,s-1))=2ΔW(i-1,i)/Δt……………………………………………………………………(式1.6)(Q(i+1,s)+Q(i+1,s-1))-(Q(i,s)+Q(i,s-1))+(q(i,s)+q(i,s-1))-(R(i,s)+R(i,s-1))=2ΔW(i-1,i)/Δt……………………………………………………………………(式1.7)基于方程式1.6、方程式1.7得到方程式1.8:2(Q(i,s)+Q(i,s-1))-(Q(i-1,s)+Q(i-1,s-1))-(Q(i+1,s)+Q(i+1,S-1))+(q(i-1,s)+q(i-1,s-1))-(q(i,s)+q(i,s-1)-(R(i-1,s)+R(i-1,s-1))+(R(i,s)+R(i,s-1))=2(ΔW(i-1,i)-ΔW(i,i+1))/Δt……………………………………………………………………(式1.8)若令:aqujq=[(Q(i-1,s))+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佐道,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