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9166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外囊、内囊、引流管和排流管,外囊和内囊通过设置在内囊上的开口连通,引流管的一端与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外囊,引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入内囊的第一单向阀;排流管的一端与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外囊与外界环境连通,排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出内囊的第二单向阀,外囊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挤压外囊可在外囊和内囊内形成负压,以便进行引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封闭式引流装置集排气、集液功能于一体,省去了密封瓶和多根导管的连接,从而结构更简单,更便于操作和携带,从而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适用于急救现场及野外环境。

A Closed Drainag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封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患者体内病患处,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病患处的积液,使得病患处重新恢复机能。以胸腔的封闭式引流为例,将引流管一端放入患者胸腔,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胸腔内的气体或积液,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胸腔封闭式引流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引流,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胸腔引流装置由1个、2个、3个或更多数量的密封瓶组成(见附图1~3),利用导管连通各密封瓶和胸腔进行引流,但其连接结构复杂、体积大,不便于携带,从而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不能适用于急救现场及野外环境,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方案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以解决引流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携带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外囊、内囊、引流管和排流管,其中,所述外囊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所述内囊设置在所述外囊的内部,所述内囊上开设有与所述外囊的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入所述内囊的第一单向阀;所述排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排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出所述内囊的第二单向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与所述内囊连通的引流容器,用于收集所述引流管引出的液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容器包括引流袋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引流袋和所述内囊,所述引流袋可拆除更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内囊的底部连接,所述引流管和所述排流管均连接于所述内囊的中上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内囊的顶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引流管与所述内囊的连接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排流管和所述内囊的连接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囊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限压阀,所述限压阀在所述外囊内部负压过大时打开,以便外界气体进入所述外囊的内部对负压进行调节。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囊与人体贴靠的一面为弧形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囊的外部还设置有挂接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提供了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外囊、内囊、引流管和排流管,外囊和内囊通过设置在内囊上的开口连通,引流管的一端与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外囊,引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入内囊的第一单向阀;排流管的一端与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外囊与外界环境连通,排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出内囊的第二单向阀外囊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挤压外囊可在外囊和内囊内形成负压,以便进行引流,本技术的封闭式引流装置集排气、集液功能于一体,省去了密封瓶和多根导管的连接,从而结构更简单,更便于操作和携带,从而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适用于急救现场及野外环境。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由1个瓶组成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图2为现有技术中由2个瓶组成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图3为现有技术中由3个瓶组成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图4为本技术的封闭式引流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现有的封闭式引流装置通常由1个瓶、2个瓶、3个瓶或更多数量的瓶组成,其中常见的1个瓶、2个瓶或3个瓶组成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图1~3分别依次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由1个瓶、2个瓶和3个瓶组成的封闭式引流装置,以下均以封闭式引流装置用于胸腔封闭式引流治疗为例进行原理和结构说明,对于1个瓶的引流装置10,参考图1,该封闭式引流装置引流时,水封瓶11的引流管12必须插入水中(一般是2cm),通过排气管13排气,插入过深不利于排气,因为插得越深压力越大,那么患者内的气体出来就越困难。随着水封瓶11内引流液的积聚,液面会上升,相对而言引流管12在水里的深度就越深,气体漏出变得困难,妨碍了肺的扩张,所以操作时需要随时调整导管插入的深度或去除瓶内的液体,引流操作较为繁琐和麻烦。对于2个瓶的引流装置20,参考图2,2个瓶分别为收集液体瓶21和水封瓶22,即使引流液体较多,也只是停留在收集液体瓶21里,不会影响水封瓶22的功能,所以无需随时调整水封瓶22插管的深度。但2个瓶的引流装置20不设置有限压瓶,当患者经过1周的闭式引流肺仍无明显复张时,需要采用负压持续吸引治疗,负压吸引需要有一个“限制压力”的瓶,否则可能导致负压过大而造成肺部损伤,图2所示的2个瓶的封闭式音量装置20不具备该功能。而对于3个瓶的引流装置,参考图3,3个瓶的引流装置30将收集瓶31、水封瓶32、限压瓶33集于一身,收集瓶31、水封瓶32与图2所示的2个瓶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同理,而限压瓶33的设置,可实现负压吸引,当不需要负压吸引时,限压瓶无需连接负压,直接接通大气压便可。当需要负压吸引,可将限压瓶的吸引口与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同时要在限压瓶内倒入水来限压,通常使限压管的深度为8-12cm。如果吸引机形成的负压过大,则空气由压力调节管进入限压瓶,保持了压力的安全恒定,因此胸腔所承受的吸引负压不会超过设置值,可避免过大的负压吸引对肺的损伤。目前图3所示的3个瓶的引流装置应用较为广泛。上述的封闭式引流装置,1个瓶的引流装置10操作麻烦并且功能单一,2个瓶的引流装置20操作简单但不能实现负压调节,3个瓶的引流装置30虽然操作简单功能能齐全,但连接结构复杂,并且上述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均存在连接结构复杂、体积大,不便于携带的问题,从而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不能适用于急救现场及野外环境。图4为本技术的封闭式引流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以下以该封闭式引流装置用于胸腔封闭式引流的治疗为例进行原理和结构说明,本技术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外囊1、内囊2、引流管3、排流管4和引流容器5,其中:外囊1和内囊2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内囊2设置在外囊1的内部,形成双层弹力气囊结构,内囊2上开设有与外囊1连通的开口2a,内囊2通过该开口2a于外囊1连通;引流管3的一端与内囊2连通,另一端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内囊、引流管和排流管,其中,所述外囊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所述内囊设置在所述外囊的内部,所述内囊上开设有与所述外囊的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入所述内囊的第一单向阀;所述排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排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出所述内囊的第二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内囊、引流管和排流管,其中,所述外囊为具有弹性的封闭囊;所述内囊设置在所述外囊的内部,所述内囊上开设有与所述外囊的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引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入所述内囊的第一单向阀;所述排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内囊连通,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囊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排流管内设置有用于供气体或液体单向流出所述内囊的第二单向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内囊连通的引流容器,用于收集所述引流管引出的液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容器包括引流袋和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引流袋和所述内囊,所述引流袋可拆除更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闭式引流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仁芳张生义左顺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