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和印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79005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包括从外向内的薄膜层、凹版印刷层、喷墨识别码层和复合内层。所述薄膜层采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薄膜层的印刷面进行电晕处理;凹版印刷层印刷在经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层的内侧面。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聚乙烯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或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流延聚丙烯薄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正向数码喷墨印刷工艺与正向凹版印刷工艺相结合,可实现一袋一识别码,且识别码在材料内侧面清晰可识别,可取代现有市场上的不干胶表面、纸表面的印刷图案,可有效避免识别码在使用、流通过程中出现损伤、图案残缺等现象造成的无法扫描。

An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Layer and Printing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C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和印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方法,具体是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和印刷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通过二维码扫描识别商品真伪、付款、链接网络等方法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二维码也广泛的应用于商品外包装上的识别条码。但是由于凹版印刷的图案内容是由印刷版面的图案所决定的,对于批次外包装产品上的识别条码都是一样的,其无法实现一袋一识别码。且现有市场上采用不干胶表面、纸表面的印刷图案,识别条码在使用、流通过程中容易发生损伤、图案残缺等现象,造成无法扫描识别码。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和印刷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和印刷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包括从外向内的薄膜层、凹版印刷层、喷墨识别码层和复合内层。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薄膜层采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薄膜层的印刷面进行电晕处理;凹版印刷层印刷在经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层的内侧面。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聚乙烯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或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流延聚丙烯薄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2μm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为18μm;所述凹版印刷层的墨层厚度是1-3μm,喷墨识别码层的墨层厚度是2-5μm;复合膜的厚度是80-100μm。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薄膜层内侧表面进行电晕处理达到48达因/㎡;步骤二:采用正向凹版印刷系统完成凹版印刷层的图案印刷;凹版印刷层使用的油墨添加助剂为:油墨增强剂DSY-21和表面活性剂BRT-3,油墨添加助剂的添加量为1-1.5%,凹版印刷层的印刷温度50℃;步骤三:采用正向数码喷墨印刷系统完成喷墨识别码层的印刷;步骤四:采用干式复合机,用双组分聚氨酯胶将印刷了喷墨识别码层和凹版印刷层的薄膜层与复合内层复合,且薄膜层通过具有凹版印刷面、识别码的一面与复合内层的铝箔面复合连接,双组分聚氨酯胶的烘干温度依次设定50℃、60℃、70℃、80℃,烘箱风量全部设定为2500m³/h,烘干后的胶水面和铝箔面进行复合,即得成品。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薄膜层上涂布双组分聚氨酯胶,涂布量为3-4g/㎡。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喷墨识别码层采用橡塑型油墨;喷墨识别码层的喷墨工艺条件:速度90-100m/mim,油墨使用时间12小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将正向数码喷墨印刷工艺与正向凹版印刷工艺相结合,可实现一袋一识别码,且识别码在材料内侧面清晰可识别,可取代现有市场上的不干胶表面、纸表面的印刷图案,可有效避免识别码在使用、流通过程中出现损伤、图案残缺等现象造成的无法扫描。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识别码防伪印刷层的截面示意图。其中:1-薄膜层;2-凹版印刷层;3-喷墨识别码层;4-复合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包括从外向内的薄膜层1、凹版印刷层2、喷墨识别码层3和复合内层4;所述薄膜层1采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2μm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为18μm;薄膜层1的印刷面进行电晕处理;所述凹版印刷层2的墨层厚度是1-3μm,凹版印刷层2印刷在经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层1的内侧面;喷墨识别码层3的墨层厚度是2-5μm;复合内层4采用铝箔与聚乙烯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或复合内层4采用铝箔与流延聚丙烯薄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复合膜的厚度是80-100μm;所述凹版印刷层2在正向凹版印刷系统上进行;喷墨识别码层3在正向数码喷墨印刷系统上进行;凹版印刷层2和喷墨识别码层3这两种印刷层是在二台不同类型的不同印刷方式的印刷机上完成的;喷墨识别码层3能透过薄膜层1和凹版印刷层2的层面显示出清晰的喷墨识别码图案;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薄膜层1内侧表面进行电晕处理达到48达因/㎡,以保证薄膜层1与凹版印刷层2油墨的结合牢度;步骤二:采用正向凹版印刷系统完成凹版印刷层2的图案印刷;在选定的固定图案(识别码)位置上通过版面网点控制,在此位置上能透过印刷油墨层扫描识别指定的识别码;采用特定制版工艺激光方法,选用40%网点的版面,使版面图案印刷转移的墨层效果能适用于喷墨印刷后识别码扫描的应用;凹版印刷层2使用的油墨添加助剂为:油墨增强剂DSY-21和表面活性剂BRT-3,油墨添加助剂的添加量为1-1.5%,凹版印刷层2的印刷温度50℃;步骤三:通过输入已设定的单一不同的识别码到数码控制电脑,再通过输出转换形成数码喷墨印刷指令,在设定的识别码固定图案位置进行单一性识别码数码的喷墨印刷,唯一个性化识别码的读取是透过薄膜1和凹版印刷层2在膜表面进行识别,采用正向数码喷墨印刷系统完成喷墨识别码层3的印刷;喷墨识别码层3采用橡塑型油墨,喷墨识别码层3的喷墨工艺条件:速度90-100m/mim,油墨使用时间12小时;以确保喷墨的均衡性、流动性,使印刷的识别码完好无损;步骤四:采用干式复合机,用双组分聚氨酯胶将印刷了喷墨识别码层3和凹版印刷层2的薄膜层1与复合内层4复合,且薄膜层1通过具有凹版印刷面、识别码的一面与复合内层4的铝箔面复合连接,薄膜层1上涂布双组分聚氨酯胶,涂布量为3-4g/㎡,双组分聚氨酯胶的烘干温度依次设定50℃、60℃、70℃、80℃,烘箱风量全部设定为2500m³/h,烘干后的胶水面和铝箔面进行复合,即得成品。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向内的薄膜层、凹版印刷层、喷墨识别码层和复合内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向内的薄膜层、凹版印刷层、喷墨识别码层和复合内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层采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薄膜层的印刷面进行电晕处理;凹版印刷层印刷在经电晕处理后的薄膜层的内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其特征在于,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聚乙烯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或复合内层采用铝箔与流延聚丙烯薄膜胶合形成的复合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识别码防伪印刷层,其特征在于,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2μm或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为18μm;所述凹版印刷层的墨层厚度是1-3μm,喷墨识别码层的墨层厚度是2-5μm;复合膜的厚度是80-100μm。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识别码防伪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薄膜层内侧表面进行电晕处理达到48达因/㎡;步骤二:采用正向凹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久诚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