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撑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978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椎间撑开器,以减小在撑开椎间隙的过程中对椎体终板的损害。椎间撑开器包括平行撑开钳体和撑开部,其中:平行撑开钳体包括铰接的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钳柄远端和第二钳柄远端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平行设置且可在第一钳柄与第二钳柄相对转动时靠近或远离;撑开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钳头远端和第二钳头远端的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第一片状体具有背对第二片状体的第一支撑面,第二片状体具有背对第一片状体的第二支撑面。

A kind of intervertebral distra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撑开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椎间撑开器。
技术介绍
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ObliqueLumberInterbodyFusion,简称OLIF)是较新的脊柱外科手术方式,该种手术方式入路损伤小,可植入体积更大的椎间融合器,有助于植骨骨性融合,并且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前凸及冠状面平衡,同时还可以间接减压,从而减少神经损伤及粘连。为了达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间接减压的目的,OLIF手术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将椎间隙撑开,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片状撑开器或者试模撑开器来撑开椎间隙。片状撑开器在使用时,需要将其扁平状的支撑片平插入两椎体之间,之后旋转90°将支撑片竖起,使支撑片的外轮廓边缘与两椎体上下终板抵接接触,以将椎间隙撑开;试模撑开器在使用时,则需要将其与拟置入的椎间融合器外形一致的试模直接打入两椎体之间,以此实现撑开椎间隙的目的。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对于片状撑开器来说,在撑开椎间隙时,支撑片的边缘始终与两椎体上下终板抵接,而支撑片又比较薄,终板与支撑片的接触面积就会很小,这样就会导致终板的局部压强过大,极易造成破损;对于试模撑开器来说,试模需要逐渐打入两椎体之间,而在初始打入时只有试模前端的局部区域与上下终板接触,因此该种撑开方式同样存在由于终板的局部压强过大而导致终板破损的风险;此外,片状撑开器和试模撑开器均有多种尺寸规格,在撑开椎间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逐级试用不同尺寸的撑开器,直至确定能够将椎间隙撑开的合适尺寸的撑开器,使得手术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撑开器,以减小在撑开椎间隙的过程中对椎体终板的损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撑开器,包括平行撑开钳体和撑开部,其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包括铰接的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柄远端和所述第二钳柄远端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和所述第二钳头平行设置且可在所述第一钳柄与所述第二钳柄相对转动时靠近或远离;所述撑开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头远端和所述第二钳头远端的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所述第一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片状体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一片状体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分别与拟置入椎间隙内的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表面。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片状体的宽度为18±0.5mm;和/或,所述第二片状体的宽度为18±0.5m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片状体的长度为40±0.5mm、45±0.5mm或者50±0.5mm;和/或,所述第二片状体的长度为40±0.5mm、45±0.5mm或者50±0.5m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片状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钳头的远端,所述第二片状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钳头的远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还包括呈X状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头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头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头铰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还包括齿条,所述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柄的近端铰接,另一端可与开设于所述第二钳柄的近端的穿过孔卡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齿条上标有刻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还包括调节螺杆以及与所述调节螺杆螺纹配合的锁紧螺母,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钳柄的近端铰接,另一端可穿过开设于所述第二钳柄的近端的通孔并与所述锁紧螺母螺纹联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钳柄的表面具有防滑纹;和/或,所述第二钳柄的表面具有防滑纹。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还包括弹簧片,所述弹簧片限位于所述第一钳柄和所述第二钳柄之间。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撑开器撑开椎间隙时,首先将撑开部插入两椎体之间,在插入时保持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形成的钳口处于闭合状态,这样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之间也较为贴近,使得撑开部的高度较小,因此可以减小插入过程中撑开部与椎体终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对椎体终板的损害;在将撑开部插入两椎体之间后,操作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使钳口逐渐张开,这样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之间的间距也随之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第一片状体的第一支撑面与上位椎体的终板抵接并对其施加向上的作用力,第二片状体的第二支撑面与下位椎体的终板抵接并对其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将两椎体的椎间隙逐渐撑开,可见,该方案椎间撑开器与两椎体终板之间始终为面接触,并且,由于第一支撑面与拟置入椎间隙内的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的形状相匹配,第二支撑面与椎间融合器的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这样,在将椎间隙撑开时,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与两椎体的终板之间也较为契合,保证了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对椎体终板施加相同的抵压作用力的情况下,该方案使得椎体终板承受的应力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在撑开椎间隙的过程中对椎体终板的损害;此外,该方案通过操作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即可调整撑开部的高度,因此撑开过程中无需更换撑开器,简化了手术过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椎间撑开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椎间撑开器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10-平行撑开钳体20-撑开部11-第一钳柄12-第二钳柄13-第一钳头14-第二钳头21-第一片状体22-第二片状体23-第一支撑面24-第二支撑面15-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7-齿条18-刻度19-弹簧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减小在撑开椎间隙的过程中对椎体终板的损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撑开器。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撑开器,包括平行撑开钳体10和撑开部20,其中:平行撑开钳体10包括铰接的第一钳柄11和第二钳柄12,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钳柄11远端和第二钳柄12远端的第一钳头13和第二钳头14,第一钳头13和第二钳头14平行设置且可在第一钳柄11与第二钳柄12相对转动时靠近或远离;撑开部20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钳头13远端和第二钳头14远端的第一片状体21和第二片状体22,第一片状体21具有背对第二片状体22的第一支撑面23,第二片状体22具有背对第一片状体21的第二支撑面24;第一支撑面23与拟置入椎间隙内的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的形状相匹配,第二支撑面24与椎间融合器的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表面。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远端”指该器械被操作时远离使用者的一侧,相应的,“近端”则指该器械被操作时靠近使用者的一侧。其中,第一钳柄11和第二钳柄12与第一钳头13和第二钳头14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不限,只要保证两钳头能够在两钳柄的带动下产生相对平移即可。例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平行撑开钳体10还包括呈X状铰接的第一连杆15和第二连杆16,第一连杆15的一端与第一钳头13铰接,另一端与第二钳头14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间撑开器,所述椎间撑开器应用于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撑开钳体和撑开部,其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包括铰接的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柄远端和所述第二钳柄远端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和所述第二钳头平行设置且可在所述第一钳柄与所述第二钳柄相对转动时靠近或远离;所述撑开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头远端和所述第二钳头远端的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所述第一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片状体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一片状体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分别与拟置入椎间隙内的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撑开器,所述椎间撑开器应用于腰椎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撑开钳体和撑开部,其中:所述平行撑开钳体包括铰接的第一钳柄和第二钳柄,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柄远端和所述第二钳柄远端的第一钳头和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和所述第二钳头平行设置且可在所述第一钳柄与所述第二钳柄相对转动时靠近或远离;所述撑开部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钳头远端和所述第二钳头远端的第一片状体和第二片状体,所述第一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片状体的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片状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一片状体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分别与拟置入椎间隙内的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椎间融合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为与上位椎体和下位椎体的终板相抵接的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状体的宽度为18±0.5mm;和/或,所述第二片状体的宽度为18±0.5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撑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状体的长度为40±0.5mm、45±0.5mm或者50±0.5mm;和/或,所述第二片状体的长度为40±0.5mm、45±0.5mm或者50±0.5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撑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骁行勇刚李志宇田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积水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