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8965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吸放装置包括吸放载体及真空发生器。其中,真空发生器包括发生器主体,发生器主体开设有气流通道及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排气口和连接口,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位于排气口和连接口之间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第二进气通道朝靠近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二进气通道分别与气流通道相连通。吸放载体贯穿开设有吸附通孔,连接口与吸附通孔连通。当往第一进气通道充气时,吸放载体吹出工件;当往第二进气通道充气时,吸放载体吸紧工件。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放装置借助发生器主体同时满足了一吸一放的需求,从而达到便捷上下料的目的。

Absorbing and Drawing Device and Its Vacuum Gen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真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文的进步,工业发展迅速,各种加工设备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日趋完善,抽真空设备是加工设备中常用到的设备之一。对于薄片状的工件而言,常采用真空吸附装置对其进行吸附以取料,或者释放以放料。传统的真空吸附装置包括真空发生器及吸嘴。一般的真空发生器包括拉瓦尔喷管,拉瓦尔喷管的内部具有气流通道、供气口、排气口和真空口,供气口与气流通道的一端连通,排气口与气流通道的另一端连通,真空口与气流通道的中部连通,吸嘴与真空口连通;故在对工件吸附时,供气口接入高流速的气体,高流速的气体顺着气流通道快速地从排气口处排出,从而使真空口处形成负压,因而使吸嘴处形成负压,以使得吸嘴借助负压而将工件吸附。正由于现有的真空吸附装置在接入高流速的气体时只能使吸嘴处形成负压,因此,在释放工件时,只能暂停接入高流速的气体,故使得工件的下料速度慢。更重要的是,对于尺寸小且能吸附面小的工件来说,例如但不限于此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用到的摄像头之镜头框架,由于此吸附面已超出吸嘴能吸附的范围,则导致现有的吸嘴无法对此类工件的吸放作动。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形成正负压以加速下料的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形成正负压以加速下料的真空发生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形成正负压以能够加速下料的吸放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真空发生器包括包括发生器主体,所述发生器主体开设有贯穿所述发生器主体两端的气流通道及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排气口和连接口,所述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位于所述排气口和连接口之间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朝靠近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分别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与所述排气口邻设,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与所述连接口的邻设。较佳地,发生器主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较佳地,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一填充流道及第二填充流道,所述第一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较佳地,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为环形,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呈间隔开的布置,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之间。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为至少两条,所有的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呈收拢状;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为至少三条,所有的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沿靠近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呈收拢状。较佳地,所述发生器主体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所述连接口位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部。较佳地,所述真空发生器还包括第一进气筒及第二进气筒,所述第一进气筒套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所述第二进气筒套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所述第一进气筒与所述发生器主体之间围成第一填充流道,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筒的侧壁还贯穿地开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填充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筒与所述发生器主体之间围成第二填充流道,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筒的侧壁还贯穿地开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相连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吸放装置包括包括吸放载体及前述的真空发生器,所述吸放载体贯穿开设有吸附通孔,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吸附通孔连通。较佳地,所述吸放载体开设有用于接纳吸附工件的接纳凹槽,所述吸附通孔为多个且各自位于所述接纳凹槽的槽底面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真空发生器借助发生器主体的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故当气源从第一进气通道进入时,高速气体经过倾斜的第一进气通道然后再进入气流通道,气体朝着连接口的方向前进,此时的连接口为正压状态,借助连接口,真空发生器与吸放载体连接,故连接口中的正压气体将吸放载体上的工件吹出;由于发生器主体的第二进气通道朝靠近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故当气源从第二进气通道进入时,高速气体经过倾斜的的第二进气通道然后再进入气流通道,气体朝着排气口的方向前进,最后从排气口排出,由于气源是高速流动,故与连接口邻设的那部分气流通道的气体被卷吸出排气口,故此时的连接口为负压状态,故与连接口连通的吸放载体上的工件则会被吸紧。故专利技术的吸放装置借助第一进气通道及第二进气通道的相互配合,当往第一进气通道充气时,吸放载体吹出工件;当往第二进气通道充气时,吸放载体吸紧工件,故本专利技术的吸放装置借助了一个发生器主体,同时满足了一吸一放的需求,从而达到便捷上下料的目的,尤其是针对小型工件时,本专利技术的的吸放装置又借助吸放载体上的吸附通孔,能够适用于将小型工件一吸一放的场合。除此之外,本专利技术的真空发生器及吸放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吸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吸放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吸放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吸放装置沿图3中的H-H剖切线剖后的的剖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吸放装置从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俯视图。图7是是图6中沿I-I剖切线剖切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的吸放装置100包括吸放载体20及真空发生器10,真空发生器10与吸放载体20连通。可理解的是,吸放载体20用于承载工件,借助本专利技术的真空发生器10吹出吸放载体10上的工件或吸紧吸放载体20上的工件。请参阅图1至7,本专利技术的真空发生器10包括发生器主体1、第一进气筒2及第二进气筒3。发生器主体1开设有贯穿发生器主体1两端的气流通道11及与气流通道11连通的排气口12和连接口13,发生器主体1内还开设有位于排气口12和连接口13之间的第一进气通道15及第二进气通道16,第一进气通道15朝远离排气口12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第二进气通道16朝靠近排气口12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第一进气通道15及第二进气通道16分别与气流通道11相连通。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发生器主体1包括第一部分1A及第二部分1B,第一部分1A与第二部分1B为分体式结构,从而使得发生器主体1的生产制作更加方便,降低加工成本;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A与第二部分1B为一体式结构,故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第一部分1A与第二部分1B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举例而言,第一部分1A与第二部分1B为卡合连接,但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通道15及第二进气通道16位于第一部分1A,排气口12位于第一部分1A的端部,连接口13位于第二部分1B的端部。可理解的是,排气口12所在的第一部分1A的端部与连接口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发生器主体,所述发生器主体开设有贯穿所述发生器主体两端的气流通道及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排气口和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位于所述排气口和连接口之间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朝靠近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分别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发生器,包括发生器主体,所述发生器主体开设有贯穿所述发生器主体两端的气流通道及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排气口和连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位于所述排气口和连接口之间的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朝靠近所述排气口的方向由外向内倾斜,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分别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与所述排气口邻设,所述第二进气通道与所述连接口的邻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主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主体还开设有第一填充流道及第二填充流道,所述第一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为环形,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呈间隔开的布置,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均位于所述第一填充流道与所述第二填充流道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为至少两条,所有的所述第一进气通道朝远离所述排气口的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立森侯志雄王发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光轩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