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接弹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437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电路连接器领域,提供了一种侧接弹片结构,包括从前往后顺次连接且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性臂、中间连接件和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交错设置,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共同在水平面投影呈U形,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与所述固定基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与所述弹性臂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中间连接件的弹性,从而提高侧接弹片结构的适用性,降低塑性形变的可能性。此外,提高中间连接件的弹性使电子设备内部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更稳定。

Side-connected shrapnel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接弹片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路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接弹片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电子设备内部的电路模块之间、电路模块与电源等电路的触点之间都会采用导电的弹片结构以实现导电功能。现有的侧接弹片结构一般包括固定基座和弹性臂,利用固定基座和弹性臂之间的折弯夹角提供用于复位的弹力,固定基座焊接于一电路上,另一电路压于弹性臂上,即可导通两电路。对侧接弹片结构的要求中,核心是对弹性臂弹性大小及形变空间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压力下结构的适用性。现有对侧接弹片结构较为简单,弹性较弱,在受到较大压力时,容易产生塑性变形,而使侧接弹片结构不能发挥导电连通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侧接弹片结构,旨在提高弹片结构的弹性。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接弹片结构,包括从前往后顺次连接且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性臂、中间连接件和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交错设置,所述弹性臂前侧设有与外界电路接触的凸起,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均与前后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共同在水平面投影呈U形,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与所述固定基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与所述弹性臂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件还包括将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连接到所述固定基座前端的第二弯折板和将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连接到所述弹性臂的第三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和所述第三弯折板为弧形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左侧;所述第二竖板在其下侧板沿开设有向上凹槽,所述凹槽向前贯通至所述第二竖板的前板沿,向后贯通至所述第二竖板的后板沿,且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竖板的投影为圆弧,所述凹槽右槽壁位于所述第三弯折板的左侧板沿向上的延伸线上。进一步的,所述凹槽槽底到所述第二竖板上板沿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第二竖板下板沿到其上板沿距离的3/4。进一步的,所述侧接弹片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固定基座上方的吸附部,所述吸附部包括用于作为表面组装技术的吸嘴吸附作用点的平板和将所述平板连接到所述固定基座的第三竖板。进一步的,所述侧接弹片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中间连接件向上移动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固定在所述平板上,并与所述中间连接件之间存在间隙。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为板件结构,其上板沿与所述平板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三竖板分列在所述平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弯折板由所述限位部限制其向上移动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平板上开设有沿上相方向贯通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所述中间连接件、所述吸附部和所述限位部由同一导电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所述中间连接件、所述吸附部和所述限位部一体设计。本技术提供的侧接弹片结构对中间连接件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置第一竖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竖板提高中间连接件的弹性,在同样弹性形变距离范围内,能抵抗更大的压力,从而提高侧接弹片结构使用的适用性,降低塑性形变的可能性。在同样的压力下,弹性臂的相对移动距离更短,从而使电子设备内部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更稳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接弹片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接弹片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接弹片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固定基座40吸附部20弹性臂41平板21凸起42第三竖板30中间连接件412通孔31第一竖板50限位部32第一弯折板60引脚33第二竖板61后引脚331凹槽62侧引脚34第二弯折板35第三弯折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接弹片结构,包括从前往后顺次连接且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性臂20、中间连接件30和固定基座10,弹性臂20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交错设置,弹性臂20前侧设有与外界电路接触的凸起21,中间连接件3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竖板31、第一弯折板32和第二竖板33,第一竖板31、第一弯折板32和第二竖板33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3的板面均与前后方向垂直,第一竖板31、第一弯折板32和第二竖板33共同在水平面投影呈U形,第一竖板31上侧板沿与固定基座10前端连接,第二竖板33下侧板沿与弹性臂20连接。固定基座10通过表面贴装工艺(SMT)焊接在印刷电路板(PCB)上。当凸起21受到朝向后方的压力时,弹性臂20以中间连接件30为支点向固定基座10压缩靠拢,中间连接件30发生弹性形变。若撤去施加于凸起21的压力,中间连接件30的弹性恢复力下,弹性臂20回复到原来的位置。本实施例对中间连接件30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设置第一竖板31、第一弯折板32和第二竖板33提高中间连接件30的弹性,在同样弹性形变距离范围内,能抵抗更大的压力,从而提高侧接弹片结构的适用性,降低塑性形变的可能性。此外,在同样的压力下,弹性臂20的相对移动距离更短。侧接弹片结构位于电子设备内部,整体尺寸较小。提高中间连接件30的弹性可提高电子设备内部零部件之间的稳定性。具体说来,当电连接的电路模块因为外力等原因产生压迫弹片结构的压力时,弹性结构的弹性恢复力与该压力相抵消,弹片结构的弹性模量越大,受压变形量越小,弹性臂20和电路模块移动量越小,避免大位移产生间隙空间而使周侧其它零部件有移动的空间,从而使电子设备内部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更稳定。请参照图1,中间连接件30还包括将第一竖板31上侧板沿连接到固定基座10前端的第二弯折板34和将第二竖板33下侧板沿连接到弹性臂20的第三弯折板35,第二弯折板34和第三弯折板35为弧形板。第二弯折板34和第三弯折板35为应力主要集中区域,也是弹性变形核心区域。弧形设计可有效降低结构应力集中点,从而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请参照图2,第一弯折板32位于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3的左侧,第二竖板33在其下侧板沿开设有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接弹片结构,包括从前往后顺次连接且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性臂、中间连接件和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交错设置,所述弹性臂前侧设有与外界电路接触的凸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均与前后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共同在水平面投影呈U形,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与所述固定基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与所述弹性臂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接弹片结构,包括从前往后顺次连接且均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性臂、中间连接件和固定基座,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交错设置,所述弹性臂前侧设有与外界电路接触的凸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竖板、第一弯折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与上下方向平行,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板面均与前后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弯折板和所述第二竖板共同在水平面投影呈U形,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与所述固定基座前端连接,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与所述弹性臂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接弹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件还包括将所述第一竖板上侧板沿连接到所述固定基座前端的第二弯折板和将所述第二竖板下侧板沿连接到所述弹性臂的第三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和所述第三弯折板为弧形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接弹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板和所述第二竖板的左侧;所述第二竖板在其下侧板沿开设有向上凹槽,所述凹槽向前贯通至所述第二竖板的前板沿,向后贯通至所述第二竖板的后板沿,且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二竖板的投影为圆弧,所述凹槽右槽壁位于所述第三弯折板的左侧板沿向上的延伸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接弹片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资涛陈南海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龙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