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发射电路及红外发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834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及红外发射装置,其中,红外发射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发射管、功率调节电路和红外反馈电路,控制电路根据按键电路输出的触发信号控制功率调节电路驱动红外发射管工作,并根据红外反馈电路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功率调节电路,功率调节电路根据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功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可实现红外发射管的发射功率可调,进而增加红外发射管的使用场景。

Infrared Emission Circuit and Infrared Emis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发射电路及红外发射装置
本技术涉及无线发射
,特别涉及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及红外发射装置。
技术介绍
红外发射管可靠安全、干扰小及无线数据传输块等优点,广泛的应用在通讯及感应领域。但是由于红外发射管批量出厂本身的发射功率就存在差异,如果在固定的功率调节电路下驱动时则会出现不同的信号强度,无法保证红外发射管发射功率保持一致,从而可能导致无法接收到合适的信号强度,影响整机性能,并且,对于单个红外发射管而言,其在固定的功率调节电路下驱动时只能提供一种信号强度,在超出预设范围后则会出现无法接收到红外信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红外发射电路,旨在实现红外发射管的发射功率可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红外发射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发射管、功率调节电路和红外反馈电路;所述按键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及所述红外反馈电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的功率输出端与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按键电路,用于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对应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功率调节电路驱动所述红外发射管工作,并根据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功率调节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至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优选地,所述功率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多个第二电阻、多个第二三极管和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设有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和多个第三信号端;所述红外发射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多个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或者发射极连接,多个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多个第三信号端一一对应连接,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接地。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还包括多个第三电阻;多个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多个第三信号端连接,多个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对应连接。优选地,所述红外反馈电路包括红外接收头、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四电阻;所述红外接收头的供电脚、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互连,所述红外接收头的接地脚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红外接收头的信号输出脚、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互连,其连接节点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按键电路包括按键开关,所述按键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信号端连接,所述按键开关的第二端接地。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为MCU控制芯片。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红外发射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发射管、功率调节电路和红外反馈电路组成了红外发射电路,按键电路、功率调节电路及红外反馈电路均与控制电路连接,功率调节电路的功率输出端与红外发射管的功率输入端连接,控制电路根据触发信号输出的触发信号控制功率调节电路驱动红外发射管工作,并根据红外反馈电路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功率调节电路,功率调节电路根据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功率,实现红外发射管的发射功率可调,进而改变红外开关管的信号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红外发射电路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红外发射电路包括控制电路20、按键电路30、红外发射管10、功率调节电路50和红外反馈电路40;所述按键电路30、所述功率调节电路50及所述红外反馈电路40均与所述控制电路20连接,所述功率调节电路50的功率输出端与所述红外发射管10的功率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按键电路30,用于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20;所述红外反馈电路40,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10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对应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20;所述控制电路20,用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功率调节电路50驱动所述红外发射管10工作,并根据所述红外反馈电路40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功率调节电路50;所述功率调节电路50,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电路20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至所述红外发射管10的功率大小。需要说明的是,红外发射管10是由红外发光二极管矩组成发光体,用红外辐射效率高的材料制成PN结,正向偏压向PN结注入电流激发红外光,其光谱功率分布为中心波长830~950nm。红外发射管的功率和电流大小有关,其输入电流越大,功率越大,红外信号越强,照射距离越远,因此,对于同一红外发射管10为了实现不同的照射距离可通过改变其输入电流大小,同理,对于不同的红外发射管10为了实现相同的照射距离同样可以通过改变其输入电流大小。本实施例中,按键电路30可为触摸按钮、旋转按钮、开关等具有开关功能的按键,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制。红外反馈电路40可为红外接收头J1或者红外接收二极管等,用于设定在预设位置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发射管、功率调节电路和红外反馈电路;所述按键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及所述红外反馈电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的功率输出端与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按键电路,用于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对应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功率调节电路驱动所述红外发射管工作,并根据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功率调节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至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按键电路、红外发射管、功率调节电路和红外反馈电路;所述按键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及所述红外反馈电路均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的功率输出端与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输入端连接;其中,所述按键电路,用于输出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用于接收所述红外发射管发出的红外信号,并对应输出反馈信号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触发信号控制所述功率调节电路驱动所述红外发射管工作,并根据所述红外反馈电路的反馈信号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功率调节电路;所述功率调节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应调整输出至所述红外发射管的功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发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三极管、多个第二电阻、多个第二三极管和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设有第一信号端、第二信号端和多个第三信号端;所述红外发射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工作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多个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相互连接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或者发射极连接,多个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多个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云杰李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和而泰小家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