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29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戴显示器,属于视觉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主机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出风单元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为从上到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头戴显示器自带的散热风扇,将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设置为从上到下吸风,散热风扇产生的垂直向上的升力可以抵消部分重力,从而减轻了头戴显示器对用户颈椎的压迫,改善用户体验;且保证了续航时间和使用便捷性,不增加成本。

Head-mounted displ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头戴显示器
本技术属于视觉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头戴显示器。
技术介绍
头戴显示器是用于显示图像及色彩的设备,通常是以眼罩或头盔的形式,将显示屏贴近用户的眼睛,通过光路调整焦距以在近距离中对眼睛投射画面。但是,现有的头戴显示器体积非常笨重,长时间佩戴会让用户颈椎很难承受,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为了减轻重量,目前有各种各样的设计,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减轻绝对重量,但是会影响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二是重量均衡,使电池与机体分离,将电池移到脑袋后部,虽然前后受力均衡,但是整理重量没有减轻;三是重量分担,将电池设计在腰部,但是需要在电池和机体之间连接线,非常不便捷。因此,如何在不减少续航时间,不影响使用便捷,也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减轻头戴显示器对用户颈椎的压迫,改善用户体验,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头戴显示器,可以减轻头戴显示器对用户颈椎的压迫,改善用户体验,且保证续航时间和使用便捷性,不增加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头戴显示器,包括主机壳体,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主机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出风单元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为从上到下。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散热风扇包括扇框和枢接于所述扇框内的至少一个扇轮,所述扇轮包括轮毂和多个叶片,所述叶片绕所述轮毂的中心旋转,所述轮毂上设置有安装孔;每个所述叶片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单元的进风边缘、靠近所述出风单元的出风边缘、紧邻所述轮毂的叶根及与所述叶根相对的叶尖;沿出风方向,所述叶根由所述进风边缘逐步下降至所述出风边缘,所述叶尖由所述进风边缘逐步下降至所述出风边缘。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扇框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垫。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减震垫为橡胶垫。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进风单元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进风孔,所述进风孔开设于所述主机壳体。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进风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孔处的第一过滤件。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出风单元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开设于所述主机壳体。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出风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孔处的第二过滤件。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发热元件,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方。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扇轮有三个,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出风单元分别有三个,每个所述扇轮均对应一个所述进风单元和一个所述出风单元设置。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头戴显示器,由于在主机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并且将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由传统的沿侧面吸风改进为由上到下,因而散热风扇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抵消部分重力,从而减轻头戴显示器对用户颈椎的压迫,改善用户体验;同时没有改变头戴显示器的绝对重量,保证了头戴显示器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也不必使电池与主机分离,保证了使用的便捷性;同时不增加成本。由于扇框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垫,这样可以减轻散热风扇在工作时的噪音和震动,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由于进风单元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进风孔,出风单元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出风孔,因而充分保证了空气的流动。由于所述进风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进风孔处的第一过滤件,所述出风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孔处的第二过滤件,可以有效避免外部空间内的灰尘等杂质进入主机壳体内,有效保护了主机壳体内的零部件。由于散热风扇位于发热元件的下方,因而可以充分保证发热元件的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中省略头戴显示器的头带);图3a是图2中进风单元的放大图;图3b是图1中排风单元的放大图;图4是散热风扇的扇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散热风扇的扇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散热风扇的扇轮的立体图;图中:1-主机壳体,101-前壳,102-中壳,103-后壳,11-容纳腔,12-进风单元,121-进风孔,13-出风单元,131-出风孔,2-散热风扇,21-扇框,22-扇轮,221-轮毂,222-叶片,2221-进风边缘,2222-出风边缘,2223-叶根,2224-叶尖,2225-压力面,3-电路板,4-头带。图1中的虚线箭头代表风的流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所述的“上”、“下”、“前”和“后”是根据头戴显示器在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定义。定义头戴显示器靠近人脸的一侧的为后侧,远离人脸的一侧为前侧。如图1、图2、图3a、图3b、图4、图5和图6共同所示,一种头戴显示器,包括主机壳体1和头带4。主机壳体1内设有容纳腔11,主机壳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容纳腔11相连通的进风单元12和出风单元13,容纳腔11中设有散热风扇2,散热风扇2位于进风单元12和出风单元13之间,且散热风扇2的吸风方向为从上到下。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装配,主机壳体1包括前壳101、中壳102和后壳103,前壳101、中壳102和后壳103共同包围形成容纳空间11。当然,主机壳体1的中壳102和后壳103也设置为一体,或者主机壳体1设计成其它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式为侧面吸风,即散热风扇2的轴向沿水平方向。本技术将散热风扇2的吸风方向由传统的沿侧面吸风改进为由上到下,因而散热风扇2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抵消部分重力,从而减轻头戴显示器对用户颈椎的压迫,改善了用户体验。为了保证空气流动的均匀性,进风单元12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进风孔121,进风孔121开设于主机壳体1。出风单元13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出风孔131,出风孔131开设于主机壳体1。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21和出风孔131均为圆孔,多个进风孔121呈长条形分布,多个出风孔131呈圆形分布。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孔121、出风孔131的形状、数量和分布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再赘述。为了避免外部空间内的灰尘等杂质进入主机壳体1内,有效保护主机壳体1内的零部件,进风单元12还包括设于进风孔121处的第一过滤件(图中未示出)。出风单元13还包括设于出风孔131处的第二过滤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可以设置于主机壳体1的内部,保持主机壳体1的美观;也可以设置于主机壳体1的外部,方便拆卸。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优选为多层过滤网。当然,第一过滤件和第二过滤件也可以选用过滤棉等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容纳腔11内设置有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包括电路板3和电池等,散热风扇2位于发热元件的下方。由于头戴显示器需要场景渲染和重构,涉及大量的数据计算,发热元件散发大量热量,将散热风扇2设置在发热元件下方,可充分保证发热元件的散热。当然,作为一种替代方式,散热风扇2也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在发热元件的上方或其它位置等等。为了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并减轻用于佩戴时颈椎所承受的压力,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扇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头戴显示器,包括主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主机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出风单元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为从上到下。

【技术特征摘要】
1.头戴显示器,包括主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主机壳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风单元和出风单元,所述容纳腔中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进风单元和所述出风单元之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吸风方向为从上到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扇包括扇框和枢接于所述扇框内的至少一个扇轮,所述扇轮包括轮毂和多个叶片,所述叶片绕所述轮毂的中心旋转,所述轮毂上设置有安装孔;每个所述叶片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单元的进风边缘、靠近所述出风单元的出风边缘、紧邻所述轮毂的叶根及与所述叶根相对的叶尖;沿出风方向,所述叶根由所述进风边缘逐步下降至所述出风边缘,所述叶尖由所述进风边缘逐步下降至所述出风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与所述主机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垫。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绪东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