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739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包括电机、齿轮油泵和出油管,所述齿轮油泵底部设置有进油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顶部贯穿齿轮油泵,且与齿轮油泵的内腔连通,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且内管可通过升降机构在外管内上下移动,所述内管的顶部固定有散油管,所述散油管上均布有喷头,且散油管位于齿轮油泵的内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散油管上均布的喷头,可将油液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的内腔中,可降低油液的粘性和流动性,降低齿轮油泵负荷,同时,通过升降结构使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抵触消失,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再通过外管排出。

A Gear Oil Pump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齿轮油泵装置
本技术涉及油泵
,尤其涉及一种齿轮油泵装置。
技术介绍
齿轮油泵适用于输送各种有润滑性的液体,温度不高于70℃,如汽油、苯等。目前,进入到齿轮油泵中的油液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导致其在齿轮油泵中的流动性变大,从而导致导致齿轮油泵抽油速度变慢或无法抽取,严重时会导致齿轮油泵电机损坏;另外,齿轮油泵中的余油不能及时排出,也会造成齿轮油泵的过载,而现有的齿轮油泵的余油排出方法复杂。针对该问题,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655631U中提供了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它包括电机、齿轮油泵、出油管和进油管,进油管上安装有加热线圈。本技术通过在进油管上安装加热线圈,将带有加热线圈的进油管插入带抽油料中,实现对油料加热,提高油温降低油料黏滞力,提高油料的流动性,但是该加热线圈加热能力有限,且不能保证进入到油泵中的油液受热是均匀的,导致油液一部分黏滞力大,一部分黏滞力小,增加了油泵的负荷,同时,油液是通过进油管直接进入油泵中,油液没有进行分散,导致油泵的负荷增加;针对余油排出问题,本技术通过在余油排油口安装三通阀,在齿轮油泵正常工作前,用手动排油器将齿轮油泵内的余油从三通阀排出,该余油排出方法较复杂。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齿轮油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齿轮油泵装置,通过散油管上均布的喷头,可将油液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的内腔中,可降低油液的粘性和流动性,降低齿轮油泵负荷,同时,通过升降结构使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抵触消失,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再通过外管排出,余油排出方法简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包括电机、齿轮油泵和出油管,所述齿轮油泵底部设置有进油组件,所述进油组件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顶部贯穿齿轮油泵,且与齿轮油泵的内腔连通,所述内管设置在外管内,且内管可通过升降机构在外管内上下移动,所述内管的顶部固定有散油管,所述散油管上均布有喷头,且散油管位于齿轮油泵的内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相对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凹槽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丝杆、转动座及升降座,所述驱动电机与转动座相对设置在凹槽上下两端,所述丝杆一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转动座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座螺纹连接在丝杆上,所述升降座一端固定连接内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油管为圆柱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油管底部设置有密封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散油管上均布的喷头,可将油液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的内腔中,使进入到齿轮油泵中的油泵呈雾状,这样可降低油液的粘性和流动性,从而降低齿轮油泵负荷,同时,相较于现有的齿轮油泵所受负荷较集中,本技术可分散齿轮油泵所受的负荷,从而提高齿轮油泵的工作效率,同时,本技术的齿轮油泵的余油处理较方便,通过升降结构使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抵触消失,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再通过外管排出。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进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散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机;2、齿轮油泵;3、进油组件;31、内管;311、散油管;312、喷头;32、外管;4、出油管;5、升降机构;51、驱动电机;52、丝杆;53、转动座;54、升降座;6、凹槽;7、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请参考图1-3,本实施例的齿轮油泵装置,包括电机1、齿轮油泵2、进料组件3和出油管4,其中,所述进油组件3包括内管31和外管32,所述外管32设置在齿轮油泵2底部,且外管32顶部贯穿齿轮油泵2,且与齿轮油泵2的内腔连通,所述内管31设置在外管32内,且内管31可通过升降机构5在外管32内上下移动,所述内管31的顶部固定有散油管311,所述散油管均布有喷头312,且散油管位于齿轮油泵2的内腔中,所述散油管311与外管32相抵时,可对外管32起到密封作用,可防止齿轮油泵2中的油液进入到外管2内,而内管31底端直接插入到油液中,这样,当齿轮油泵2工作时,先通过升降机构5使内管31下降至散油管311与外管32相抵,对外管32进行密封,油液通过内管31进入到散油管311,再通过喷头312均匀喷射在齿轮油泵2内腔中,当齿轮油泵2停止工作时,通过升降机构5使内管31上升至散油管311与外管32的抵触消失,这时,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311与外管32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32,再通过外管32排出。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油管311上均布的喷头312,可将油液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2的内腔中,使进入到齿轮油泵2中的油泵呈雾状,这样可降低油液的粘性和流动性,从而降低齿轮油泵2负荷,同时,相较于现有的齿轮油泵2所受负荷较集中,本技术可分散齿轮油泵2所受的负荷,从而提高齿轮油泵2的工作效率。另外,本技术外管左右相对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6,所述升降机构5设置在凹槽6上,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驱动电机51、丝杆52、转动座53及升降座54,所述驱动电机51与转动座53相对设置在凹槽6上下两端,所述丝杆52一端与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转动座53转动连接,所述升降座54螺纹连接在丝杆52上,所述升降座54一端固定连接内管31,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机51是具有防水功能的正反电机,当内管31需要上升时,驱动电机51启动,丝杆52转动带动升降座54向上运动,从而实现内管31的上升运动,而当内管31需要下降时,驱动电机51反转,丝杆52转动带动升降座54向下运动,进而实现内管31的下降运动。作为优选的,本技术的散油管311呈圆柱状,可使油液更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2的内腔中。另外,散油管311底部设置有密封圈7,这样,可增强散油管与外管32之间密封效果。本技术工作方式及工作原理:当齿轮油泵2工作时,先通过升降机构5使内管31下降至散油管311与外管32相抵,对外管32进行密封,油液通过内管31进入到散油管311,再通过喷头312均匀喷射在齿轮油泵2内腔中,当齿轮油泵2停止工作时,通过升降机构5使内管31上升至散油管311与外管32的抵触消失,这时,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311与外管32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32,再通过外管32排出。综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齿轮油泵装置,通过散油管上均布的喷头,可将油液均匀喷射于齿轮油泵的内腔中,可降低油液的粘性和流动性,降低齿轮油泵负荷,同时,通过升降结构使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抵触消失,齿轮油泵内的余油就会顺着散油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外管,再通过外管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包括电机(1)、齿轮油泵(2)和出油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油泵(2)底部设置有进油组件(3),所述进油组件(3)包括内管(31)和外管(32),所述外管(32)顶部贯穿齿轮油泵(2),且与齿轮油泵(2)的内腔连通,所述内管(31)设置在外管(32)内,且内管(31)可通过升降机构(5)在外管(32)内上下移动,所述内管(31)的顶部固定有散油管(311),所述散油管(311)上均布有喷头(312),且散油管(311)位于齿轮油泵(2)的内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油泵装置,包括电机(1)、齿轮油泵(2)和出油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油泵(2)底部设置有进油组件(3),所述进油组件(3)包括内管(31)和外管(32),所述外管(32)顶部贯穿齿轮油泵(2),且与齿轮油泵(2)的内腔连通,所述内管(31)设置在外管(32)内,且内管(31)可通过升降机构(5)在外管(32)内上下移动,所述内管(31)的顶部固定有散油管(311),所述散油管(311)上均布有喷头(312),且散油管(311)位于齿轮油泵(2)的内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油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32)相对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6),所述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皖捷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