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正时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696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3:07
一种阀正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内部设有多个液压室;转子,所述转子在收容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固定于凸轮轴;中心螺栓,所述中心螺栓具有沿径向贯穿的油供给口和油输出口,并穿过所述转子的中央孔对所述转子和所述凸轮轴进行紧固;滑阀,所述滑阀在所述中心螺栓的内部沿轴向移动,以对所述油供给口与所述油输出口的连通和截断进行切换;以及引导路径,所述引导路径设于所述中心螺栓的螺纹部,以将油引导至所述油供给口。

Valve timing regu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阀正时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对车辆的发动机的吸气阀或排气阀的开闭正时进行调节的阀正时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提出一种对吸气阀或排气阀的开闭正时进行控制的可变阀正时调节装置,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叶片式的液压致动器。此外,从主要抑制液压系统的泄漏的目的出发,还存在在液压致动器的内侧一体地构成流路切换阀的部分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13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正时调节装置中一体构成有对液压致动器进行固定的螺栓和流路切换阀的部分,并经由凸轮轴内的轴向的通路向流路切换阀供给油。然而,作为供给油的通路,除了形成将转子紧固于凸轮轴的螺栓孔之外,还需要形成沿凸轮轴的轴向的较深的孔。如上所述是将沿轴向的多个孔设于凸轮轴的复杂的通路结构,因此存在装置的生产率降低而使成本变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正时调节装置,能通过简单的通路结构实现油向流路切换阀的供给。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阀正时调节装置包括壳体、转子、中心螺栓、滑阀(日文:スプール)以及引导路径。壳体在内部设有多个液压室。转子在收容于壳体的状态下固定于凸轮轴。中心螺栓具有沿径向贯穿的油供给口和油输出口,并穿过转子的中央孔对转子和凸轮轴进行紧固。滑阀在中心螺栓的内部沿轴向移动,以对油供给口与油输出口的连通和截断进行切换。引导路径设于中心螺栓的螺纹部以将油引导至油供给口。此外,引导路径是沿中心螺栓的轴向设置的槽部。此外,包括:圆环槽部,圆环槽部在供凸轮轴嵌合的转子的嵌插孔的底面部与供中心螺栓穿过的转子的中央孔之间沿中心螺栓的周向设置;多个扩大槽部,多个扩大槽部从圆环槽部的多个部位向径向外侧扩展;以及油通路,油通路使扩大槽部与油供给口连通。此外,包括过滤器,过滤器设于中心螺栓并对油供给口进行覆盖。此外,包括:油供给口侧的圆环槽部,油供给口侧的圆环槽部沿中心螺栓的周向设于转子的中央孔的内周部,并与油供给口连通;以及油输出口侧的圆环槽部,油输出口侧的圆环槽部沿中心螺栓的周向设于转子的中央孔的内周部,并与油输出口连通。此外,油供给口侧的圆环槽部是比油输出口侧的圆环槽部深的槽部。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油穿过设于中心螺栓的螺纹部处的通路而被引导至流路切换阀,因此,无需在凸轮轴设置用于供给油的复杂的通路,从而能通过简单的通路结构实现油向流路切换阀的供给。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阀正时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从A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阀正时调节装置的情况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中心螺栓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从C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中心螺栓的情况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阀正时调节装置1的结构的图,其表示从箭头方向观察用图2的B-B线将阀正时调节装置1切断后的截面的情况。图2是表示从图1的A方向观察阀正时调节装置1的情况的图,其表示将凸轮轴2拆除后的状态。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中心螺栓3的侧视图。此外,图4是表示从C方向观察中心螺栓3的情况的图。阀正时调节装置1构成为包括中心螺栓3、转子4和壳体5,吸气侧或排气侧的凸轮轴2和转子4通过中心螺栓3而被紧固在一起。在凸轮轴2的一个端部沿轴向形成有中心螺栓3的螺栓孔2a,在上述螺栓孔2a中形成有阴螺纹部2b,上述阴螺纹部2b供中心螺栓3的螺纹部11啮合。此外,作为阴螺纹部2b的底孔,在空间2c中设有沿径向贯穿凸轮轴2的凸轮供给路径2d。中心螺栓3是沿轴向对转子4和凸轮轴2进行紧固的螺栓,其在内部的空洞部6中具有滑阀7。另外,阀正时调节装置1中的流路切换阀由包括上述滑阀7在内的设于中心螺栓3的构件构成。此外,穿过前文所述的凸轮供给路径2d而导入至空间2c的油向上述流路切换阀供给。转子4在收容于壳体5的状态下被中心螺栓3紧固在凸轮轴2的一个端部处,并在外周部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叶片。通过上述叶片将形成于壳体5内部的多个液压室区划为滞后角侧液压室(日文:遅角側油圧室)和提前角侧液压室(日文:進角側油圧室)。壳体5一体地具有链条链轮部,上述链条链轮部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柄轴的驱动力传递至凸轮轴2。通过经由上述链条链轮部将发动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阀正时调节装置1和凸轮轴2,进而在具有链轮部的壳体5内经由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动作的转子4传递至凸轮轴2,从而能对凸轮轴2相对于曲柄轴的相对相位进行改变。此外,在壳体5的内周部设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滑履。通过上述滑履,在壳体5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液压室。如图1及图2所示,罩5a和板5b在将对转子4进行收容的壳体5前后夹持的状态下被多个螺栓5c紧固,以将液压室的油密封在壳体5的内部。在沿中心螺栓3的轴向形成的空洞部6配置有滑阀7、垫圈8和弹簧9。通过依次将弹簧9、滑阀7插入到空洞部6并通过垫圈8防止滑阀7脱落,使得滑阀7能在空洞部6中沿轴向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从而能对油的流通方向和流量进行控制。弹簧9朝一定方向、即垫圈8一侧对滑阀7施力。滑阀7中的与弹簧9相反一侧的端部7a与未图示的电磁致动器的轴抵接。由此,接受电磁制动器的驱动力的传递而沿轴向移动。另外,在图1中,电磁致动器处于切断的状态。中心螺栓3具有:插入部10,上述插入部10从螺栓头部延伸;螺纹部11,上述螺纹部11形成于从上述插入部10朝前端延伸的部分;以及槽部12,上述槽部12设于螺纹部11。如图3及图4所示,槽部12在螺纹部11的周向的四个部位处形成为沿轴向的直线状的槽部。此外,槽部12的一个端部到达插入部10,另一个端部朝中心螺栓3的前端侧敞开。由此,槽部12能将来自另一个端部侧的油向一个端部侧引导。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槽部12只要是能将来自另一个端部侧的油向一个端部侧引导的槽部即可,不是沿轴向的直线状的槽亦可。例如,既可以是呈螺旋状形成于螺纹部11的槽部,也可以是以相对于轴向具有角度的方式形成的槽部。如图3所示,在插入部10中,形成有从空洞部6分别沿径向贯穿的油供给口13和油输出口14、15。油供给口13和油输出口14、15作为流路切换阀的油端口发挥作用。另外,在使插入部10穿过转子4的中央孔20时形成的、插入部10的外周面与中央孔2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设为不影响阀性能的程度。即,通过将插入部10插入至中央孔20,从而使油端口之间被密封,使得在上述油端口之间不会发生超过允许范围的油泄漏。此外,如图1所示,凸轮轴2在嵌合于转子4的嵌插孔16的状态下通过中心螺栓3而与转子4紧固在一起。如图2所示,在上述嵌插孔16的底面部16a与转子4的中央孔20之间设有沿中心螺栓3的周向的圆环槽部17。在圆环槽部17设有从多个部位分别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多个扩大槽部18,各扩大槽部18与沿轴向延伸的油通路即供给油路19连通。此外,圆环槽部17、扩大槽部18、供给油路19在中心螺栓3螺纹紧固于螺栓孔2a的状态下与中心螺栓3的槽部12连通。另外,扩大槽部18例如能通过烧结的模具与圆环槽部17一体形成。在图2中,扩大槽部18是在从A方向观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正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内部设有多个液压室;转子,所述转子在收容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固定于凸轮轴;中心螺栓,所述中心螺栓具有沿径向贯穿的油供给口和油输出口,并穿过所述转子的中央孔对所述转子和所述凸轮轴进行紧固;滑阀,所述滑阀在所述中心螺栓的内部沿轴向移动,以对所述油供给口与所述油输出口的连通和截断进行切换;以及引导路径,所述引导路径设于所述中心螺栓的螺纹部,以将油引导至所述油供给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阀正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在内部设有多个液压室;转子,所述转子在收容于所述壳体的状态下固定于凸轮轴;中心螺栓,所述中心螺栓具有沿径向贯穿的油供给口和油输出口,并穿过所述转子的中央孔对所述转子和所述凸轮轴进行紧固;滑阀,所述滑阀在所述中心螺栓的内部沿轴向移动,以对所述油供给口与所述油输出口的连通和截断进行切换;以及引导路径,所述引导路径设于所述中心螺栓的螺纹部,以将油引导至所述油供给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正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路径是沿所述中心螺栓的轴向设置的槽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正时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环槽部,所述圆环槽部在供所述凸轮轴嵌合的所述转子的嵌插孔的底面部与供所述中心螺栓穿过的所述转子的中央孔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浩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