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料折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7412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布料折边装置,包括折边件和压紧件,所述折边件和所述压紧件均水平放置,所述折边件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可定位布料并将其折边,所述压紧件安装在所述折边件的后端,可对从所述折边件的出料口出来进入其内的布料折边进行压紧,使所述布料折边沿布料折痕保持折弯贴合布料的状态。优点: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对长度较长的所述布料进行持续性折边操作。

A fabric fold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布料折边装置
本技术属于缝纫
,涉及一种布料折边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技术中的布料折边通常是手工折边,折边质量的好坏通常跟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且手工折边较为麻烦,效率低下。申请号为CN206408369U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布料自动折边装置,该装置采用三个气缸,通过三个气缸的配合实现折边,该装置适用于实现长度较短布料的折边,不太适用长度较长的布料进行折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形成贴合布料折边且可对长度较长布料进行折边的布料折边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折边件和压紧件,所述折边件和所述压紧件分别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折边件和所述压紧件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折边件的出料口与所述压紧件)的进料口连通,布料由所述折边件的进料端进入到所述折边件内并经其折边后输送至所述压紧件将其折边处压紧。进一步的,所述折边件包括规格一致且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均为方形板,所述上板置于所述下板的上方,二者之间设有缝隙,所述上板和下板的左右两侧弯折至连接为一体,并围合成一个沿前后方向设有扁孔且为方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个沿前后方向具有U形通孔且底壁为等腰梯形的U形件,所述U形件底壁后侧的宽度小于其底壁前侧的宽度,且所述U形件左右对称,且其开口处两侧的水平高度由前向后逐渐递减,所述U形通孔的前端构成所述折边件的进料口,所述U形通孔的后端构成所述折边件的出料口。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包括工作台、支杆和滚轴,所述工作台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折边件的后侧,所述支杆为两根且均为水平设置的条形杆,两个所述支杆分别沿前后方向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工作台的左右两侧的上方并相互平行,所述滚轴为多根,多根所述滚轴分别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杆之间,且每根所述滚轴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两根所述支杆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每根所述滚轴的两端分别同轴设有一个滚轮,且每个所述滚轮的下端均与所述工作台的上端面贴合,多个所述滚轴同一端的多个所述滚轮沿前后方向排列成直线,且每根滚轴上的两个所述滚轮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U形件底壁后侧的宽度。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杆与所述工作台的对应处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对应的所述支杆和所述工作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布料从所述折边件的U形通孔中进入所述折边件,且随着所述折边件内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最终形成两端朝内的折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述滚轮再次滚压压紧从所述折边件出料口出来的所述布料折边,使得所述布料折边更加贴合所述布料,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可对长度较长的所述布料进行持续性折边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布料折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压紧件,11滚轮,12滚轴,13支杆,14工作台,2折边件,3布料,4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料折边装置,包括折边件2和压紧件1,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分别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与所述压紧件1的进料口连通,布料3由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端进入到所述折边件2内并经其折边后输送至所述压紧件1将其折边处压紧。该方式替代原有的人工在缝纫时一边缝纫一边折边,减轻劳动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所述折边件2包括规格一致且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均为方形板,所述上板置于所述下板的上方,二者之间设有缝隙,所述上板和下板的左右两侧弯折至连接为一体,并围合成一个沿前后方向设有扁孔且为方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个沿前后方向具有U形通孔且底壁为等腰梯形的U形件,所述U形件底壁后侧的宽度小于其底壁前侧的宽度,且所述U形件左右对称,且其开口处两侧的水平高度由前向后逐渐递减,所述U形通孔的前端构成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口,所述U形通孔的后端构成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所述布料3从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口进入其内部,随其不断的进入所述U形通孔中,其两侧逐渐形成折边,且两侧折边分别贴合所述布料。此结构简单方便,省时省力。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1包括工作台14、支杆13和滚轴12,所述工作台14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在所述折边件2的后侧,所述支杆13为两根且均为水平设置的条形杆,两个所述支杆13分别沿前后方向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工作台14的左右两侧的上方并相互平行,所述滚轴12为多根,多根所述滚轴12分别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杆13之间,且每根所述滚轴1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两根所述支杆13转动连接。所述滚轴12与所述工作台14上端面贴合,从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出来后的所述布料3进入到所述滚轴12与所述工作台14的上端面之间,所述布料3从两者贴合面之间穿过不断向后移动时,带动所述滚轴12滚动而滚压所述布料3,进而再次将所述布料3的折边压紧贴合在所述布料3上。进一步的,每根所述滚轴12的两端分别同轴设有一个滚轮11,且每个所述滚轮11的下端均与所述工作台14的上端面贴合,多个所述滚轴12同一端的多个所述滚轮11沿前后方向排列成直线,且每根滚轴12上的两个所述滚轮11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U形件底壁后侧的宽度。多个所述滚轮11的滚压面均置于所述布料3折边在所述工作台14上端面上向后移动的轨迹上,且每个所述滚轮11的滚压面的宽度大于所述布料3的一侧折边的宽度,所述布料3进入所述工作台14中时,其两侧的折边向后移动时,分别进入同一端的多个所述滚轮11与所述工作台14之间,多个所述滚轴12同一端的多个所述滚轮11分别对相对应的所述布料3的折边进行滚压,受力更加均匀,使得滚压效果更好。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支杆1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杆4与所述工作台14的对应处连接,所述支撑杆4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对应的所述支杆13和所述工作台14连接。不同所述布料3的厚度不同,则所述滚轮11与所述工作台14之间的间隙便不同,当需要改变间隙大小时,只需改变所述支杆13和所述工作台14之间所述支撑杆4的高度即可,从而适应不同厚度的所述布料3,使得所述滚轮11更好的压紧所述布料3两侧的折边。可选的,两根所述支杆13的前端可设置一压杆,所述压杆水平设置,且其两端延伸至分别与两根所述支杆13连接,且所述压杆位于所述滚轴12和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之间,所述布料3在进入所述滚轮11和所述工作台14的上端面之间时,需先从所述压杆下方穿过,所述压杆可将所述布料3两侧的折边向下压,避免两侧的折边远离各自折痕的一边高度太高,致使进入所述滚轮11与所述工作台14的的上端面之间时,被所述滚轮11压偏。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所述布料3从所述折边件2的U形通孔的前端进入,从所述U形通孔的后端输出,其两侧形成折边,然后进入所述滚轮11和所述工作台14之间并向后移动,所述布料3的移动带动所述滚轮11滚动,进而所述滚轮11对所述布料3两端的折边进行再一次的滚压,使得所述布料3两端的折边更好的压紧在所述布料3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布料折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折边件(2)和压紧件(1),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分别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与所述压紧件(1)的进料口连通,布料(3)由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端进入到所述折边件(2)内并经其折边后输送至所述压紧件(1)将其折边处压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布料折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折边件(2)和压紧件(1),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分别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折边件(2)和所述压紧件(1)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与所述压紧件(1)的进料口连通,布料(3)由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端进入到所述折边件(2)内并经其折边后输送至所述压紧件(1)将其折边处压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折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件(2)包括规格一致且均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的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均为方形板,所述上板置于所述下板的上方,二者之间设有缝隙,所述上板和下板的左右两侧弯折至连接为一体,并围合成一个沿前后方向设有扁孔且为方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弯折形成一个沿前后方向具有U形通孔且底壁为等腰梯形的U形件,所述U形件底壁后侧的宽度小于其底壁前侧的宽度,且所述U形件左右对称,且其开口处两侧的水平高度由前向后逐渐递减,所述U形通孔的前端构成所述折边件(2)的进料口,所述U形通孔的后端构成所述折边件(2)的出料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料折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贵朱元国
申请(专利权)人:荆州市红叶针织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