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
技术介绍
抗震设计是对处于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项设计,以满足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综合要求。随着抗震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抗震设计应逐步从抗倒塌设计向可恢复功能设计转变。抗震设防目标也逐渐从“大震不倒”、保护生命安全方面的考虑,向震后迅速恢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方向发展。这就对建筑抗震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需要一种可以在地震之后迅速恢复功能的结构或构件,可恢复功能结构已成为地震工程研究的大方向。可恢复功能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的结构。可更换构件是实现可恢复功能结构的一种手段,这个概念最早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是在21世纪初,目前已逐渐应用于工程结构中。为满足功能和使用上的需求,对剪力墙开设洞口的工程实例越来越多。然而,剪力墙作为结构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开设洞口不仅会降低剪力墙自身刚度,而且会对整个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产生影响。此外,传统的框筒结构地震时剪力墙的底部两侧容易发生破坏,耗能能力欠佳,修复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具有:设置于基础之上的两框架剪力墙结构;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有位于四角位置的混凝土柱,以及设置于三个侧面的三个剪力墙;所述剪力墙设置于两混凝土柱之间;其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未设置剪力墙的一侧与另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未设置剪力墙的一侧相对设置;连接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连梁保险丝,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具有:设置于基础之上的两框架剪力墙结构;所述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有位于四角位置的混凝土柱,以及设置于三个侧面的三个剪力墙;所述剪力墙设置于两混凝土柱之间;其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未设置剪力墙的一侧与另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未设置剪力墙的一侧相对设置;连接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连梁保险丝,其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混凝土柱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柱与剪力墙之间具有间隙,并通过O形连接件连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柱与剪力墙上形成有用于容纳O形连接件的容纳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O形连接件两侧通过螺栓分别与混凝土柱、剪力墙连接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自复位框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跃,蔡可键,李青倩,律清,王赛赛,孙筠,宋微微,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