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41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3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所述连接基座左右两侧连通设置定位座,两定位座内侧设有相互对应的升降窗口,定位座内通过第一轴承座安装有丝杆,丝杆头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涡轮,所述连接基座内部对称设有第二轴承座,两第二轴承座外侧均连接有与涡轮相啮合的蜗杆,两涡杆尾部通过联轴器连接有第一转轴,且任意涡杆头部通过联轴器与设置在定位座外侧的把手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升降座能丝杆螺纹的作用下实现升降,用一只手即可操作,防止两只手费力操作,同时,铲爪和铲壳插入泥土之后,通过与转动把手转动与第二转轴连接的转盘,连杆进而拉动铲壳尾部靠拢,对完成铲土工作后的带刺小灌木苗夹紧,无需双手一直操作。

A seedling remover for small thorny shrub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属于农业生产
,本技术专利技术适用于火棘、缫丝花、蔷薇、月季等带刺小灌木。
技术介绍
在带刺小灌木种植过程中,由于天气多变、土壤温湿度不稳等原因,带刺小灌木缺苗断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现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重新补种或人工用铲子移苗。重新补种既浪费种子,耽误农时,人工移苗既费时费力,又容易伤及作物根系,不能保证全苗成活。因此采用一种移苗器移植可以大大提高全苗的成活率,现有的移苗器通常需要双手施加压力后将铲壳插入土壤中,操作费力,同时,在移苗过程中需双手持续将带刺小灌木苗夹住,防止土壤松动,操作困难,使用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升降座能丝杆螺纹的作用下实现升降,用一只手即可操作,防止两只手费力操作,同时,铲爪和铲壳插入泥土之后,通过与转动把手转动与第二转轴连接的转盘,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两端的螺杆转动,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连杆即可靠拢,连杆进而拉动铲壳尾部靠拢,对完成铲土工作后的带刺小灌木苗夹紧,无需双手一直操作,简单省力。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所述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包括连接基座、定位座、丝杆、铲壳、涡轮、把手、蜗杆、铲爪、连杆、固定座、螺杆、转盘、转动把手、升降窗口、升降座、踏板,所述连接基座左右两侧连通设置定位座,两定位座内侧设有相互对应的升降窗口,定位座内通过第一轴承座安装有丝杆,丝杆头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涡轮,所述连接基座内部对称设有第二轴承座,两第二轴承座外侧均连接有与涡轮相啮合的蜗杆,两涡杆尾部通过联轴器连接有第一转轴,且任意涡杆头部通过联轴器与设置在定位座外侧的把手相连接,所述升降座两侧穿过定位座内侧的升降窗口与丝杆螺纹连接,升降座底部对称铰接有两限位板,限位板底部垂直焊接有铲壳,铲壳底部焊接有铲爪,两铲壳头部内侧铰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杆,两连杆延伸至连接基座顶部,且两连杆头部之间固定设有固定座,固定座内通过第二转轴安装有转盘,第二转轴左右两端水平焊接有与两连杆螺纹连接的螺杆。优选地,所述定位座外侧铰接有踏板。优选地,所述转盘侧面沿径向均布转动把手。优选地,所述升降座以及连接基座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在垂直位置上用于连杆伸入并展开的矩形通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升降座能丝杆螺纹的作用下实现升降,用一只手即可操作,防止两只手费力操作,同时,铲爪和铲壳插入泥土之后,通过与转动把手转动与第二转轴连接的转盘,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两端的螺杆转动,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连杆即可靠拢,连杆进而拉动铲壳尾部靠拢,对完成铲土工作后的带刺小灌木苗夹紧,无需双手一直操作,简单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定位座顶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转盘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定位座内侧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连接基座、2-定位座、3-丝杆、4-第一轴承座、5-铲壳、6-涡轮、7-把手、8-第二轴承座、9-联轴器、10-第一转轴、11-蜗杆、12-铲爪、13-限位板、14-连杆、15-固定座、16-第二转轴、17-螺杆、18-转盘、19-转动把手、20-升降窗口、21-升降座、22-踏板、2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如图1-5所示,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包括连接基座1、定位座2、丝杆3、铲壳5、涡轮6、把手7、蜗杆11、铲爪12、连杆14、固定座15、螺杆17、转盘18、转动把手19、升降窗口20、升降座21、踏板22,所述连接基座1左右两侧连通设置定位座2,两定位座2内侧设有相互对应的升降窗口20,定位座2内通过第一轴承座4安装有丝杆3,即定位座2内顶部和底部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轴承座4,相互对应的两第一轴承座4之间安装有丝杆3,丝杆3头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涡轮6,使得在涡轮6转动的过程中带动丝杆3一同转动,所述连接基座1内部对称设有第二轴承座8,第二轴承座8和涡轮6能够在水平位置上相对应,两第二轴承座8外侧均连接有与涡轮6相啮合的蜗杆11,使得在蜗杆11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涡轮6一同转动,两涡杆尾部通过联轴器9连接有第一转轴10,且任意涡杆头部通过联轴器9与设置在定位座2外侧的把手7相连接,当转动把手19时,把手7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蜗杆11转动,同时转动的蜗杆11通过第一转轴10带动另一各蜗杆11转动,两蜗杆11同时转动带动两涡轮6以及两丝杆3转动,且两丝杆3的螺纹方向一致。所述升降座21两侧穿过定位座2内侧的升降窗口20与丝杆3螺纹连接,升降座21两侧对应设有与丝杆3螺纹相匹配的螺孔,升降座21能够沿着升降窗口20升降,并在丝杆3转动的同时,在丝杆3螺纹的作用下实现升降,即丝杆3沿顺时针转动时,升降座21能够上升,丝杆3沿逆时针转动时,升降座21能够下降。升降座21底部对称铰接有两限位板13,限位板13底部垂直焊接有铲壳5,限位板13能够对铲壳5在竖直方向上形成限位作用,使得铲壳5不能外翻,铲壳5底部焊接有铲爪12,铲爪12底部呈尖斜口状,易于插入到土壤中,两铲壳5头部内侧铰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杆14,两连杆14延伸至连接基座1顶部,且两连杆14头部之间固定设有固定座15,固定座15内通过第二转轴16安装有转盘18,第二转轴16左右两端水平焊接有与两连杆14螺纹连接的螺杆17,通过转动转盘18,能够带动第二转轴16以及左右两端的螺杆17转动,使得两连杆14在螺杆17螺纹的作用下能够收紧,两连杆14尾部沿着与铲壳5的铰接处将两铲壳5靠拢,两铲壳5沿限位板13铰接位置转动,两铲壳5底部的两个铲爪12闭合,便于在移苗过程中夹紧土壤,防止土壤松动。所述定位座2外侧铰接有踏板22,定位座定位后,双脚放在踏板22上,便于对装置整体固定,转盘18侧面沿径向均布转动把手19,通过转动把手19方便拨动转盘18,升降座21以及连接基座1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在垂直位置上用于连杆14伸入并展开的矩形通孔23方便连杆14展开及靠拢。本技术的工作过程:通过两定位座2定位,将铲壳5及铲爪12对准需要移苗的带刺小灌木,转动把手19,把手7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蜗杆11转动,同时转动的蜗杆11通过第一转轴10带动另一各蜗杆11转动,两蜗杆11同时转动带动两涡轮6以及两丝杆3转动,丝杆3转动的同时,升降座21在丝杆3螺纹的作用下下降,两铲爪12插入带刺小灌木苗的两侧,转动把手19持续将两铲壳5也插入土壤中,铲土工作完成后,通过转动把手19转动转盘18,使得第二转轴16以及左右两端的螺杆17转动,与螺杆17螺纹连接的两连杆14靠拢,两连杆14尾部沿着与铲壳5的铰接处将两铲壳5靠拢,两铲壳5沿限位板13铰接位置转动,两铲壳5底部的两个铲爪12闭合,便于在移苗过程中夹紧土壤,防止土壤松动。本技术升降座能丝杆螺纹的作用下实现升降,用一只手即可操作,防止两只手费力操作,同时,铲爪和铲壳插入泥土之后,通过与转动把手转动与第二转轴连接的转盘,进而带动第二转轴两端的螺杆转动,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连杆即可靠拢,连杆进而拉动铲壳尾部靠拢,对完成铲土工作后的带刺小灌木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包括连接基座(1)、定位座(2)、丝杆(3)、铲壳(5)、涡轮(6)、把手(7)、蜗杆(11)、铲爪(12)、连杆(14)、固定座(15)、螺杆(17)、转盘(18)、转动把手(19)、升降窗口(20)、升降座(21)、踏板(22),所述连接基座(1)左右两侧连通设置定位座(2),两定位座(2)内侧设有相互对应的升降窗口(20),定位座(2)内通过第一轴承座(4)安装有丝杆(3),丝杆(3)头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涡轮(6),所述连接基座(1)内部对称设有第二轴承座(8),两第二轴承座(8)外侧均连接有与涡轮(6)相啮合的蜗杆(11),两涡杆尾部通过联轴器(9)连接有第一转轴(10),且任意涡杆头部通过联轴器(9)与设置在定位座(2)外侧的把手(7)相连接,所述升降座(21)两侧穿过定位座(2)内侧的升降窗口(20)与丝杆(3)螺纹连接,升降座(21)底部对称铰接有两限位板(13),限位板(13)底部垂直焊接有铲壳(5),铲壳(5)底部焊接有铲爪(12),两铲壳(5)头部内侧铰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杆(14),两连杆(14)延伸至连接基座(1)顶部,且两连杆(14)头部之间固定设有固定座(15),固定座(15)内通过第二转轴(16)安装有转盘(18),第二转轴(16)左右两端水平焊接有与两连杆(14)螺纹连接的螺杆(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刺小灌木移苗器包括连接基座(1)、定位座(2)、丝杆(3)、铲壳(5)、涡轮(6)、把手(7)、蜗杆(11)、铲爪(12)、连杆(14)、固定座(15)、螺杆(17)、转盘(18)、转动把手(19)、升降窗口(20)、升降座(21)、踏板(22),所述连接基座(1)左右两侧连通设置定位座(2),两定位座(2)内侧设有相互对应的升降窗口(20),定位座(2)内通过第一轴承座(4)安装有丝杆(3),丝杆(3)头部位置固定安装有涡轮(6),所述连接基座(1)内部对称设有第二轴承座(8),两第二轴承座(8)外侧均连接有与涡轮(6)相啮合的蜗杆(11),两涡杆尾部通过联轴器(9)连接有第一转轴(10),且任意涡杆头部通过联轴器(9)与设置在定位座(2)外侧的把手(7)相连接,所述升降座(21)两侧穿过定位座(2)内侧的升降窗口(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青松肖聪高路黄李淑馨李文义赵艳陈小玲王保秀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民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