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5017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所述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和风叶电机,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和后进风口;所述第一导流圈和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末端设备,其前进风和后进风只需要一个风机系统实现,利用壳体内部结构形成风道系统,无需额外增加电机、风叶、蜗壳等零部件,整机尺寸不增加。因此,可在整机尺寸增加<10%的情况下,实现空调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

An Air Conditioning Terminal Equipment and Its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一套平板或多折换热器系统,按照一个近似均匀分布的进风温度、均匀分布的出风温度布置系统换热器流路分布。这样就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折换热器之间的风速以及同一换热器表面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单个换热系统可调节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多种模式混合送风功能,无法同时满足室内不同用户的舒适性使用需求等问题。现有专利号为201410433681.0,专利名称为空调室内机的专利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形成在本体上的安装部、主进风口、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本体内形成有送风装置、离心风扇和蜗壳,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导风体,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离心风扇为双吸入式离心风扇,其轴线与送风装置的轴线相互垂直;蜗壳的出风部朝向热交换风风道,在蜗壳的出风部上还形成有环包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环包部与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该室内机允许用户将环包部进风口全部打开的方式增加换热风量,但是实际上增加的换热风量≤25%,噪声增加1~3dB(A),而且为了配合环包部结构,总出风口也需设置成圆环状,会导致送风位置过于集中,造成局部送风不舒适,且送风距离不够远,机组出口裸露较多,容易积灰等,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很难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送风距离不够,送风位置集中,设备运行噪音大的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所述空调末端设备采用了新的空调壳体设计以及双轴向吸风风机,实现了新的出风方式,提高了末端设备的换热能力和出风量;主、辅进风采用同一套风机系统,无需增加新的部件,降低结构复杂度,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较好的效果。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和风叶电机,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和后进风口;所述第一导流圈和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其中,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为直线或曲线。其中,所述风叶体包括第一风叶体和第二风叶体,所述第一风叶体及第二风叶体设置在叶体底盘上,第一风叶体与第二风叶体是互为镜像的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片数目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片数目。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片高度H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片高度H2。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体直径D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体直径D2。其中,H1/H2≥2。其中,1≤D1/D2≤2。其中,所述前进风口与第一导流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其中,所述后进风口与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换热器的厚度。其中,所述后进风口所在的后面板为凸出的弧形。一种空调器,其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空调末端设备,其前进风和后进风只需要一个风机系统实现,利用壳体内部结构形成风道系统,无需额外增加电机、风叶、蜗壳等零部件,整机尺寸不增加。因此,可在整机尺寸增加<10%的情况下,实现空调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切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剖切线的剖视图。图4为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截面图。图5为实施例2的空调末端设备剖视图。其中,11为前面板,12为后面板,131为右面板,132为左面板,112为前进风口,121为后进风口,21为第一换热器,22为第二换热器,31为第一导流圈,32为第二导流圈,4为风叶体,41为第一风叶体,42为第二风叶体,43为叶体底盘,5为风叶电机,61为风道第一边界体,62为风道第二边界体,7为支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空调末端,包含竖向排布布置的2个及以上风机驱动的独立风道系统,可以分别从前后两个方向进风,两个方向的气流在风机驱动下,在径向方向充分混合后随正面特定出风口排出。本实施例中风机数量为3个。如图1所示的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截面图,所述空调末端设备具有外壳,包括前面板11、后面板12、右面板131和左面板132,所述左面板132和右面板131与后面板12流体连接,所述前面板11上设置有出风口和前进风口112,所述后面板12设置有后进风口121。所述出风口在前面板11上,位于前进风口112两侧,所述前进风口112和后进风口121尺寸均与风叶电机5相符。本实施例中,前进风口112和后进风口121都设置有进风格栅。沿图1的剖切线A-A切开,所得剖视图如图2所示。前面板11到后面板12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第一导流圈31,风叶体4,风叶电机5,第二导流圈32。所述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是一种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电机5数量一致的内壁向电机5方向凹陷的圆环结构。如图2、图3所示,图3为图1沿B-B剖切线的剖视图,所述第一导流圈31与第二导流圈32的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了两个导流圈的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风道第二边界体62、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共同组成了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的出风口型线倾斜向前设置,使得气流从前面板11的出风口出风。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风道第二边界体62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的都是从平滑变为突起再变为平滑,突起部分将风机5包住,风道第一、第二边界体共同构成了双出风口且出风口呈180°对向设置的蜗壳形状。这种技术方案无需设置蜗壳,相比现有技术使用的环包部,该风道系统结构简单,增大了送风角度,达到大面积送风的效果,而且风机产生的风能通过更多的出风口送出,提高了出风的舒适性。如图4所示的空调末端的俯视截面图,已经隐去导流圈以及风道边界体,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叶体4和风叶电机5通过支架7安装在第二导流圈32上;所述风叶体4包括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所述第一风叶体41用于从前进风口112进风,所述第二风叶体42用于从后进风口121进风,所述第一风叶体41及第二风叶体42共用同一叶体底盘43。第一风叶体41与第二风叶体42是互为镜像的同种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数量一致,而且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高度H2小于第一风叶体41的叶片高度H1,第二风叶体42的叶体直径D2小于第一风叶体41的叶体直径D1,其中优选,H1/H2≥2,1≤D1/D2≤2。通过将两侧的风叶体的叶片高度以及叶体直径设置为不一致,可以改变两侧的进风量。此种方案无需设置蜗壳结构,空调末端无需额外再增加电机、风叶等零部件,通过前述的风道系统和双叶轮电机,可以在原技术方案的整机基础上尺寸增量<10%的情况下,实现室内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空调末端运行时,在两个及以上竖向独立排布放置的风叶体4驱动下,气流分别进入前进风口112、后进风口121,再沿着第一换热器21、第一导流圈31以及第二导流圈32,分别进入共用同一叶体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4)和风叶电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112)、第一导流圈(31)、第二导流圈(32)和后进风口(121);所述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4)和风叶电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112)、第一导流圈(31)、第二导流圈(32)和后进风口(121);所述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为直线或曲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体(4)包括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所述第一风叶体(41)及第二风叶体(42)设置在叶体底盘(43)上,第一风叶体(41)与第二风叶体(42)是互为镜像的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体(41)的叶片数目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数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斌华卢木归杨瑞琦于海峰李典卢耀汕尹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