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287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8 0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该电路包括欠压保护电路和过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中交流电分压后经整流变成较为平滑的电压提供给第二基准源,当输入电网电压变化时第二电容端电压也同时变化,电压值给到第二基准源,当第二电容端电压低于2.5V时第二基准源输出高阻状态,三极管的基极引脚通过第九电阻抬高电平,脉冲控制芯片关闭,停止工作;过压保护电路中交流电分压后经整流变成较为平滑的电压提供给第一基准源作为检测,当输入电网提高时第一电容端电压也随着提高直到大于或等于2.5V时第一基准源导通第二基准源同时输出高阻状态,三极管的基极引脚通过第九电阻抬高电平,脉冲控制芯片关闭,停止工作。

A New Type of AC Protect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在现代电子技术电路中,由于电子器件的输出或输入信号要求较高,因此,对于电子器件的输入信号或者输出信号的范围要求较为严格。例如,电压信号的过高,容易导致电子器件烧毁或影响使用寿命。而实际中,电网的不稳定性,使得输出的电压信号可能会过高,而对后续电路中的电子器件造成损坏。欠压是指由于短路故障等原因,线路电压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它会给线路和电器设备带来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新型交流保护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整流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电感、变压器、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基准源、第二基准源、三极管、MOS管、脉冲控制芯片;交流电的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交流电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输出端与电感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第二电阻、第六电阻、第十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三电容的一端以及变压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准源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的输出端均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基准源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基准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的一端、三极管的基极端电性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端与脉冲控制芯片的VDD引脚电性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端电性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变压器的输出端均与MOS管的漏极端电性连接,MOS管的栅极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脉冲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电性连接,MOS管的源极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脉冲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端、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的负极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基准源负极端、脉冲控制芯片的GND引脚、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均与地线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保险丝,交流电的一端与保险丝的一端电性连接,保险丝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的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技术中的电路结构包括欠压保护电路和过压保护电路;欠压保护电路中交流电由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分压且经第二电容进行滤除部分交流成分信号后变成较为平滑的电压提供给第二基准源,当输入电网电压变化时第二电容端电压也同时变化,电压值给到第二基准源,当第二电容端电压低于2.5V时第二基准源输出高阻状态,三极管的基极引脚通过第九电阻抬高电平,此时,三极管呈截止状态,脉冲控制芯片关闭,停止工作;过压保护电路中交流电经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分压且由第一电容进行滤除部分交流成分信号后变成较为平滑的电压提供给第一基准源作为检测,当输入电网提高时第一电容端电压也随着提高直到大于或等于2.5V时第一基准源导通第二基准源同时输出高阻状态,三极管的基极引脚通过第九电阻抬高电平,此时,三极管呈截止状态,脉冲控制芯片关闭,停止工作;两种电路有效的避免了电子器件受到电网电压的影响,从而对电子器件的安全作出了保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保险丝FU、整流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C1、C2、C3、C4、C5、电感L、变压器T、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第一基准源U2、第二基准源U3(第一基准源U2、第二基准源U3采用型号为TL431的稳压源)、三极管Q1、MOS管Q2、脉冲控制芯片U1;交流电的一端与保险丝FU的一端电性连接,保险丝FU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整流二极管D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交流电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整流二极管D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正极输出端与电感L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感L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C4、第二电阻R2、第六电阻R6、第十电阻R10、第十六电阻R16、第三电容C5的一端以及变压器T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准源U2的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U2的输出端均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二基准源U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基准源U3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三极管Q1的基极端电性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端与脉冲控制芯片U1的VDD引脚电性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均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端电性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端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端、变压器T的输出端均与MOS管Q2的漏极端电性连接,MOS管Q2的栅极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脉冲控制芯片U1的第七引脚电性连接,MOS管Q2的源极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脉冲控制芯片U1的第六引脚、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D1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U2的负极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基准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整流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电感、变压器、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基准源、第二基准源、三极管、MOS管、脉冲控制芯片;交流电的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交流电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输出端与电感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第二电阻、第六电阻、第十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三电容的一端以及变压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准源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的输出端均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基准源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基准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的一端、三极管的基极端电性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端与脉冲控制芯片的VDD引脚电性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三极管的发射极端电性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电性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变压器的输出端均与MOS管的漏极端电性连接,MOS管的栅极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脉冲控制芯片的第七引脚电性连接,MOS管的源极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脉冲控制芯片的第六引脚、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的负极端、第四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电容的另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的负极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基准源负极端、脉冲控制芯片的GND引脚、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均与地线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交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整流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容至第五电容、电感、变压器、第一电阻至第十六电阻、第一基准源、第二基准源、三极管、MOS管、脉冲控制芯片;交流电的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交流电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电容的另一端、整流二极管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整流二极管的正极输出端与电感的一端电性连接,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容、第二电阻、第六电阻、第十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三电容的一端以及变压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准源的输入端、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电性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一基准源的输出端均与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基准源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基准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九电阻的一端、三极管的基极端电性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端与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浩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耐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